基于支架式理论的高考区域地理备考策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348386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地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支架式复习策略强调逐渐减少教师指导成分,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标,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一、策略的提出依据
  1.新课标指向
  新课标指出“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支架式备考策略正是从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搭建支架、筛选支架、建立支架间联系等过程,让学生习得分析与应用区域特征的方法。既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2.高考命题指向
  长期以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更是各地高考综合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区域位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三大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判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分析应用能力等。考查角度多元化,命题方式灵活化,考查内容生活化。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系统建构完整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并学会厘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支架式备考策略通过教师向考生展示不同级别的支架,逐步引导考生自主搭建地理知识体系并尝试建立各级支架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训练考生的综合题解题能力。
  3.现行教材指向
  我国高中阶段地理教材的编订推行“一纲多本”原则,各版本教材体系各具特色,编排结构尚无统一规定。面对多样化的教材,无论选用哪一版本教材,最后都应达到将复杂知识脉络条理化的复习目的。支架式复习策略的突出特点即从各级支架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分析区域地理问题。该复习策略提倡教师打破既有教材知识结构编排的束缚,从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向科学灵活地“用教材”转变。
  二、各级支架示意图及说明
  为更好实施支架式复习策略,笔者将不同级别的支架施以等级编号,较高级别的支架编号越小,级别越低编号越大,如图1所示。高中区域地理支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经过初步整理后的系统支架图示见附图1(图略)。附图中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为一级支架,以上三类核心支架的次一级支架为二级支架(如地理位置可分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板块位置等二级支架)。以此类推,每一类二级支架下包含的若干次一级支架依次命名为三级支架、四级支架等。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支架体系并无固定的等级扩充限定,需结合具体内容而定。某些区域地理环境单一,次一级支架等级较少,部分地区特征复杂,整个支架体系相对庞杂。
  三、支架式复习策略的步骤
  1.结合案例,搭建支架
  建立在案例分析基础上的支架,是对系统支架进行选择性筛选后的支架系统。附图1中的支架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系统,但无特定区域针对性。因此,需在具体复习中因地而异,按照整个支架系统的等级顺序,引导学生分别从地理位置、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三条主线入手,合理搭建适合该区域的支架系统,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支架的搭建应遵循主次原则,优先搭建主要支架,拒绝不合理地乱套支架。
  2.厘清内容,建立联系
  各级支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特征。搭建好系统的“脚手架”之后,教师应随即引导学生建构、联想并分析各级支架间的推导关系,厘清其内在关联性,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模块整合起来。该步骤内,教师不仅要十分明确和熟悉这些结构,还要在教学的每个重要阶段,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这个结构,目的是随时加强学生对知识间的局部和全局关系的把握。此外,当学生错误建立支架间的联系时,教师可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陷入自身观念的矛盾之中,并使其意识到错误。如果学生不能建立联系,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3.撤回支架,增强记忆
  基于艾宾浩斯记忆原理,遗忘的进程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为此,在各级支架间的内在关联性建构完毕后,教师应给予学生部分时间自行梳理支架间的逻辑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低级向高级方向有序撤回支架,直至将支架撤回至一级甚至取消支架提示。每撤回一个级别的支架内容时,及时让学生回忆已撤回支架的具体内容,如果学生不能完整或错误地再现复习内容,教师应予以相应提示。上述步骤旨在帮助学生将已习得的支架系统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关联图,利于增强学生对支架体系的进一步认识与记忆。
  4.沙场点兵,夯实基础
  顺利实施前面三个步骤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完成相应课堂练习,不断夯实所学基础,当堂检验学生是否已习得应用系统支架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解题思路混乱等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发散地理思维、明确解题思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推导关系,实现知识点在横向与纵向等多维度方向上的迁移,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支架体系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复习目的。
  四、案例分析——以日本为例
  复习“日本”这一小节的过程中,知识点庞杂且看似独立,教师通过小步调引导学生搭建支架并逐步梳理支架间的逻辑关系,既能将复杂知识化繁为简,又能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图2为有关“日本”的系统支架图示。在搭建并建立各支架间的联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撤回支架内容,直至撤回至仅剩3级以上的支架系统,甚至取消本小节所有支架提示,让学生根据相应提示填充或复述“日本”这一小节所有内容。
  在引导学生内化本小节内容基础上,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利用支架体系完成相关综合练习,及时考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迁移运用能力,以便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
  例题:图3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图4为富山市气温和降水季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富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降水丰富,处于冬季风迎风坡
  B.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受西风影响
  C.夏季降水较少,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D.降水总量丰富,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2)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为:
  A.径流量丰富,利于航运
  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
  D.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答案:(1)A (2)D
  上述例题主要考查“日本”的自然因素,第(1)小题考查日本的降水特征,在整个支架体系中“降水”属“气候”的次一级支架。因此,本小题主要从日本的气候入手分析,由于气候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支架存在相互联系,为此可深入分析与气候相关的各支架内容。如日本纬度大致介于25°N~45°N,据此可排除B、D选项。同时,由于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其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排除C选项。第(2)小题通过“河流”设问,根据题干提示,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结合本国是岛国且面积狭小等知识,引出该国河流短小、落差大的特点,由此推导出其水能丰富,有利于发电,却不利于航运,得出正确选项D。通过分析上述例题,不难发现利用支架式策略可帮助考生厘清解题思路,利于提高其地理分析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006);2.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510630)
其他文献
一、直击高考(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1.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2)  图形解读: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五大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图2反映出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
一、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地理二轮复习的进行,一直以来是让广大教师“头疼”的话题。很多教师认为,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具备一定学科技能,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实际情况没有预料的那样“出色”,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并不牢固,知识网络覆盖也不全面,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欠缺。最突出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是二
摘要:本文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南京本地秦淮河作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鼓励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  关键词:乡土案例;应用;高中地理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将地球上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无时无刻地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地理实习教师课堂教学的剖析,发现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较先进、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新颖,如导课、主干知识呈现、承转、例题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出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诠释与思考。  关键词:地理图表;导入承转;课堂练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笔者被她形式新颖的内容呈现,简洁纯净、干脆利索的语言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备课笔记等教学素养深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