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如何自然真实的创造出人物角色,让观众相信你,给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需要演员从内而外的与角色融为一体,让演员内心也成为角色本身。演员塑造角色时需要借助行动的帮助,然而如果仅仅只是表演出做作的热情、做作的“形象”,这样机械、模式化的表演也是错误的。如何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而不是直接地去表演情绪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关键词】:表演;行动;表演情绪;规定情境;《北京大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真正的演员应当不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流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靠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而要在热情影响下和在形象中去动作。”这说明演员在表演中首先要抓住行动。
行动及其重要性
行动是指演员在舞台或者镜头前,有目的性的心理行动为主导内容的,形体行动和语言行动为辅助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情绪、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首先从戏剧的文学创作来看,它必须创造出供演员表演的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表现只能通过任务的行动得以展现。其次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剧作家们所设计的故事情节式是通过他们所塑造的人物之间的相互斗争来展现的,要使剧作人物真正的活起来,主要手段就是靠人物自身的行动。
表演情绪
表演情绪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没有经过与对手的交流和体验而直接地将生活中情绪的外在表象呈现出来的表演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观众评价一个演员的表演太“假”了,因为演员在表演中拼命地要求自己有情感,强迫自己有情感,观众自然而然会觉得演员的表演不自然、不真实。演员想要让观众对自己饰演的角色引起共鸣,那么在肢体和情感的表现上要掌握好一个度,过于夸张的动作、表情都是不恰当的。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而不要直接地去表演情绪。
演员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生动,他的行动是否准确,一方面需要演员真实的去感受、理解、把握规定情境,但另一方面演员也要在自己的表演中让观众感受到规定情境,因为人物的行动是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要想抓住人物的行动,就要真正以人物的观点去感受和判断人物所处的环境,明白人物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在话剧《北京大爷》片段练习中,我饰演的角色许亚仙,她为了租到德家的房子接近德文满,在得知德文满对20万的租金已经很满意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欢喜立马站起来跑了一圈。一开始我在处理这一段表演时要么用过于“自己”的方式冷静地来表现人物,要么就是过于夸张的表演“兴奋状”。在练习中,老师不断的提到不要“表演情绪”,表演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不能为了兴奋而兴奋,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许亚仙从一开始接近德文满就是为了他家的房子,对房子的好奇心累积到一个点,然后终于得知这一切时应该是高兴、激动的,那么许亚仙的语言、动作甚至连呼吸都该是兴奋的状态。
演员在表演中,要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的想象给自己所采取的态度找到根据,并用这种方式唤起行动的愿望,然后真正的行动起来。不要硬向自己要求情感,不要拼命“挤”情感,也不要“表演情感”,在行动的过程中,情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因为人类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人物角色并不是简单的只有快乐或者悲伤一种情绪,如果按照模式化的快乐、惊讶、害怕、悲伤来表现角色显然是不完整的,不能机械式地运用演员给这个角色设计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或语调表情来表演,表演的实质在于“行动”而不是“情绪”。
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直接地去表演情绪,但情绪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为什么人物会紧张、高兴、悲伤,这些都需要演员在表演中真听、真看、真感觉,结合规定情境在表演中真正的行动起来,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反应去表现人物的情绪。
如黑格尔所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一个演员如果想真正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人物演“活”,他就必须明确行动在演员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学习,掌握行动的基本规律,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2]黑格尔 《美学》第1卷,商务印刷管1958年版
[3]查哈瓦 《舞台动作》,见《关于表演技巧问题》第30页,中央戏剧学院1956年编印
【关键词】:表演;行动;表演情绪;规定情境;《北京大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真正的演员应当不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流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靠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而要在热情影响下和在形象中去动作。”这说明演员在表演中首先要抓住行动。
行动及其重要性
行动是指演员在舞台或者镜头前,有目的性的心理行动为主导内容的,形体行动和语言行动为辅助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情绪、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首先从戏剧的文学创作来看,它必须创造出供演员表演的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表现只能通过任务的行动得以展现。其次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剧作家们所设计的故事情节式是通过他们所塑造的人物之间的相互斗争来展现的,要使剧作人物真正的活起来,主要手段就是靠人物自身的行动。
表演情绪
表演情绪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没有经过与对手的交流和体验而直接地将生活中情绪的外在表象呈现出来的表演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观众评价一个演员的表演太“假”了,因为演员在表演中拼命地要求自己有情感,强迫自己有情感,观众自然而然会觉得演员的表演不自然、不真实。演员想要让观众对自己饰演的角色引起共鸣,那么在肢体和情感的表现上要掌握好一个度,过于夸张的动作、表情都是不恰当的。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而不要直接地去表演情绪。
演员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生动,他的行动是否准确,一方面需要演员真实的去感受、理解、把握规定情境,但另一方面演员也要在自己的表演中让观众感受到规定情境,因为人物的行动是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要想抓住人物的行动,就要真正以人物的观点去感受和判断人物所处的环境,明白人物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在话剧《北京大爷》片段练习中,我饰演的角色许亚仙,她为了租到德家的房子接近德文满,在得知德文满对20万的租金已经很满意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欢喜立马站起来跑了一圈。一开始我在处理这一段表演时要么用过于“自己”的方式冷静地来表现人物,要么就是过于夸张的表演“兴奋状”。在练习中,老师不断的提到不要“表演情绪”,表演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不能为了兴奋而兴奋,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许亚仙从一开始接近德文满就是为了他家的房子,对房子的好奇心累积到一个点,然后终于得知这一切时应该是高兴、激动的,那么许亚仙的语言、动作甚至连呼吸都该是兴奋的状态。
演员在表演中,要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的想象给自己所采取的态度找到根据,并用这种方式唤起行动的愿望,然后真正的行动起来。不要硬向自己要求情感,不要拼命“挤”情感,也不要“表演情感”,在行动的过程中,情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因为人类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人物角色并不是简单的只有快乐或者悲伤一种情绪,如果按照模式化的快乐、惊讶、害怕、悲伤来表现角色显然是不完整的,不能机械式地运用演员给这个角色设计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或语调表情来表演,表演的实质在于“行动”而不是“情绪”。
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直接地去表演情绪,但情绪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为什么人物会紧张、高兴、悲伤,这些都需要演员在表演中真听、真看、真感觉,结合规定情境在表演中真正的行动起来,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反应去表现人物的情绪。
如黑格尔所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一个演员如果想真正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人物演“活”,他就必须明确行动在演员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学习,掌握行动的基本规律,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2]黑格尔 《美学》第1卷,商务印刷管1958年版
[3]查哈瓦 《舞台动作》,见《关于表演技巧问题》第30页,中央戏剧学院1956年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