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美国薄壳山核桃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美国薄壳山核桃在发展生态产业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美国薄壳山核桃;生态产业园
美国薄壳山核桃,属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作为世界著名的优质干果,其营养价值是普通核桃的三倍以上,有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可食用部分,水分含量2.1%-6.4%,蛋白质含量6.0%-11.3%,脂类含量65.9%-78.0%,总的可溶性糖3.3%-5.3%[1],并且含有大量维生素,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虽然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仍存在问题,为完全发挥它的利用价值,需要我们尽快研讨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它的规模化生产。
1美国薄壳山核桃发展概况
1.1我国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过程
至今为止,我国引进美国薄壳山核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自发引种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主要以直接引种为主。②自觉引种第一阶段(20世纪初-解放前夕),这一阶段仍然以直接引种为主。③自觉引种第二阶段(解放后-20世纪60年代初)。④自觉引种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2]。云南省首次将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是在1974年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引进。经过多年的种植栽培研究,现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相继培育出了金华1号、沼兴1号、云光、云星等优良株系,品系。1996年,中南林学院张日清教授主持国家"948”引进项目“薄壳山核桃新品种及栽培经营技术引进”,先后引进美国东南部、西部和北部主栽品种的种子和穗条,共引进品种30个,保存27个,筛选出优良无性系36个,分别嫁接在湖南、江西、浙江和云南等协作点[3]。
云南省禄劝县屏山镇小湾村干果良种示范园收集从美国引进的山核桃品种已获成功,个大、壳薄、饱满,空籽率在8-12%,质量与原产地相当,并且受粉条件好,丰产性能强[4]。由于采用山地种植,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施用农家肥,所产出的坚果比美国果还香甜,引种不但获得成功,发展这项产业还明显具有一定优势。
1.2我国薄壳山核桃栽培现状
我国至今拥有较大面积的薄壳山核桃产业基地较少。据初步调查,我国已经有22个省开展了薄壳山核桃的引种栽培,但发展较好并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和长江流域。现有山核桃资源多呈零星分布。从品种和树木数量看,资源最多是江苏浙江和云南,其次是陕西、福建、江西等地。
昆明引种情况自1996年以来,相继在省林科院以及禄劝、东川、呈贡、晋宁、富民、宜良等地区引种试种,其中,以禄劝县表现最好。1999年,禄劝县从漾溟核桃试验站引入国内品种3个,美国品种14个,种植面积3公顷,约650株,长势和初果情况较好,初果的单果重为5-8g,与国内引种成功之地水平相当。
2美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量低而且不稳定
我国早期引种的薄壳山核桃主要采用种子进行实生繁殖,10年左右才开始开花结果,15一20年进入盛果期,结实后产量低而不稳,株间差异悬殊,这是薄壳山核桃实生繁殖时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目前通过品种选择及嫁接技术,己经可以实现4年开始挂果,6年形成一定产量,但生产实践中该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2.2育种进程缓慢
国内从美国引进了不少品种,但对这些品种大多未进行区域化栽培试验,品种的适应性有待检验。国内选育的品种主要采用的是表型选择,大多从早期引进的实生结果树选择而来,大果型品种多为马汉的实生变异,遗传基础较窄。甚至有从一些表型较好的单株采些枝条进行扩繁后取一个品种名进行大量扩繁推广。
2.3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严重
根据美国1981-2012年的年产量分析数据可以得知,薄壳山核桃存在严重的大小年现象。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有大面积的结果果园,但是从实生树中发现,也严重存在大小年现象[5]。
3发展美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园的方法
3.1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加快新品种培育过程
通过100多年的引种实践,目前国内引进、保存的薄壳山核桃品种资源100余种。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云南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利用有限的薄壳山核桃成年实生资源,筛选出了20多个优良单株。这些品种(株系)主要通过选择育种的方式培育而成,大多未进行严格的子代测定和区域化试验。因此应对薄壳山核桃的良种培育程序进行规范,其新品种培育要从传统的表型选择育种向有性杂交制种与无性利用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利用我国特有的山核桃属树种资源开展杂交育种研究,加快薄壳山核桃新品种培育进程[6]。
3.2加强科学研究
根据国内期刊网文献检索结果,目前有关薄壳山核桃的研究报道仅有120多篇,其中包括品种介绍、工作情况介绍和文献综述等90余篇,真正的研究论文仅30余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在薄壳山核桃的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扩繁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薄壳山核桃的配套栽培技术还很不完善,相应的品种配置与群体结构调控制技术、水肥控制关键技术、高效复合经营技术等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因而加强对其的科学研究,能更科学的指导薄壳山核桃的发展。
4结论与展望
我国从国外引进美国山核桃已有百年时间,但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上,却呈零星分布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栽培规模,也未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甚至出现过大量林分中途被废的现象。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已基本探讨出来,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了。相信以我国丰富的山地、水热及人力等资源,在加上其客观的经济效益,若能在以熟悉我国市场的前提下,既尊守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必能加速美国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化发展,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带领山区人民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Mahesh V, Harshal H K, Navindra P S, et al.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mmunological comparison of select pecan [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 Koch] cultivar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24):9 899-9 907.
[2]张日清,李江,吕芳德,等.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21(4):107-109.
[3]李永荣、吴文龙、刘永芝.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06-13308.
[4]吴克强、任洪海.世界著名干果美国山核桃[J].云南林业,2005,26(6):19-20.
[5]张计育,李永荣,宣继萍,等.美国和中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47-51.
[6]彭方仁,李永荣,郝明灼,等.我国薄壳山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4):1-4.
【关键词】:美国薄壳山核桃;生态产业园
美国薄壳山核桃,属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作为世界著名的优质干果,其营养价值是普通核桃的三倍以上,有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可食用部分,水分含量2.1%-6.4%,蛋白质含量6.0%-11.3%,脂类含量65.9%-78.0%,总的可溶性糖3.3%-5.3%[1],并且含有大量维生素,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虽然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仍存在问题,为完全发挥它的利用价值,需要我们尽快研讨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它的规模化生产。
1美国薄壳山核桃发展概况
1.1我国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过程
至今为止,我国引进美国薄壳山核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自发引种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主要以直接引种为主。②自觉引种第一阶段(20世纪初-解放前夕),这一阶段仍然以直接引种为主。③自觉引种第二阶段(解放后-20世纪60年代初)。④自觉引种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2]。云南省首次将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是在1974年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引进。经过多年的种植栽培研究,现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相继培育出了金华1号、沼兴1号、云光、云星等优良株系,品系。1996年,中南林学院张日清教授主持国家"948”引进项目“薄壳山核桃新品种及栽培经营技术引进”,先后引进美国东南部、西部和北部主栽品种的种子和穗条,共引进品种30个,保存27个,筛选出优良无性系36个,分别嫁接在湖南、江西、浙江和云南等协作点[3]。
云南省禄劝县屏山镇小湾村干果良种示范园收集从美国引进的山核桃品种已获成功,个大、壳薄、饱满,空籽率在8-12%,质量与原产地相当,并且受粉条件好,丰产性能强[4]。由于采用山地种植,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施用农家肥,所产出的坚果比美国果还香甜,引种不但获得成功,发展这项产业还明显具有一定优势。
1.2我国薄壳山核桃栽培现状
我国至今拥有较大面积的薄壳山核桃产业基地较少。据初步调查,我国已经有22个省开展了薄壳山核桃的引种栽培,但发展较好并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和长江流域。现有山核桃资源多呈零星分布。从品种和树木数量看,资源最多是江苏浙江和云南,其次是陕西、福建、江西等地。
昆明引种情况自1996年以来,相继在省林科院以及禄劝、东川、呈贡、晋宁、富民、宜良等地区引种试种,其中,以禄劝县表现最好。1999年,禄劝县从漾溟核桃试验站引入国内品种3个,美国品种14个,种植面积3公顷,约650株,长势和初果情况较好,初果的单果重为5-8g,与国内引种成功之地水平相当。
2美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量低而且不稳定
我国早期引种的薄壳山核桃主要采用种子进行实生繁殖,10年左右才开始开花结果,15一20年进入盛果期,结实后产量低而不稳,株间差异悬殊,这是薄壳山核桃实生繁殖时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目前通过品种选择及嫁接技术,己经可以实现4年开始挂果,6年形成一定产量,但生产实践中该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2.2育种进程缓慢
国内从美国引进了不少品种,但对这些品种大多未进行区域化栽培试验,品种的适应性有待检验。国内选育的品种主要采用的是表型选择,大多从早期引进的实生结果树选择而来,大果型品种多为马汉的实生变异,遗传基础较窄。甚至有从一些表型较好的单株采些枝条进行扩繁后取一个品种名进行大量扩繁推广。
2.3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严重
根据美国1981-2012年的年产量分析数据可以得知,薄壳山核桃存在严重的大小年现象。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有大面积的结果果园,但是从实生树中发现,也严重存在大小年现象[5]。
3发展美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园的方法
3.1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加快新品种培育过程
通过100多年的引种实践,目前国内引进、保存的薄壳山核桃品种资源100余种。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云南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利用有限的薄壳山核桃成年实生资源,筛选出了20多个优良单株。这些品种(株系)主要通过选择育种的方式培育而成,大多未进行严格的子代测定和区域化试验。因此应对薄壳山核桃的良种培育程序进行规范,其新品种培育要从传统的表型选择育种向有性杂交制种与无性利用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利用我国特有的山核桃属树种资源开展杂交育种研究,加快薄壳山核桃新品种培育进程[6]。
3.2加强科学研究
根据国内期刊网文献检索结果,目前有关薄壳山核桃的研究报道仅有120多篇,其中包括品种介绍、工作情况介绍和文献综述等90余篇,真正的研究论文仅30余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在薄壳山核桃的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扩繁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薄壳山核桃的配套栽培技术还很不完善,相应的品种配置与群体结构调控制技术、水肥控制关键技术、高效复合经营技术等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因而加强对其的科学研究,能更科学的指导薄壳山核桃的发展。
4结论与展望
我国从国外引进美国山核桃已有百年时间,但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上,却呈零星分布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栽培规模,也未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甚至出现过大量林分中途被废的现象。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已基本探讨出来,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了。相信以我国丰富的山地、水热及人力等资源,在加上其客观的经济效益,若能在以熟悉我国市场的前提下,既尊守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必能加速美国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化发展,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带领山区人民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Mahesh V, Harshal H K, Navindra P S, et al.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mmunological comparison of select pecan [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 Koch] cultivar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24):9 899-9 907.
[2]张日清,李江,吕芳德,等.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21(4):107-109.
[3]李永荣、吴文龙、刘永芝.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06-13308.
[4]吴克强、任洪海.世界著名干果美国山核桃[J].云南林业,2005,26(6):19-20.
[5]张计育,李永荣,宣继萍,等.美国和中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47-51.
[6]彭方仁,李永荣,郝明灼,等.我国薄壳山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