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怎样教学作文,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何谓“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奉本而教,学生奉命而作,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总是走不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势。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作文教学的目的片面理解成“写好作文”,只把“作文”当作“作文”,人为地“窄化”作文的范畴,而没有站在“功夫在诗外”的高度去把握作文教学的本质,结果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假——说假话,口是心非;空——内容空洞,写不具体;抄——改头换面,作文选‘翻版’”。“如何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交际作文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音乐、体育、科学课或搞一次野游等集体活动时,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兴致,那是因为这些活动适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也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以漫画、影片、新闻、图片、谜语、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习作,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时,我在揭示课题时播放了段美食比赛的现场画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很轻松就进入了介绍一种美味的氛围中,同时明白了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可以怎么写及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二、交流材料,指导写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写作文缺素材,难下笔的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材和中心,然后大家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示、引导、点拨、修正等过程,指导学生选材、立意、定题、定写法,教师也可以选择优秀的作文,指导学生学习命题、选材再到怎样组织材料一一弄清楚,再深入了解范文的写作顺序、结构安排和写作特点。
三、口语交际,整合思路
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口语训练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基础,“作文就是写语”即是如此。口语表达是作文的前提,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写,有事叙,有情抒,我让学生把选定的写作素材围绕要表达的中心精心安排材料,进行谋篇布局,思考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结构轮廓、层次脉胳顺序等因素,构思腹稿,思考怎样具体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进行自己说、同桌互说,全班说等,让学生多渠道地整合多方面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思路,也就“乐于表达了”。
四、书面交际,互评互改
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起来之后,我让学生把每一次作文訓练当做一次竞赛,鼓励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最好的文章,每个孩子作文后都有被人欣赏的欲望,所以我让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互相交换阅读,欣赏其他人写的优美词句,感受文中的动人真情。当然,也让学生相互指出不足之处。我再让学生进行自主修改或相互修改,既借签“他山之石”以“攻玉”,也培养“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典型鉴赏,体验成功
当学生修改好作文之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趁热打铁,进行评讲。这一环节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我们要注意改变传统作文评语公式化、模式化的状况,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理念来评价学生习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领悟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课外的阅读,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得是阅读课”。 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都为学生准备一套中小学生课外必读图书,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做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自己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当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
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优质的教学。也就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为农村孩子打开习作的瓶颈。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音乐、体育、科学课或搞一次野游等集体活动时,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兴致,那是因为这些活动适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也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以漫画、影片、新闻、图片、谜语、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习作,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时,我在揭示课题时播放了段美食比赛的现场画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很轻松就进入了介绍一种美味的氛围中,同时明白了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可以怎么写及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二、交流材料,指导写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写作文缺素材,难下笔的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材和中心,然后大家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示、引导、点拨、修正等过程,指导学生选材、立意、定题、定写法,教师也可以选择优秀的作文,指导学生学习命题、选材再到怎样组织材料一一弄清楚,再深入了解范文的写作顺序、结构安排和写作特点。
三、口语交际,整合思路
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口语训练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基础,“作文就是写语”即是如此。口语表达是作文的前提,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写,有事叙,有情抒,我让学生把选定的写作素材围绕要表达的中心精心安排材料,进行谋篇布局,思考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结构轮廓、层次脉胳顺序等因素,构思腹稿,思考怎样具体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进行自己说、同桌互说,全班说等,让学生多渠道地整合多方面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思路,也就“乐于表达了”。
四、书面交际,互评互改
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起来之后,我让学生把每一次作文訓练当做一次竞赛,鼓励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最好的文章,每个孩子作文后都有被人欣赏的欲望,所以我让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互相交换阅读,欣赏其他人写的优美词句,感受文中的动人真情。当然,也让学生相互指出不足之处。我再让学生进行自主修改或相互修改,既借签“他山之石”以“攻玉”,也培养“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典型鉴赏,体验成功
当学生修改好作文之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趁热打铁,进行评讲。这一环节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我们要注意改变传统作文评语公式化、模式化的状况,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理念来评价学生习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领悟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课外的阅读,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得是阅读课”。 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都为学生准备一套中小学生课外必读图书,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做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自己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当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
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优质的教学。也就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为农村孩子打开习作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