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能力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论文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社会要求。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在生活中挖掘课程内涵,为学生早期行为习惯和早期人格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教育和实践,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了爱从来就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无回报的义务,也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利。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他人、社会、祖国、大自然恩惠,要用感恩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同时也使学生深知感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上的回报,而且情感的回报是双向的。人处于感恩的心态时,其精神需要从中能得到一种欣慰的满足,能真切地从感恩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愉悦是物质和金钱所不能替代的。真正的“知恩”是发自内心的,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是一种自然和本性的流露。只有用心去感受、品味生活中、学习中的美好,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得到幸福感。从而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拓展、丰盈。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相互结合
  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我校该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结合学生生活开展感恩活动,加强有效性。通过前期的研究,初步成熟地制订了本校感恩教育活动安排表,各班已按照安排开展了研究活动。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进一步优化活动,争取以活动创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从行动上发生转变。进一步优化学校感恩文化氛围。加大建设力度美化走廊感恩文化、教室感恩文化,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这感恩的文化气息。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构建家校合作进行感恩教育的模式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校课题组已经做了先期的研究,学校设计了感恩作业,对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下一步,课题组将针对实际不断通过感恩社团、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制定较为成熟的“感恩作业”。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行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由知恩向感恩、报恩、施恩的发展。要在学生中开展各类践行活动。努力把感恩活动进一步向家庭、向社区、向社会延伸、扩展,突出感恩教育的社会意义,能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三、日常教育,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
  首先,我校课题组已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渗透校本教材纳入课程,教导处已经将各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审校。制定了感恩教育学科渗透安排表,各学科任课老师能根据安排进行而课堂教学。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四、探索学生感恩教育评价方式,加强心理疏导
  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不可能急于求成。我校在前期进行的研究中已经做了探索,如:“家庭里的好孩子”“社区里的好公民”等新的表彰评价模式已初具规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1.在家庭中体会感恩
  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提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感恩教育活动理应与学生的生活链接,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为了提高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少先队还举行了家庭体验,“我感恩”主题队会,设立了多种奖励机制,每学期将评出百名家务小能手,为其颁发奖状和奖品。少先队每年增设体验项目,由一项内容——家务劳动开始,逐年增设了“跟踪父母上一天班”,“负责家庭一个星期的开支”、“跟父母读一本书”、“争当优秀小厨师”、“我是家庭清洁工”、“我帮父母洗个脚”等内容。孩子们从不会做学着做到会做坚持做家务,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孩子们饱尝酸甜苦辣。学生通过家庭生活的真实体验,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学会了孝顺,学会了关心,决心从点滴做起回报父母恩。
  2.到大自然中体验感恩
  开展社区环境调查活动,少先队组织全校队员开展了社区环境卫生调查活动。队员们和辅导员共同设计了社区环境调查表。全校学生参加了活动,发现社区环境卫生存在一些问题,并给社区環保部门提出许多建议。
  3.到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恩
  近几年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过于优越,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没有兄弟姐妹为伴,缺少集体活动等等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孤僻、嫉妒、自私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缓解,改变乃至解决这一现实现象与问题,我们认为从实践中培养独生子女学会感恩,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保险”。所以,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必修课,学校少先队各中队开展了“当一天环保工人”的活动。
  4.感恩行动要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参加学校少先队各种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体验与体会实践,训练道德行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途径。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形式生动活泼、氛围热烈愉快的活动中受到了熏陶和启迪,使学生的道德观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懂得感恩,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道德观点的认识和深化,使班内知道、懂得感恩蔚然成风。
其他文献
一、“难”为班主任  当今的中国教育责任主要由学校教育承担,而班主任因为经常与学生深度相遇,学校的教育就主要由班主任教育构成,故而班主任这个群体的肩上承载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在2017年11月12日,湖南一所学校高三的尖子生罗某因不满老师占用一个月仅有半天休息时间看“励志片”并写观后感,用水果刀连刺了班主任26刀致其死亡。  这种事件近几年来屡见不鲜,甚至有人笑称班主任也成为高危职业了。这在让
期刊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所有在校师生为主体、以整个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文化成果, 主要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度文化和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全体人员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客观、可视的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活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度文化
期刊
手势语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伴随性语言,它是通过人的手或胳膊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一种体态语言。手势语不同于有声语言,对幼儿来说,它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和有趣。它能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起到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手势语的运用在小班幼儿人际交往发展中的重要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
期刊
“语感”究竟是什么?其实说得通俗点就是语言的感悟能力。从现在对语感研究现状看,更加注重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改革步伐较慢,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比较落后,现实中对于语感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着阅读教学出现一些艰难,要使语感在现实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加强对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发展渊源  “语感”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是由夏丏尊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该是一位恰当的引导者、应该给幼儿提供可展示自我的舞台、指明方向、在关键时出现,不断引领幼儿前进的导师。我们一方面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励孩子通过自主操作活动材料,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放手幼儿自己去解决,但有些问题因为
期刊
当前幼儿园特色活动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们为图方便,想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在班级特色活动的主题以及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家长参与度不高,组织不规范,活动并无明显成效。教师们若是在活动主题选定上能拓宽思维,在活动中明确分工,充分利用家长以及周边资源,加大园所支持和宣传力度,同时不断学习与思考,敢于创新与实践,这样方能使班级特色活动“焕然一新”。  一、班级特色活动主题的选定  1.根据教师或幼儿自身特长
期刊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从高考命题中来看,近几年来,高考命题朝着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方向发展,增加了一些转化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以能力立意的积极向导,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必须以数形结合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应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在每年的高考中应用比较多,如能从中发现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生为本,突出文本解读”的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主导。这样,我们很多老师注重了课堂主要内容的设计,而忽略了导入的设计。简单的一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某课,请打开书本第几页”。这导致本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在一开始就平淡无味。其实,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精彩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因素。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
期刊
赏识教育这一说法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口号“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而现在父母对于赏识教育有一个片面的理解,他们认真让孩子自由发展,不约束批评,只看孩子闪光点忽视其缺点,就是赏识教育。那么什么是赏识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呢?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而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