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仁县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已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发展永仁文化产业,笔者做了一些思考,现提供给读者参考。
一、永仁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永仁县的文化产业以苴却砚和彝族刺绣为主。永仁县成立了苴却砚文化研究协会,县境内苴却砚厂和经销商有11家,产值达3600万元,其中:李跃华的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560万元,伍元东的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年产值达500万元,马世民的永仁县苴却民族工艺制品厂产值达80万元。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投入700万元,扩建厂房和办公楼,并邀请上海、台湾著名工艺美术师,在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进行苴却砚设计、制作技艺的培训。李跃华投资1200万元,在楚雄彝人古镇建起了苴却砚博览馆,展示了苴却砚精品,扩大了苴却砚的知名度。
彝族刺绣品集中加工点6个,彝族刺绣品销售点14个,目前全县成立彝族刺绣协会1个,分会12个,扶持彝族刺绣示范户36户,全县绣工从业人数达4364人,彝族刺绣年产值达2000万元,绣女人均收入4583元。目前,彝族刺绣、苴却砚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苴却砚、彝族刺绣部分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和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文化产业初见成效。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县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及走向,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能否相互渗透、交融、交叉或相互转化等问题,大部分同志还不是很清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者,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并没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开拓、发展,没有用经济的办法、产业的方式、法律的手段来兴办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缺乏认识和了解,产业意识淡薄。
2、没有规划,导向不足。从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看,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逐步被认同,但是,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目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及政策支持,虽然,在县党代会、人代会中,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但是,一直未得到具体落实,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3、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文化企业小、散、弱,发展尚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缺乏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各类文化经营户总量不算多,大多数经营户仅有1-2名从业人员,经营场地也非常小,服务质量跟不上;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难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永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文化氛围等,但却不能形成产业,就是因为开发程度低,处于自然经营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对彝族赛装节和方山风景名胜区,缺乏深度开发,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竞争力不够强,也就不能起到带动一种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市场粗放,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4、民间文化资源、艺术品亟待开发。我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诸如根雕、石雕、刺绣、苴却砚制作技艺、彝族赛装节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并存的问题,大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商品流动的还为数不多,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另外,大多数民间艺人还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一是他们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策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够,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5、缺乏宏观调控。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单一的凭市场盲目调节,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行政调控,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引导。目前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虽然,我县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但是,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由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广电旅游局在代抓,没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作为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虽有一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功能并未真正得到落实,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6、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全县的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尤其是缺乏懂策划、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我县现有人口10.5万人,但在文化战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7人,中职以上职称只有10人。由于人才的匮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的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优势就不能形成经济优势。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手段单一,产品档次偏低,我县目前的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偏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 7、文化创新不足。从理念到思路,从体制到机制,从内容到手段,从策划到运作均缺少创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得不到提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深化认识,树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观念。当今社会,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未来文化与经济必然合二为一,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文化作为软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我县而言,地方综合实力的增强,不仅要体现经济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文化的发展上。而文化上的竞争终究归于文化创新上的竞争。因此,要繁荣我县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多创作出具有知识产权的优秀作品和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企业,特别是挖掘彝族赛装节、彝族刺绣、苴却砚和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2、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导向,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由于我县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加快对我县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克服文化企业小、散、弱的现象,构建适合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按照县委、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进行产业整体规划,从而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引进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我县应重点培育永仁风情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
4、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永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借助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将我们蕴藏于民间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向市场,进入商品流动领域。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特色资源开发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和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5、落实文化产业保障措施。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的领导。成立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充实文产办工作人员,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进和培养文化企业队伍,策划、营销、中介、经纪人队伍和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三是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促进作用。政府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和项目;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四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五是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引进文艺名家、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多出原创性作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县财政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对项目推进等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直接奖励。重点扶持和奖励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扶持和补助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尽快成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心,开发整理本土的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吸纳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论证,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项目推向市场。
8、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永仁文化旅游产业,要充分挖掘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切实解决游客 “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问题。
一、永仁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永仁县的文化产业以苴却砚和彝族刺绣为主。永仁县成立了苴却砚文化研究协会,县境内苴却砚厂和经销商有11家,产值达3600万元,其中:李跃华的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560万元,伍元东的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年产值达500万元,马世民的永仁县苴却民族工艺制品厂产值达80万元。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投入700万元,扩建厂房和办公楼,并邀请上海、台湾著名工艺美术师,在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进行苴却砚设计、制作技艺的培训。李跃华投资1200万元,在楚雄彝人古镇建起了苴却砚博览馆,展示了苴却砚精品,扩大了苴却砚的知名度。
彝族刺绣品集中加工点6个,彝族刺绣品销售点14个,目前全县成立彝族刺绣协会1个,分会12个,扶持彝族刺绣示范户36户,全县绣工从业人数达4364人,彝族刺绣年产值达2000万元,绣女人均收入4583元。目前,彝族刺绣、苴却砚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苴却砚、彝族刺绣部分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和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文化产业初见成效。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县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及走向,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能否相互渗透、交融、交叉或相互转化等问题,大部分同志还不是很清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者,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并没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开拓、发展,没有用经济的办法、产业的方式、法律的手段来兴办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缺乏认识和了解,产业意识淡薄。
2、没有规划,导向不足。从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看,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逐步被认同,但是,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目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及政策支持,虽然,在县党代会、人代会中,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但是,一直未得到具体落实,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3、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文化企业小、散、弱,发展尚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缺乏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各类文化经营户总量不算多,大多数经营户仅有1-2名从业人员,经营场地也非常小,服务质量跟不上;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难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永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文化氛围等,但却不能形成产业,就是因为开发程度低,处于自然经营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对彝族赛装节和方山风景名胜区,缺乏深度开发,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竞争力不够强,也就不能起到带动一种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市场粗放,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4、民间文化资源、艺术品亟待开发。我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诸如根雕、石雕、刺绣、苴却砚制作技艺、彝族赛装节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并存的问题,大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商品流动的还为数不多,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另外,大多数民间艺人还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一是他们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策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够,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5、缺乏宏观调控。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单一的凭市场盲目调节,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行政调控,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引导。目前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虽然,我县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但是,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由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广电旅游局在代抓,没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作为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虽有一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功能并未真正得到落实,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6、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全县的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尤其是缺乏懂策划、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我县现有人口10.5万人,但在文化战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7人,中职以上职称只有10人。由于人才的匮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的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优势就不能形成经济优势。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手段单一,产品档次偏低,我县目前的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偏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 7、文化创新不足。从理念到思路,从体制到机制,从内容到手段,从策划到运作均缺少创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得不到提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深化认识,树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观念。当今社会,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未来文化与经济必然合二为一,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文化作为软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我县而言,地方综合实力的增强,不仅要体现经济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文化的发展上。而文化上的竞争终究归于文化创新上的竞争。因此,要繁荣我县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多创作出具有知识产权的优秀作品和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企业,特别是挖掘彝族赛装节、彝族刺绣、苴却砚和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2、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导向,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由于我县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加快对我县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克服文化企业小、散、弱的现象,构建适合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按照县委、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进行产业整体规划,从而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引进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我县应重点培育永仁风情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
4、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永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借助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将我们蕴藏于民间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向市场,进入商品流动领域。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特色资源开发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和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5、落实文化产业保障措施。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的领导。成立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充实文产办工作人员,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进和培养文化企业队伍,策划、营销、中介、经纪人队伍和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三是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促进作用。政府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和项目;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四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五是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引进文艺名家、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多出原创性作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县财政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对项目推进等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直接奖励。重点扶持和奖励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扶持和补助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尽快成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心,开发整理本土的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吸纳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论证,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项目推向市场。
8、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永仁文化旅游产业,要充分挖掘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切实解决游客 “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