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曾思玉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ke11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将军的爱国情怀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当祖国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历程,在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许多成功,诸多荣耀,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而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和谐昌盛。在这个祥和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忘记那些开国功勋们,是我们永远敬佩和崇拜的榜样。如今已99岁高龄的开国中将曾思玉老将军就是其中一位,当人民提起曾老将军为中国的革命驰骋疆场、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果断指挥的事迹,以及他的“荣誉重于生命”、“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等人生格言和光辉历程,让我们后人感到无比骄傲与光荣。记者采访前从跟随老将军身边近20年的秘书康永保那里得知,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军委首长对曾思玉老将军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且经常前来慰问和探望。老人家心态平和生活起居极有规律,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依然康健,思维敏捷,耳聪目明。
  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曾思玉将军。老人家对记者说“我们的国家来之不易,经历了几代人的浴血奋战、英勇战斗,牺牲了多少人的生命换来的”。老将军是江西人,有些方言我听不懂,但是在康秘书的帮助下还是完全能听明白。谈到战争时,老人家的神情突然严肃起来,这位年近百岁的老将军有着传奇的人生。老人家回眸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艰苦、艰辛、艰巨,前半生驰骋疆场,英勇奋战的场面历历在目。“戎马生涯几十春,迎来祖国一片新。蹉跎岁月成白首,传下宝剑吟书琴……”这是曾思玉老将军83岁生日时家人共同为他做的诗。此诗使老将军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老人情绪激昂,感慨万千……
  
  英雄出少年
  
  曾思玉原名曾世裕,1911年3月2日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游州堡庄上。老人16岁在受尽旧社会欺压、剥削、掸抽鞭打中毅然参加了暴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8月,19岁的他率领赤卫队一个班参加了陈毅领导的红22军46师第二大队任通信班副班长。1931年11月,被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而后入红12军青年学校学习。1931年4月就任于红12军36师第106团宣传队分队长,7月任师宣传队中队长,12月就任于108团二连政委。1932年2月,又到红12军随营学校学习,4月在瑞金红大四期上干队学习,8月任107团代政委,1933年4月被任命为109团政委。6月,腾田整编,任红1军团2师6团俱乐部主任,9月改任红5团俱乐部主任。1934年8月任第2师司令部通信主任。
  
  


  长征路上显身手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和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没能打破,惨遭失败,红军不得不告别苏区,告别家乡,去进行那极其艰险的长征。
  在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中,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人,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每当提起血战湘江,老将军对那不堪回首的悲惨场面就感慨万千。
  1935年9月16日,毛主席亲率右路军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穿过了荒无人烟、气候无常的松潘大草地和茫茫的沼泽地,在前进中击溃了敌人的阻截,抵达了著名的天险腊子口。白龙江的上游流经腊子口下,河流湍急、汹涌激荡、清澈见底,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其为腊子河,腊子河上的这座桥成为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但国民党鲁大昌部三个团扼守着这座桥。红2师陈光师长指挥部队几次都无法徒涉。毛主席最后决定用砍树架独木桥和奇袭的战术渡河。曾思玉指挥工兵连迅速砍倒了几棵大树,很快就驾起了可以过人的简易独木桥。为了送迂回部队过河,攀登峭壁插到敌人侧后,配合正面强攻,肖华政委带曾思玉亲自到工兵连做政治动员。年轻精干,英勇善战的王开湘团长亲率两个突击连,攀登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来打他个措手不及。红4团杨成武政委又组织了小部队不断地佯攻,经过彻夜的激战红军终于胜利通过了腊子口。
  9月22日在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曾思玉以师通信主任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毛主席笑容满面地说:“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第2师侦察连在哈达铺俘获了敌人的一支骡马运输队,得到了一些兰州报纸,报纸上面有很好的消息,陕北有一大块苏维埃根据地,那里有程子华、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和陕北苏区根据地,我们再走几天就可以抵达陕北苏区同陕北红军会师了。”毛主席话音刚停,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这就是曾思玉在当年化装带队侦察的意外收获,为毛主席党中央把革命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心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当先锋
  
  在抗日战争中,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民运股长。由中央警卫团政委改任民运股长的曾思玉,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同年冬,任686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冬任344旅689团政委。1939年冬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0年夏,任鲁西军区黄河支队政委。1941年7月任115师教3旅政委。1942年冬任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后2分区改8分区,任8分区司令员。
  曾思玉在敌后,在冀鲁豫创造平原抗日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突破日寇的“铁壁合围”中,曾经带领4个连队救出数万人民群众。在偷袭八公桥的战斗中,他和政委段君毅指挥2分区部队以“掏心战术”利用狂风之夜偷袭了八公桥,攻克了伪第2方面军总部。在攻克汤阴城的战役中,同样体现了老将军的聪明才智和指挥艺术。
  


  曾思玉说,面对日伪经营多年的坚固城池,汤阴城强攻难以奏效,只能智取,决定暗渡陈仓巧取汤阴,挖坑道至城楼底下,用爆炸方式一举端掉。下决定后,便开始一边扫除城外据点,一边组织人员不分昼夜地挖掘;一边组织演出节目唱京剧迷惑敌人,一边组织射手打冷枪,政治瓦解,喊话降敌使敌人很感莫名其妙。
  经过紧张地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终于挖掘到城楼下,装填了1060斤黑色炸药。1945年9月29日清晨,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地动山摇、震耳欲聋、爆破成功!东城门楼守敌100余人全被炸死,一百余斤的大石头,飞出了150多米。城楼和城墙两侧各炸塌50米左右,东门古城楼全部震塌。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刘月亭部。至此,曾思玉率领的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部队完成了八年抗战的最后一仗。
  曾思玉说:“战后,他进汤阴城巡视了一下,参观了岳王庙,在岳王高大雕像前,奸臣秦桧夫妇跪在岳王像前在请罪,参观的人们用唾液、口水吐得秦桧夫妇满脸满身,真应了“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经典名句。”
  
   决战之中真英雄
  
  在解放战争中,1945年9月曾老任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副司令员,10月任冀热察军区司令员,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副司令员。1947年4月任第4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邯郸战役,并大获全胜。邯郸战役的胜利,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曾思玉认为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的战役战斗中比较辉煌的是新保安歼灭战。
  当时,敌人的“王牌”35军,战斗力极强。由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英明指挥,野司和兵团决心大。我军4纵队坚决地执行上级命令英勇奋战,终于将敌第35军堵在了新保安城内。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的部署就绪之后,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向新保安守敌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第35军。第2兵团决定12月21日扫清外围之敌,22日发起总攻。骄横狂妄自称“王牌军”的敌第35军被全歼16000余人,仅曾司令率领的4纵队就俘敌师长温汉民以下8000余人,战斗结束后5小时,毛主席电贺:全歼新保安之敌甚慰。
  
  入朝参战 保家卫国
  
  解放战争结束后,还未洗去战争的浮尘,朝鲜战争又爆发了。曾思玉率64军于1951年2月18日,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一道,担负起抗击美侵略军的光荣使命。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的第一、二两个阶段和积极防御作战及反击马良山、高旺山等战役。在朝期间的1952年9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3年2月,曾思玉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毛主席详细询问了部队在五次战役后的情况。曾思玉向主席详细介绍了部队的情况和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得到了主席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悉心听取了主席的批评和建议。毛主席最后嘱咐他们说:“你们在朝鲜作战,要教育全体指战员,要尊重朝鲜劳动党,尊重金日城首相,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队一道夺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曾思玉回到战场将中央会议精神和毛主席的话传达给部队,使部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部队严格按毛主席的教导,在朝鲜一样做到了军民鱼水深情,所以我人民志愿军受到了朝鲜人民的高度赞扬。最终也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曾思玉在南京军事学校战役系学习三年,毕业后于1957年11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60年1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在任参谋长期间他认为:面向未来战争需要,应该把“高起点,严要求的第一锤”敲在领率机关的身上。他认真抓参谋业务学习,以提高素质,提高指挥能力。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有一件事使曾思玉很难忘,那就是组织指挥,成功打下了美制蒋军P-2V型侦察机一架。罗瑞卿总长来军区视察,在丹东军用机场,专程来迎接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等领导同志兴致勃勃谈起这次击落敌机事件时,总长紧紧握着大家的手说:“祝贺你们击落敌人的P-2V型侦察机,你们打得很好,你们为中国人民争了气!”不久,国防部对沈阳军区参战部队给予了通令嘉奖。
  


  曾思玉回忆说:“在东北的十年,我踏遍了白山黑水,跑遍了各处山头。在‘深挖洞’备战的年代里,在国防施工中,对每条坑道的走向、定点、定位,都审查过,检查验收过。对重点设防方向进行战役勘察,先后踏入荒无人烟的赤峰林西、远到阿尔山白狼窝近至满州里、黑河、绥芬河、图门、珲春、延吉、天池,穿过林海到达长白县,对旅大要塞、长山列岛、庄河、丹东等地设防,对这些地方都进行过现场勘察,光是地处黄海前哨的海阳岛就去过12次。”
  1967年7月30日,曾思玉接到周总理电话,乘周总理从北京派来的专机到钩鱼台总理处受命,周总理说:“曾思玉同志,调你去武汉军区任司令员,武汉军区空军刘丰副司令员任军区政治委员。当前主要的任务是掌握军队、调整部署、稳定武汉局势,做大联合的工作。军委空军政治委员余立金同志和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真同志在武汉王家墩机场等候你,武汉的情况由他们向你做详细介绍。飞机在西郊机场等候你,马上起飞去武汉。”就这样,曾思玉带着总理重托赴任武汉展开工作。
  在武汉工作期间,曾思玉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与毛主席亲切谈话。毛主席对曾思玉给予很高的评价。9月24日,一次在武昌车站毛主席的公务车上,毛主席对曾思玉说:“湖北省由你们直接组织军队做‘三支两军’工作,学会做群众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大联合工作。曾思玉同志,你有股革命干劲,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有事多向周总理请示报告,遇事多与同志们商量,不怕你工作不积极,而是怕你太积极了。”而后,又对工作给与了具体指示。曾思玉说:“我遵照毛主席指示,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张体学、韩宁夫、姜一、赵修等同志先后出来,结合在领导班子中,抓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各届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夏菊花、王玉珍、吴雁泽同志等人也得到解放。”
  在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和省委书记时,曾思玉在贯彻中央指示,稳定中原局势的同时,还抓了武钢4号高炉、江汉油田、焦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长江葛洲坝等大型工程项目,为我国的“大三线”建设做了重大贡献。
  


  1969年11月,曾思玉和刘丰、张体学等人向主席提出了兴修葛洲坝的建议。他们计划在宜昌上游西陵峡口靠近市郊葛洲坝修建低水头坝大型发电站,设若干机组,预计发电200万千瓦,利用长江一、二、三江的自然地形和水势,兴建长江第一坝,施工条件比较好。他们认为兴建葛洲坝可以进行实战练兵,为以后在长江上游三峡三斗坪地区兴建高层大坝发电站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实现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理想。主席听了他们的方案后微笑着说:“这个方案比较有道理,赞成兴建此坝。”
  在得到毛主席首肯后,曾思玉等人随即召开了省革委和武汉军区党委成员会议,传达了毛主席“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并向周总理做了专题报告。1970年10月30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会议,在会上周总理说:“你们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在中国第一长江上兴建第一坝水电枢纽站工程是个为人民造福的好事。中央、国务院一定要支持,坚决完成毛主席‘赞成兴建此坝’的伟大批示。” 11月,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原则批准。12月16日周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再次听取张体学同志汇报,对建坝方案进行了最后审定。12月24日周总理向毛主席做了兴建葛洲坝工程的书面报告,请予批示。26日凌晨,毛主席做了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曾思玉回忆说:“党中央、毛主席的批示,标志着葛洲坝工程已由论证决策转入实施,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蓝图跃然纸上,他们决心把蓝图变为现实。葛洲坝工程指挥部和党委相继成立。毛主席钦点我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指挥长,张体学任第一政委、张震任副指挥长、副政委,率领千军万马奋战在长江第一坝上。葛洲坝工程经过建设者们历经10年的忘我劳动,终于在80年代陆续建成。葛洲坝的成功兴建为长江水利工程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时,曾思玉将军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曾为这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1973年12月,曾思玉参加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与杨得志对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开始了戍守齐鲁,抓军队稳定,苦练精兵,使部队向正规化建设迈进的工作。此后又任南京军区顾问,在那工作了3年,而后从顾问岗位上退下来定居了大连。
  
  耄耋老人 心系祖国
  
  曾思玉将军养成不吸烟、不喝酒,也不打麻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在撰写回忆录之余,做到广播新闻必听、电视新闻必看、报纸必读,心系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建设。他虽然不再指挥千军万马,却一直苦心思考着,如何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老人十分关心如何抓住难得的和平机会,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如何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如何走现代化条件下的精兵之路,如何提高军政训练和高科技水平,如何提高现代化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等问题。在1996年,老人先后与陆军某集团军葛振峰军长、空军某部王鹤林参谋长、海军某部基地宋长德司令及有关单位作战训练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对部队如何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等问题交换意见,并于1996年4月18日给江泽民总书记和军委领导同志写了信,提出了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设想和建议。
  曾思玉将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9年4月至1982年4月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如今,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老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老人的思想风范、做人的品德、心系国家和人民的执著之心,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我们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马尾绣  从开口学说话  就学编词对歌  从学拿筷子吃饭  就学拿绣花针  妈妈教绣  一条丝线劈成九份  奶奶教绣  一根马尾劈成十份  十年马尾绣  绣成彩纹交汇的衣襟  十年马尾绣  绣成凤凰展翅的彩裙  绣成云朵会飞  绣成水鸟会唱  千缠万绕的花草里  藏着一颗女儿心  黑底上绣成神秘图案  红丝线绣出彩虹花纹  水家姑娘二十年  绣成能歌善舞的美人  穿上亲手绣的衣裙  头冠胸饰都是上
期刊
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在三都县举行。期间,三都县举行了“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座谈会,会上,前来采风的作家畅谈了对三都的印象和在三都采风的感受,并就如何打造水族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民族文化含金量,做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向三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是由无数个体的人生轨迹交织汇集而成的。假设我们能够挥刀断水,从这长河中随意截取一段,在这特定的历史断面上寻找某些特定人物生命的交汇点,那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我们将这断面选在1918年,将承载这断面的坐标原点定于北京。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北京的历史上,1918年似乎并无特殊之处。它不像此前7年的1911年,有伟大的辛亥革命,以封建王朝的垮台标
期刊
——不讲平仄,不工对仗,随心所欲,故自嘲为仿古。  争说黔南好风景,  仲秋时节始谒君。  无边青山俏俏立,  不尽绿水潺潺迎;  何处石鼓疑飞碟,  几方村寨飘芦笙;  竹林十万云若旗,  大书四百举世惊;  远古先祖踏马归,  今朝宾朋唱龙吟;  蓉厦长虹星无意,  燕赵骚人笔有神。  不见三都犹不甘,  不饮九阡血难平;  三都九阡皆美酒,  不及水家阿妹情。   (2009年10月10日于
期刊
领略古朴文化,感受神秘风情,这是前往三都水族自治县探访旅游和考察采风的普遍冲动和感悟。9月的三都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国庆中秋两节前夕,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影响力传媒、三都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著
期刊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
期刊
谨以此文献给为祖国森调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作者    引子  “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甘于奉献”这就是我们的森调精神。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志海,坐下后的第一句话,就这样告诉我。  “但是,这简单的16个字、4句话,却是几代森调人用心血、汗水、精神、甚至是灵魂凝结而成的。”沉思了一会儿,他补充道。  说完这句话,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他的目光
期刊
打开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你会惊喜地看到,在书画专业委员会11位专家学者中,臧伟强是东北三省惟一的一位,这是一项殊荣。近年来,他把收藏的方向由书画转为“五四”专题藏品,将手迹与原版老照片列为重点,收集到世上稀见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林语堂、梁实秋等“五四”时期人物的手迹及原版老照片,为研究“五四”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神州大地多如繁星的收藏群体中,
期刊
2009年9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三都水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庆幸的日子。由国家一级编导周群生担任总策划的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远古走来的贵族》首场汇报演出在三都县人民大会堂里隆重开演。这是水族文化史的里程碑。数千年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水族历史上破天荒的大戏,终于结束了水族没一台大戏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15周年,我国举全国之力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建国60周年,又汇聚全国人才编演
期刊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文艺大腕慕名来黔采风,已成为了一道生动的景观。有意思的是,许多人甚至来贵州数次,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是多彩的贵州吸引住了他们:贵州的秀丽山水,贵州的浓郁风情,贵州的独特气候……正值祖国60华诞前夕,中国散文学会与中国影响力传媒机构组织一批著名作家,再到贵州感受高原的奇山异景和热风浓情。2005年,这两家单位曾组织过“中国名家看平塘”采风活动,反响甚佳,作家们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