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学科。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观察是形成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本文从实验矛盾、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实验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国的科学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方法、轻记忆,重操作、轻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由此,科学教师应避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培養的倾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推测、实践、记录、分类等,其中观察是发现客观真理的实践活动,居于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地位。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探究事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从实验矛盾中学会观察
实验矛盾既是推动学生观察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懂得巧妙利用“实验矛盾”,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观察活动,并从种种矛盾现象中发现问题、形成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如,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好白糖、食盐、味精等颗粒,并提问学生:“通过肉眼观察,你们看到的这些颗粒是什么样的?”一时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继续问道:“那你们认为它们在放大镜下的形状和你们肉眼看到的形状一样吗?”有的学生认为一样,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那我们一起用放大镜看一看吧。”十分钟后,学生相继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有的学生认为食盐在显微镜下是正方体形状、白糖是六棱柱、味精是长方体;还有的学生认为食盐是长方体形状、白糖是六棱柱、味精是长方体。对于出现的实验矛盾,我没有着急否定一方或肯定另一方,而是让他们相互讨论观察到的这些颗粒的规律。学生一经点拨,发现这些颗粒形状都是规则的,我听了欣慰地点了点头,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帮助学生找出出现实验矛盾的原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学生置身于实验矛盾中,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
二、从实验方法中学会观察
常言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凡事皆有法,找到好方法是成功的开始。”由此可见方法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实验观察有所成果,就要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实验信心,从而促使观察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比如,在教学《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执行以下任务:1.在空气中放铁钉;2.在潮湿的餐巾纸上放置铁钉;3.在与水完全接触的烧杯中放置铁钉;4.在盐水中放半截铁钉,一半接触空气。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这四种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如下,生锈速度最快的是铁钉放在盐水和空气中的,其次是在空气中的,再次是放在潮湿的餐巾纸上的,最后是与水完全接触的烧杯中的。在这样设计的实验方法的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而且培养了细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从实验思路中学会观察
巴斯德曾经说过:“实验室和发明两个名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实验室,自然科学就会枯萎,科学家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相当于战场上缴械的战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大大小小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形成正确的实验思路,从而为后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米饭、碘酒和淀粉的变化》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我让学生自行查阅书籍和网络,通过实验观察淀粉和碘酒所发生的反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要想检验淀粉是否存在,就要加碘酒观察是否有蓝紫色物质生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既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还掌握了检验有关实验原理的思路,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四、从实验比较中学会观察
比较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方法,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既可以将每节课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清楚,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似实验现象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推理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每一实验操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实验互动,交流实验心得,展示实验成果,从而促使学生的观察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中,通过设计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引导不同小组的学生观察、比较四种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得出铁生锈速度在哪种条件下最快。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比较过程中,既可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增长有关铁钉生锈的生活知识,达到双重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唤醒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一切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的科学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方法、轻记忆,重操作、轻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由此,科学教师应避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培養的倾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推测、实践、记录、分类等,其中观察是发现客观真理的实践活动,居于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地位。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探究事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从实验矛盾中学会观察
实验矛盾既是推动学生观察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懂得巧妙利用“实验矛盾”,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观察活动,并从种种矛盾现象中发现问题、形成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如,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好白糖、食盐、味精等颗粒,并提问学生:“通过肉眼观察,你们看到的这些颗粒是什么样的?”一时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继续问道:“那你们认为它们在放大镜下的形状和你们肉眼看到的形状一样吗?”有的学生认为一样,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那我们一起用放大镜看一看吧。”十分钟后,学生相继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有的学生认为食盐在显微镜下是正方体形状、白糖是六棱柱、味精是长方体;还有的学生认为食盐是长方体形状、白糖是六棱柱、味精是长方体。对于出现的实验矛盾,我没有着急否定一方或肯定另一方,而是让他们相互讨论观察到的这些颗粒的规律。学生一经点拨,发现这些颗粒形状都是规则的,我听了欣慰地点了点头,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帮助学生找出出现实验矛盾的原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学生置身于实验矛盾中,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
二、从实验方法中学会观察
常言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凡事皆有法,找到好方法是成功的开始。”由此可见方法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实验观察有所成果,就要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实验信心,从而促使观察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比如,在教学《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执行以下任务:1.在空气中放铁钉;2.在潮湿的餐巾纸上放置铁钉;3.在与水完全接触的烧杯中放置铁钉;4.在盐水中放半截铁钉,一半接触空气。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这四种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如下,生锈速度最快的是铁钉放在盐水和空气中的,其次是在空气中的,再次是放在潮湿的餐巾纸上的,最后是与水完全接触的烧杯中的。在这样设计的实验方法的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而且培养了细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从实验思路中学会观察
巴斯德曾经说过:“实验室和发明两个名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实验室,自然科学就会枯萎,科学家一旦离开了实验室,就相当于战场上缴械的战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大大小小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形成正确的实验思路,从而为后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米饭、碘酒和淀粉的变化》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我让学生自行查阅书籍和网络,通过实验观察淀粉和碘酒所发生的反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要想检验淀粉是否存在,就要加碘酒观察是否有蓝紫色物质生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既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还掌握了检验有关实验原理的思路,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四、从实验比较中学会观察
比较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方法,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既可以将每节课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清楚,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似实验现象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推理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每一实验操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实验互动,交流实验心得,展示实验成果,从而促使学生的观察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中,通过设计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引导不同小组的学生观察、比较四种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得出铁生锈速度在哪种条件下最快。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比较过程中,既可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增长有关铁钉生锈的生活知识,达到双重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唤醒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一切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