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战舰改变一场大战的格局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戈本”号──也就是后来土耳其海军的“亚沃士”号战列巡洋舰1911年于德国汉堡下水,在它诞生的时代,战列巡洋舰作为一种崭新的舰种,成为各国海军军备竞争的焦点。
  作为德国海军的新锐战舰,“戈本”号的标准排水量22978吨,满载排水量25399吨,装备10门2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动力为蒸汽透平主机,由24个锅炉提供52,000马力的动力,航速25.5节,续航力14节时7600公里,舰员1150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戈本号在当时都是一艘令人生畏的重型战舰。
  1912年2月7日,“戈本”号正式服役时,正是战云渐渐升腾之时。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逐渐形成,为了各自的利益剑拔弩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为了显示德国的力量,并且联络在地中海的盟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1914年夏,“戈本”号和僚舰“布里斯劳”号驶入直布罗陀海峡。这个编队中以“戈本”号为核心。威尔海姆·索罗钦中将负责指挥这支小小的分舰队。
  1914年8月1日,“戈本”号收到绝密电令:“德意志帝国已经对俄国宣战,并立即将对法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实际上,早在进入地中海之前,索罗钦就接到命令,德国随时有和法国进入战争状态的可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德国地中海分舰队的任务便是立即投入战斗,袭击法属北非的军事设施,尔后向西撤退,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公海舰队会合。按照这一作战方案,“戈本”号和“布里斯劳”号立即出发开往北非,炮击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海军基地菲利普维尔和波拿锚地,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地中海的第一炮。这时,该舰得到命令,放弃原有东归方案,改而前往意大利加煤,随后向西开往亲德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索罗钦将军奉命要全力促使依然保持中立的土耳其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1914年8月10日,索罗钦的舰队顺利进入奥斯曼土耳其海域。在土耳其方面的热情迎接下,8月16日,“戈本”号和“布劳斯特”号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入伊斯坦布尔港口。
  这个时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老态龙钟,被称为“西亚病夫”,它在中东、北非的领土纷纷丧失,强大的俄罗斯从北方不断蚕食这个衰老的帝国。面对欧洲大陆的战火,土耳其政府面临重大的抉择──是参加英俄为首的协约国呢?还是参加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呢?土耳其人对英国相当崇拜,开战之前曾经试图参加协约国,结果俄国人不接受这个老冤家,让土耳其人觉得非常没面子。其实俄国人太短视了。
  土耳其扼守着黑海门户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同盟国争取到土耳其,实际就切断了俄国在南线和英法盟国的通道,孤立俄国。因此,德国外交部门为土耳其参加德方作战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土耳其方面对德国颇有好感,协约国一方的俄国,正是土耳其最为危险的敌人。不过,英国和法国在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曾经帮过土耳其的忙……因此,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政府还有一丝犹豫。
  德国公使和索罗钦中将晋见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苏丹,慷慨地表示愿意将这两艘最新、最好的战舰交给土耳其使用。这一击打中了土耳其苏丹的要害。原来,土耳其在海军问题上颇有隐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土耳其为了改善军备,曾经向英国订购了一艘2.2万吨的战列舰“拉·沙迪赫”号。英国人因为怕土耳其战舰战斗力太强故意把舱室设计得大而无当,防御力极差,航速也比英国自己的战列舰慢4~5节。这些已经让自尊心很强的土耳其人难以忍受,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好容易熬到1914年战舰建成,土耳其海军人员上舰接收的那一天,英国人却借口欧洲局势紧张,把军舰扣了下来,摇身一变成了英国皇家海军“爱尔兰号战列舰”!这时候土耳其已经付清了全部的款项!英国人的骄狂和无理令土耳其政府十分愤怒。而现在德国人却主动送来两条如此优秀的战舰,比英国人的更大,更快,更好!这样的朋友哪里找去?土耳其苏丹终于同意加入德国一方,参加大战。
  “爱尔兰”号战列舰在英国海军中毫无建树,而为它抛掉了一个土耳其,却要协约国在战争中多付出10万计的人命,谁说英国人会做买卖的?
  如果说一艘战舰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格局,那只有“戈本”号可以担得起这个荣誉了。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世界海军史探奇》 作者:萨苏 等)
其他文献
(正文)“日本第一”不是过去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出版了《日本第一》这本书,美国社会上下形成了危机感,从而促使美国政府对日本提高了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从而使日本经济的发展遭受了挫折。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人们似乎才感觉到“日本依然世界第一”。日本各大财团陆续收购美国大量金融资产:12亿美元购买了美林证券的可转换优质股;90亿美元投资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接管了雷曼兄弟公司
期刊
引言 公元前后几百年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同时存在着两大帝国,即中国的秦汉帝国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两大帝国同时存在,彼此相互倾慕,但是由于种种历史遗憾,没有建立起直接的、正式的联系。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也发生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往事。   2007年春天,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一场高水平的展览——《庞贝末日:火山爆发的故事》,通过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等地出土的大量文物,讲述了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
期刊
人人都会做梦,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梦。  梦是一种缥缈美好的生理现象,古人对梦有一种敬畏和崇敬,往往用它来预卜国家的兴衰、国事的吉凶和自己的命运。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用梦卜吉凶的记载。历代史书中,都有梦预言吉凶的记录。据《晋书》载,曹操曾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于是就认为这预示着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马)父子将篡曹(槽)氏天下,警告曹丕要留意。只可惜,曹丕完全没有把他老子的话放在心上
期刊
引言 华尔街有4个形象紧紧地抓住了平民百姓的想像力:贵族老爷、奸猾骗子、英雄好汉和无德小人    (正文)一听到“华尔街”的大名,人们马上就能联想起资本主义帝国如日中天的繁荣景象。它犹如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那样傲然屹立,为美国与生俱来的那种经济体制遮风挡雨。华尔街之所以能够溢彩流光,全凭精明慎思者把它的铜锈打磨抛光,然后又用社会优越感给它罩上了一层诱人的光环。在华尔街发展史上的重要关头,华尔街的金融
期刊
引言 成功的美国总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擅长与媒体打交道。在他们看来,媒体不是负担、不是敌人、而是翅膀、是助手。  (正文)在美国,以总统为代表的政府,与媒体之间一直存在着爱恨交加的关系。从华盛顿、杰斐逊时期总统忍受着媒体的误解乃至造谣中伤,到杰克逊尤其是西奥多·罗斯福对媒体的善加利用,美国政府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而这段路程,也正是美国走向强大的过程。  说美国的新闻史就是美国的强国史,并不为过。
期刊
(正文)1914年9月2日,正值欧洲战场上狼烟四起之时,日军突然借口对德宣战,在山东半岛龙口登陆并向德国租借地青岛发动进攻。德国驻军很快投降,但日本并没有就此收手,其以胶济铁路系德国产业为名,随即占领了整个胶济铁路并将德国及中国雇员全部赶走。不仅如此,日本在占领青岛后,随后又将胶济铁路沿线的矿山、企业及海关加以全面占领,事实上是继承了德国在华的一切侵略权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
期刊
引言 19世纪20年代,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在圣赫勒那岛监狱看望关押在此的败军之将拿破仑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豪杰说了一句后来被广为引用的名言:“中国是一头熟睡中的狮子,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惊。”    (正文)近200年之后的2010年,同样是一位英国人,其撰写的一本书忽然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谈论西方衰落与中国崛起的热潮,似乎早已醒来的狮子今天终于要震惊世界了。该书即为马丁·雅克所著《当中国统
期刊
(正文)今天中山大学校园里,依然有一个名曰“岭南学院”的机构,维系着这一小块土地和建筑,以及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知名学府──岭南大学,虽然这种联系很叫人生疑。这个带有“岭南”二字的商学院彰显的是中国高校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的另一种飞跃──整个社会对于财富的渴望终于爆发,在所谓象牙塔中顽强地挣脱出来,成为高校最炫目的一部分。  在被刻意凸显出的“岭南”两个字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精明的策略:制造出与
期刊
引言 留学有3个目的,也就是3重境界,这3个目的分别是:就业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社会领袖力。    (正文)一、就业竞争力  获得就业竞争力,这是留学的最低目标。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只要上的是正规大学,一般而言,都能够获得在国内、国外选择就业的竞争能力,即环球化就业竞争力。不留学的人,也许能够在国内找到工作,但很难在国外获得就业竞争力──即使在国内,如果没有相当好的外语能力和现代意识和素质(留学所追
期刊
1977年3月3日,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汪东兴,还有组织部长郭玉峰一同找胡耀邦谈话,要他担任中共中央党校的副校长,以筹备党校的恢复。胡耀邦自从在5个月前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能赞成继续“批邓”的意见之后,就再也没有“显山露水”了。  1977年3月25日,胡耀邦到中央党校上任。从这时起,胡耀邦真正在这里的时间其实只有8个月零10天,可是这却是这个院子有史以来最精彩的8个月零10天了。  “两个凡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