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城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市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各种形状与制式。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西海是西湖的前身、西溪的母体。“西海”是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地,其中心区域至少有1500平方公里。天目山是良渚文化华夏文明的天母,“霅溪”是华夏文明的母溪,良渚文化的太湖流域从真正的意义上讲是“霅溪流域文化”,霅溪流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中华五千年,浙江七千年”,在浙江省历史博物馆一进馆处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其中馆藏从河姆渡遗址的水稻、良渚遗址的玉器开始,增加了西湖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杭州的人文气息。
其他文献
人文和生态,恰恰有杭州西湖,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结合得浑然一体,共同为世人捧出了一湖碧水,一湖文脉。追哥这3000年的城池,探问城西的湖,来西湖看花,在湖畔夜饮,去龙井问茶,孤山印春秋,断桥连因缘。文明随着湖水从水源款款走来……  西湖开发治理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态学信息,看到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在当今时代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毛昭晰    浙江大学教授
期刊
《焦点》:刘局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应该怎幺理解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呢?  刘局长:水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渊薮。一座城市也往往因水而诞生、因水而繁荣、因水而伟大。西湖与杭州城就是如此,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两者注定相濡以沫,和谐共生,一起谱写着动听的文化乐章。  《焦点》:杭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七大故都之一,请问西湖之于杭州这种地位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刘局长:人
期刊
地处西湖一侧孤山,高仅10余丈,广不过20顷,区区弹丸之地,却是个人杰地灵文脉绵长的地方。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便位孤山西麓,西泠桥畔。  西泠印社的社址,是一座精致、幽雅、小巧玲珑的园林,康有赞曾题为“湖山最胜”。小小的天地经过艺术大师们匠心独运的布置以后,空间层次丰富,步移景易,引人入胜。加之园内典迹甚多,蔚然一种淡淡的气韵——扶疏的树影、空灵的乌鸣,蔓藤织生,摩崖石刻间沉睡的寂寞苍
期刊
前些年经过杭州,可惜将行程都放在了车上。经过西湖时,也只能静静看着湖面上映着的阑珊灯影,偶尔木舫滑过,飞快的桨将碎影打成波光泛湖漾开去了,吹进车窗湿柔的水汽夹杂着清新的泥土混合草木好闻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多深吸几下。西湖留给我的印象,只是浓重夜色中的惊鸿一瞥。  一日在家,阳光大好。于是就把小木桌搬到露台上,泡一壶上好的龙井,放几碟小点,拿出杭州好友寄来的照片细细翻看。忽然有张照片滑落到了桌上,信手
期刊
生于北京,长年生活在北京的我,一直认定自己是浙江人,尽管我只会说北京话。  以往每当有出差机会,总要设法到浙江走走,在杭州住上几天。回到北京之后,“杏花春雨江南”依然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几十年来一直如此。  近两年常去杭州,是因为父亲的母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为浙江甲种商业学校),用他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学院。漫步在钱塘江边美丽的校园内,怀想起历史浪潮中淘不尽的浙江人物,更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情愫。  父亲早
期刊
在有些夜晚,当然是极深的那些个夜晚,它的深是可以被无边的黑所吞没、它的深又吸尽了世间一切的声音的时候,我总也有在灯下独坐的那一刻的。想到应该是去睡了的,但又意犹未尽,坐着,享受这大黑暗,无意间,便取过来青花的瓷杯与水。  水是刚煮开的,仿佛专门提醒我关于春茶的消息,又随意地取出那茶盒,打开时,我便知道茶们是别来无恙的了。它们散发出温馨的糙米色,和台灯作一心照不宣的微笑。那样一种坦然处置的气质,使我
期刊
深圳艺术家董小明的水墨作品《流光溢彩上海滩》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永久收藏,据了解,这也是深圳唯一一件被收藏的作品。  中国馆贵宾厅位于中国馆的顶层60米处,分为金厅、红厅、赤白厅、白厅等九个厅。本月10日,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艺术作品证书颁发仪式在沪举行,董小明等人接受了收藏证书后,被邀请上贵宾室参观,董小明的作品被悬挂于玄白厅的显要位置,而这个厅仅供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外元首时使用。“当
期刊
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伸淹于皇祜元年(1049)到杭州做知州,任职时间一年多。此前,他曾先后两度在与杭州比邻的睦州、越州当过地方官,因而对西湖风物有所闻,有所慕。  “湖山满清气,赏心甲吴越。睛岚起片云,晚水连初月。渔父得意归,歌诗等闲发·”(《和僧长吉湖居五题》)范仲淹任职杭州期间已是60老人,政闲之余,总爱泛舟湖上,或去灵竺山中徘徊,表现更多的是一番山水胸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期刊
白堤,所以叫白堤,是白居易人格化身,是杭州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白居易永远的敬慕。  唐代杭州为上州。当时的西湖水域远比现在广阔,湖西一线抵涉西山坡峦脚下,东北延伸到武林门附近。山水世俗总是相亲相近,西湖的主要功能在水利灌溉上,兼及种植养殖,事关民生。  唐中期西湖逐渐葑草芜蔓,淤泥壅塞,遇雨湖水盈潦,逢旱湖水缩涸,发展下去不堪设想。于是,历史上组织大规模整治西湖工程的第一人出现——诗人白居易。  
期刊
自唐诗人白居易以来两百多年,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继起治理西湖的最大功臣和歌唱西湖的最热烈者。  苏轼来杭州做官,第一次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第二次在元祜四年(1089)七月,两次都同时遇到水灾旱灾,深感水利失修的后果。他第一次做通判,限于权力,只能协助长官疏浚了城内六井及其他泉池:第二次他做知州,除采取多种赈济措施,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外,便下决心整治水利。  先治城内之河,再治城外之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