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层次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会议。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来华留学事业快速发展到今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均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把来华留学工作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教育部今年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使用原则、分配计划都做了重要的调整,并为进一步发展来华留学事业制定了长远规划。来华留学事业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普遍关注,鉴于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刘宝利。
刘宝利简历
1984~1988年教育部外事局专家处、综合处主任科员
1988~1992年中国驻德国使馆二等秘书
1992~1995年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办公室副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与专家处副处长
1995~2000年中国驻德国使馆一等秘书
2000~2002年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党总支副书记
2002~2004年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参赞
2004年11月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
记者:刘副司长您好!你曾经讲过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培育国家软实力、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全局,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从2003年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那么,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刘宝利:2004年,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发展纲要》中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工作原则。从那时到2007年,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达16万人次。2007年再创历史新高,突破了19万人次。年均增幅高达20%。
总结近年来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是规模迅速扩大,层次逐步提高。2007年全年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 503人,比2003年的7.7万人增长了150%;2007年来华的学历留学生共计6.8万人,在过去5年中增长速度为27%;2007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接受留学生单位的数量,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数量,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第二是生源和范围更广,接收的院校增多。2007年,共有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我国544所高等学校和其他的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学生人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泰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法国和巴基斯坦。可以看到,这10个国家中,亚洲国家占绝大多数,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超过70%。我们应该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周边国家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这也符合国际学生在邻国之间流动的趋势。2007年接收留学生最多的10所学校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我国政治、经济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
第三是奖学金的渠道增多了。除原有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云南、湖北、辽宁、江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先后设立了地方政府奖学金。2008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增加了投入,地方政府奖学金增加至3 500万元和3 000万元。地方政府设立自己的奖学金,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把高等教育推向世界平台,是非常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还有高校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的渠道,如国家开发银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公司、路桥公司等都设立了来华留学奖学金。根据我们的统计,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以外,国内各类奖学金经费的总量已经接近1亿元,这是不小的一个数字。
除此之外,奖学金还有一条渠道就是外国政府设立的来华留学奖学金。这是最近几年发生的新生事物,是过去没有过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像泰国、越南、新加坡、巴基斯坦、沙特、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国都设立了来华留学奖学金以鼓励本国学生来华留学。
记者:从您总结的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的特点来看,奖学金对于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请您概括一下,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在近5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宝利: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历来是来华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来华留学工作的起点和核心,发挥着导向、辐射和示范作用。近五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发展的势头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标志。
标志一: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不断扩大,层次稳步提高。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来华学习的学科涵盖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部11个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奖学金生在学习。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学历生的比例占65%,远远高于全体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占34.9%的比例。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2003年分别增加105%和85%。
标志二:质量保证到位,管理更加规范。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学校都是我国高水平的大学,在2008年接收奖学金生的137所院校中,“985”学校共38所;“211”学校85所;教育部直属学校69所。这些学校教学条件好,管理规范,培养质量得到了保证。从1997年开始,教育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录取、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等有关规定,并且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及各类奖学金及项目的招生和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工作原则落到实处。
标志三:奖学金生工作成就显著。多年来,在我们培养的大量来华留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甚至是国家领导层的人物。近几年我们没做过详细的统计,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奖学金毕业生中,有30多人担任了副部级以上的职务;有10多人就任过驻华大使;数百人在大学和与我国有联系的工作中担任要职。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诺夫毕业于武汉大学;埃塞俄比亚前议长穆拉图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各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中,中青年外交官大部分都有在华学习的经历;从商的、搞文化交流的就更多了。
记者: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请您介绍一下未来的规划情况好吗?
刘宝利: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新时期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是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二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第三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四要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来华留学工作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外国知华、友华的年轻一代,对贯彻中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国家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综合考虑了我国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后,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每年增加近3 000名,三年时间规模翻一番,至2010年政府奖学金规模达到2万名,并且适当提高资助标准。
另外,为了提高奖学金使用效益,我们调整了新增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的使用原则。把多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直接提供给外国政府使用”的做法,调整为“从我需要出发,由我掌握使用,结合外方需要以招收高层次学生为主,提高使用效率”的原则,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记者:新增奖学金名额分配计划和招生要求是怎样的呢?
刘宝利:为充分发挥“985”学校在提高来华留学层次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计划向“985”学校提供奖学金名额,主要用于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能招博士的就不招硕士,尽量提高招生层次。目的是为对方国家培养高层次的骨干人才。
此外,为了促进边境省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今年我们还将一部分奖学金名额分配给了一些边境省区,主要招收本科以上的学历生。
记者:您可以谈谈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吗?
刘宝利: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来华留学工作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为目标,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来华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已经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的总数量达到50万,实现把我国建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扩大留学生的数量。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推进来华留学工作快速发展。我国现在许多高校、许多学科和专业都具有优势,对外国的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医学和工程学科。但是我们能够用英语开设工程课程的本科专业不多,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会更有吸引力。要突出我国学科的优势,在吸引自费留学生方面下大力气。
第二,保证质量,规范管理,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质量是来华留学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提出了留学生的培养要从入学、培养、毕业三方面入手,加强培养过程控制,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维护好来华留学生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
第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把来华留学工作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要根据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制定新的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各方面力量,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充分依靠高校,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
第四,高等学校要把来华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北大、清华这样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一定要把来华留学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总体规划,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高等学校接收外国学生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精心设计好一些项目。
同时,我们对来华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要继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质量;规范管理,完善规章,要求健全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加强对留华毕业生的工作等。
我们的来华留学事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 张 鹤
刘宝利简历
1984~1988年教育部外事局专家处、综合处主任科员
1988~1992年中国驻德国使馆二等秘书
1992~1995年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办公室副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与专家处副处长
1995~2000年中国驻德国使馆一等秘书
2000~2002年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党总支副书记
2002~2004年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参赞
2004年11月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
记者:刘副司长您好!你曾经讲过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培育国家软实力、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全局,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从2003年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那么,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刘宝利:2004年,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发展纲要》中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工作原则。从那时到2007年,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达16万人次。2007年再创历史新高,突破了19万人次。年均增幅高达20%。
总结近年来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是规模迅速扩大,层次逐步提高。2007年全年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 503人,比2003年的7.7万人增长了150%;2007年来华的学历留学生共计6.8万人,在过去5年中增长速度为27%;2007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接受留学生单位的数量,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数量,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第二是生源和范围更广,接收的院校增多。2007年,共有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我国544所高等学校和其他的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学生人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泰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法国和巴基斯坦。可以看到,这10个国家中,亚洲国家占绝大多数,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超过70%。我们应该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周边国家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这也符合国际学生在邻国之间流动的趋势。2007年接收留学生最多的10所学校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我国政治、经济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
第三是奖学金的渠道增多了。除原有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云南、湖北、辽宁、江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先后设立了地方政府奖学金。2008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增加了投入,地方政府奖学金增加至3 500万元和3 000万元。地方政府设立自己的奖学金,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把高等教育推向世界平台,是非常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还有高校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的渠道,如国家开发银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公司、路桥公司等都设立了来华留学奖学金。根据我们的统计,除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以外,国内各类奖学金经费的总量已经接近1亿元,这是不小的一个数字。
除此之外,奖学金还有一条渠道就是外国政府设立的来华留学奖学金。这是最近几年发生的新生事物,是过去没有过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像泰国、越南、新加坡、巴基斯坦、沙特、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国都设立了来华留学奖学金以鼓励本国学生来华留学。
记者:从您总结的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的特点来看,奖学金对于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请您概括一下,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在近5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宝利: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历来是来华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来华留学工作的起点和核心,发挥着导向、辐射和示范作用。近五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发展的势头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标志。
标志一: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不断扩大,层次稳步提高。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来华学习的学科涵盖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部11个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奖学金生在学习。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学历生的比例占65%,远远高于全体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占34.9%的比例。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2003年分别增加105%和85%。
标志二:质量保证到位,管理更加规范。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学校都是我国高水平的大学,在2008年接收奖学金生的137所院校中,“985”学校共38所;“211”学校85所;教育部直属学校69所。这些学校教学条件好,管理规范,培养质量得到了保证。从1997年开始,教育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录取、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等有关规定,并且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及各类奖学金及项目的招生和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工作原则落到实处。
标志三:奖学金生工作成就显著。多年来,在我们培养的大量来华留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甚至是国家领导层的人物。近几年我们没做过详细的统计,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奖学金毕业生中,有30多人担任了副部级以上的职务;有10多人就任过驻华大使;数百人在大学和与我国有联系的工作中担任要职。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诺夫毕业于武汉大学;埃塞俄比亚前议长穆拉图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各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中,中青年外交官大部分都有在华学习的经历;从商的、搞文化交流的就更多了。
记者: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请您介绍一下未来的规划情况好吗?
刘宝利: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新时期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是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二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第三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四要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来华留学工作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外国知华、友华的年轻一代,对贯彻中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国家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综合考虑了我国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后,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每年增加近3 000名,三年时间规模翻一番,至2010年政府奖学金规模达到2万名,并且适当提高资助标准。
另外,为了提高奖学金使用效益,我们调整了新增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的使用原则。把多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直接提供给外国政府使用”的做法,调整为“从我需要出发,由我掌握使用,结合外方需要以招收高层次学生为主,提高使用效率”的原则,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记者:新增奖学金名额分配计划和招生要求是怎样的呢?
刘宝利:为充分发挥“985”学校在提高来华留学层次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计划向“985”学校提供奖学金名额,主要用于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能招博士的就不招硕士,尽量提高招生层次。目的是为对方国家培养高层次的骨干人才。
此外,为了促进边境省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今年我们还将一部分奖学金名额分配给了一些边境省区,主要招收本科以上的学历生。
记者:您可以谈谈来华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吗?
刘宝利: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来华留学工作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为目标,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来华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已经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的总数量达到50万,实现把我国建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扩大留学生的数量。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推进来华留学工作快速发展。我国现在许多高校、许多学科和专业都具有优势,对外国的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医学和工程学科。但是我们能够用英语开设工程课程的本科专业不多,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会更有吸引力。要突出我国学科的优势,在吸引自费留学生方面下大力气。
第二,保证质量,规范管理,促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质量是来华留学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提出了留学生的培养要从入学、培养、毕业三方面入手,加强培养过程控制,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维护好来华留学生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
第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把来华留学工作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要根据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制定新的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各方面力量,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充分依靠高校,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
第四,高等学校要把来华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北大、清华这样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一定要把来华留学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总体规划,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高等学校接收外国学生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精心设计好一些项目。
同时,我们对来华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要继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质量;规范管理,完善规章,要求健全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加强对留华毕业生的工作等。
我们的来华留学事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