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又开始了,作为一名农村乡镇的一线语文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冲击力。当前,在各种新颖的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下,课堂教学较之从前确实是丰富、生动了不少。但是,细心观察便可发现,不少热热闹闹的“新课改”“展示课”明显带有师生配合的表演性,虽然“互动式”“自主性”等名称整天挂在口上,但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题海战术”,以至于“减负”口号年年喊,可学生学的负担和教师教的负担反而是“越减越多”。如何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轻松,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工作者,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性格的过程。那么,如何打造一节有效、有灵气的語文课堂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理念是前提
作为一名引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学习的工作者,教师首先得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静下心认真钻研教材。不要整天板着脸,认为要“师道尊严”、要“规矩”,在课堂教学上应树立自己的教育服务意识,注重学生的“需要意识”,追求“效果意识”。尽量还给学生“玩”的权利,派给学生“做”的任务,让学生有“说”的机会、“创”的使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引向自主探索知识,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优化课堂结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设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自学、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等;鼓励发问、鼓励交流、鼓励表现;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一问一答”;多走下讲台,多俯下身子倾听,多些必要的“亲密接触”。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不再抗拒,而是兴味盎然。
二、激趣导学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我认为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新课时的导入部分,质疑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时,我让学生读了课题后,不急于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讲:你星期天最想干什么?再猜:作者星期天会干些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此时学生已迫不及待读起课文来了。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再联系实际,就不难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猜谜引趣”“故事引趣”“表演引趣”等也是很好的激趣导学方法。“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趣乐学,这样学习更高效。
三、合作探究是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怕学生不会、时间不够等。如教学《骑鹅旅行记》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鹅能飞能骑吗?尼尔斯经历了哪些旅行?后来他变回原来的样子没有?……我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把有价值的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读文查阅资料,再讨论交流,最后在班上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就活跃起来了,赶忙找“志同道合者”进行讨论交流。我觉得只要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有效互动,适时点拨,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质疑解疑的。
四、情感培养是目标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与灵气,也是语文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要求的归宿。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文比比皆是,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宣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激起共鸣,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哀怨的二胡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学们沉浸在无边的哀伤、留恋中,有所感触:善良的海鸥老人啊,您放心吧,我们会替你照顾好这些海鸥的……还有的同学能延伸到要关爱其它的动物。感性的心灵、优良的品质在研读中得以聚集、沉淀,进而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研读中,我们感受、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追求吗?
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践中还需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若能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能打造出短短的40分钟的高效课堂,轻轻松松、踏踏实实教好语文,也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语文。
一、明确理念是前提
作为一名引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学习的工作者,教师首先得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静下心认真钻研教材。不要整天板着脸,认为要“师道尊严”、要“规矩”,在课堂教学上应树立自己的教育服务意识,注重学生的“需要意识”,追求“效果意识”。尽量还给学生“玩”的权利,派给学生“做”的任务,让学生有“说”的机会、“创”的使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引向自主探索知识,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优化课堂结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设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自学、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等;鼓励发问、鼓励交流、鼓励表现;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一问一答”;多走下讲台,多俯下身子倾听,多些必要的“亲密接触”。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不再抗拒,而是兴味盎然。
二、激趣导学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我认为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新课时的导入部分,质疑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时,我让学生读了课题后,不急于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讲:你星期天最想干什么?再猜:作者星期天会干些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此时学生已迫不及待读起课文来了。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再联系实际,就不难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猜谜引趣”“故事引趣”“表演引趣”等也是很好的激趣导学方法。“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趣乐学,这样学习更高效。
三、合作探究是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怕学生不会、时间不够等。如教学《骑鹅旅行记》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鹅能飞能骑吗?尼尔斯经历了哪些旅行?后来他变回原来的样子没有?……我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把有价值的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读文查阅资料,再讨论交流,最后在班上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就活跃起来了,赶忙找“志同道合者”进行讨论交流。我觉得只要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有效互动,适时点拨,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质疑解疑的。
四、情感培养是目标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与灵气,也是语文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要求的归宿。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文比比皆是,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宣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激起共鸣,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哀怨的二胡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学们沉浸在无边的哀伤、留恋中,有所感触:善良的海鸥老人啊,您放心吧,我们会替你照顾好这些海鸥的……还有的同学能延伸到要关爱其它的动物。感性的心灵、优良的品质在研读中得以聚集、沉淀,进而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研读中,我们感受、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追求吗?
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践中还需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若能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能打造出短短的40分钟的高效课堂,轻轻松松、踏踏实实教好语文,也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