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作品能够让我们身处于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之中,一些绘画当中也充满着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这就是艺术通感。通过研究音乐与绘画的通感,我们能够加深对音乐,绘画的本质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知道画家们是如何用画笔奏出美妙轻灵的和弦,音乐家又是如何借用音色、音调和旋律来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音画,在对通感的基础上,将艺术通感在早期教育中加以运用,加深儿童对艺术的理解和体悟,促进智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绘画;艺术通感;早期教育
音乐与绘画的通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但二者都是表现心灵和情感的艺术,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会在他们的音乐创作或者绘画中留下痕迹。相同的经历,相似的情感,即使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同样会引发人们同样的感触。
理论研究上,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概括出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本质相似性,为音乐与绘画的通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康定斯基认为,黄色给人温暖之感,但也能刺激人的神经,在音乐性上,像高音刺耳的喇叭或军号;蓝色有深度感,呼唤人进入无限,渴望纯洁和超俗,音乐性上犹如乐器的低音,如贝斯、低音大提琴;白色和黑色都是静止色,虽然都同样虚无,然而白色充满了可能性,黑色则是死亡、终结的代名词;灰色和绿色具有沉静的品质,但后者比前者更具诸多可能性;红色包含火焰,拥有男性般内在的力量,在音乐性上,明亮温暖的红色如同大提琴,朱红像热烈的鼓声,橘红如有力的长音。所有的色彩都具备音乐性,画面和声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幅有各种颜色搭配着的画中,给观者的印象如同听到到不同乐器组合演奏的乐曲。如果用康定斯基的画作《作曲》与印象派音乐家拉威尔的作品《G大调钢琴协奏曲》相比较。画作《作曲》中,以半透明的橘黄色为主色调,是暖调子,犹如音乐上的大调,爽朗、明快,画中还有红色黑色的线条,大多是曲线,给人一种委婉柔和之感,直线条则越往上走越粗,仿佛音调的延展和加强,其他线条构成各种几何图形,并与不同色块组合,整幅画就像乐曲在纸上被分解后的交响音画。
具体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通感的出现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背后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因而应当把通感运用到人的艺术教育中去。
音乐与绘画的通感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包含内在的深刻性,将人提升到更高的境地。人们可以时时从优秀的艺术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曾有医学家对音乐爱好者进行过调查,發现那些常常聆听古典音乐的人易于他人相处,并且家庭和睦;而喜爱浪漫派狂野音乐的人常会与别人发生冲突,可见,音乐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很大。
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戈登·肖和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劳谢尔对该校的36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测试证明:在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后的10至15分钟内,接受测试的学生的IQ测试分数几乎都提高了8到9分。虽然这种提高只是暂时性的在10到15分钟内有效,但依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IQ成绩的提高是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某些特殊作用的一个表现。经后来的研究机构研究证明,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大脑的发育,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和他的其他音乐中,隐含着拥有十分美妙的频率的对数数列,音乐的韵律也差不多每30秒达到高峰。20至30秒的重复频率能够对大脑形成最为明显的影响,因为中枢神经的许多功能都是以30秒左右的频率运行的。
聆听优秀音乐是早期教育提升儿童智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此之外,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与绘画的通感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比如可以先让孩子聆听一段音乐,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音乐中所包含的意象,色彩表现音乐的情感,线条的粗细起伏表现旋律的起伏厚重。一首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孩子用红色黄色来表现,悲伤的音乐可以用蓝色黑色表现,如果音乐主题是有关大自然的,就可以用绿色表现。
例如欣赏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曲中,钢琴之声刻画出一个空旷的海面,月色交相辉映,天水一色的景象。第一段是一个舒缓的旋律,象征着陶醉在无限宁静的月光下海面的景致;第二段似轻风吹过海面,气氛活跃,给人一种憧憬,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构成音乐的另一层涵义;第三段,音乐又平静下来,转而重复第一段的内容;最后的尾声,缓慢的音响渲染了月光徐徐消失的情形,意境唯美而悠远,耐人寻味。
让儿童听这首曲子时,要加以指导解说,让他们理解音乐给人留下的画面,依着曲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画一幅画,或者也可以让他们边听边画,用曲折的的线条表示旋律的平缓起伏,用灰色黄色来描绘乐曲中所呈现的画面。
运用通感进行早期教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我们可以在家中开个小型家庭音乐会、家庭舞会、专题音乐欣赏沙龙,音乐结束后,让孩子描述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和意象,或者讲个小故事,还可以在稍加提示后,给孩子们欣赏那些描述具体景物并连带抒情的音乐。
结束语
艺术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通感的应用是其中的一种,学习音乐,欣赏名曲的同时,也不放弃绘画的练习,名画的鉴赏,这样才能够不断加深对艺术本质和精神的理解,使精神生活更加深刻、广泛。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艺术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美)基维.音乐哲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徐秋婷(1992-),女,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关键词:音乐;绘画;艺术通感;早期教育
音乐与绘画的通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但二者都是表现心灵和情感的艺术,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会在他们的音乐创作或者绘画中留下痕迹。相同的经历,相似的情感,即使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同样会引发人们同样的感触。
理论研究上,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概括出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本质相似性,为音乐与绘画的通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康定斯基认为,黄色给人温暖之感,但也能刺激人的神经,在音乐性上,像高音刺耳的喇叭或军号;蓝色有深度感,呼唤人进入无限,渴望纯洁和超俗,音乐性上犹如乐器的低音,如贝斯、低音大提琴;白色和黑色都是静止色,虽然都同样虚无,然而白色充满了可能性,黑色则是死亡、终结的代名词;灰色和绿色具有沉静的品质,但后者比前者更具诸多可能性;红色包含火焰,拥有男性般内在的力量,在音乐性上,明亮温暖的红色如同大提琴,朱红像热烈的鼓声,橘红如有力的长音。所有的色彩都具备音乐性,画面和声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幅有各种颜色搭配着的画中,给观者的印象如同听到到不同乐器组合演奏的乐曲。如果用康定斯基的画作《作曲》与印象派音乐家拉威尔的作品《G大调钢琴协奏曲》相比较。画作《作曲》中,以半透明的橘黄色为主色调,是暖调子,犹如音乐上的大调,爽朗、明快,画中还有红色黑色的线条,大多是曲线,给人一种委婉柔和之感,直线条则越往上走越粗,仿佛音调的延展和加强,其他线条构成各种几何图形,并与不同色块组合,整幅画就像乐曲在纸上被分解后的交响音画。
具体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通感的出现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背后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因而应当把通感运用到人的艺术教育中去。
音乐与绘画的通感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包含内在的深刻性,将人提升到更高的境地。人们可以时时从优秀的艺术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曾有医学家对音乐爱好者进行过调查,發现那些常常聆听古典音乐的人易于他人相处,并且家庭和睦;而喜爱浪漫派狂野音乐的人常会与别人发生冲突,可见,音乐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很大。
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戈登·肖和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劳谢尔对该校的36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测试证明:在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后的10至15分钟内,接受测试的学生的IQ测试分数几乎都提高了8到9分。虽然这种提高只是暂时性的在10到15分钟内有效,但依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IQ成绩的提高是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某些特殊作用的一个表现。经后来的研究机构研究证明,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大脑的发育,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和他的其他音乐中,隐含着拥有十分美妙的频率的对数数列,音乐的韵律也差不多每30秒达到高峰。20至30秒的重复频率能够对大脑形成最为明显的影响,因为中枢神经的许多功能都是以30秒左右的频率运行的。
聆听优秀音乐是早期教育提升儿童智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此之外,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与绘画的通感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比如可以先让孩子聆听一段音乐,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音乐中所包含的意象,色彩表现音乐的情感,线条的粗细起伏表现旋律的起伏厚重。一首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孩子用红色黄色来表现,悲伤的音乐可以用蓝色黑色表现,如果音乐主题是有关大自然的,就可以用绿色表现。
例如欣赏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曲中,钢琴之声刻画出一个空旷的海面,月色交相辉映,天水一色的景象。第一段是一个舒缓的旋律,象征着陶醉在无限宁静的月光下海面的景致;第二段似轻风吹过海面,气氛活跃,给人一种憧憬,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构成音乐的另一层涵义;第三段,音乐又平静下来,转而重复第一段的内容;最后的尾声,缓慢的音响渲染了月光徐徐消失的情形,意境唯美而悠远,耐人寻味。
让儿童听这首曲子时,要加以指导解说,让他们理解音乐给人留下的画面,依着曲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画一幅画,或者也可以让他们边听边画,用曲折的的线条表示旋律的平缓起伏,用灰色黄色来描绘乐曲中所呈现的画面。
运用通感进行早期教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我们可以在家中开个小型家庭音乐会、家庭舞会、专题音乐欣赏沙龙,音乐结束后,让孩子描述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和意象,或者讲个小故事,还可以在稍加提示后,给孩子们欣赏那些描述具体景物并连带抒情的音乐。
结束语
艺术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通感的应用是其中的一种,学习音乐,欣赏名曲的同时,也不放弃绘画的练习,名画的鉴赏,这样才能够不断加深对艺术本质和精神的理解,使精神生活更加深刻、广泛。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艺术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美)基维.音乐哲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徐秋婷(1992-),女,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