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短篇小说《说“是”》的英译文为例简要评析了《〈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中的参考译文。文章认为,作为为学生提供参考的课文译文,应精益求精,力争在信达雅各方面都经得起推敲,耐得起考验。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 译文 质量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的配套用书,主要编写者均为主编该套教材的原班人马,无论从资历、阅历抑或编书经验上,都堪称学界一流人士,所以教材和辅导用书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自初版至今,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的亮点很多,不是本文要探究的。我们这里只想就其提供的参考译文略作讨论。总体上,译文基本译出了原文的意义、口吻,甚至风格也极贴近,可谓做到了“忠实”,也即“信”;表达通顺、连贯,做到了“达”,甚至也比较雅,正像译者在《使用说明》中所写的那样,是编写者的“精心翻译”,“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也使译文成为经得起推敲的、耐人寻味的精品。”既然译者这样自信,我们就真地来推敲推敲,当然这纯粹是学术上的争鸣,并非蓄意诋毁的煽情之作。我们的宗旨是希望为译者提供一种参考,以便将来该书再版时能“精益求精”,成就臻品,这样受益的便是我们的学生。
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过度阐发,而只就短篇小说《说“是”》(Say Yes)的英译文中的一些似可商榷的例句略作讨论。《说“是”》是美国当代作家托拜厄斯?沃尔夫(Tobias Wolff,1945—)发表于1985年的作品,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结构紧凑,表面上叙述了一对普通美国夫妇的一次小争吵,但主要是通过截取美国现代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现代美国妇女在种族歧视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及种族歧视在美国已变得更加微妙和不可捉摸的社会现实。小说同时也揭示了到处宣扬自由平等、实则奉行种族歧视的美国,要想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该文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伴随着不同种族乃至不同信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频繁交流,彼此的偏见和歧视无疑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例1:Unlike most men he knew, he really pitched in on the housework. (para.1)
原译:他和他认识的大多数男人不同,他真的努力帮忙做家务。
改译:和大多数男人不一样,他实实在在地帮老婆做家务。
原译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代词“他”在一个小句中重复三次,完全没有必要,有明显的欧化痕迹。另外,really直译为“真的”,有和“假的”相对立之嫌,好像别人家的男人是“假的”干家务。其实,这里的really应理解为“不折不扣、实实在在”,意思是他不像有的男人那样敷衍了事。
例2:A few months earlier he’d overheard a friend of his wife’s congratulate her on having such a considerate husband. (para.1)
原译:几个月前,他无意中听到妻子的一个朋友恭喜她找到了这么体贴的丈夫。
改译:几个月前,他还无意中听到,妻子的一个朋友恭喜她有这么一位体贴的丈夫。
虽然改译后的句子只比原译多了一个逗号和一个“还”字,但显得比原译通顺了不少,并且更能体现上下文的转承关系。而原译太拧、太长、拗口,这是过度受制于原文的英语句式结构所致。其实,汉语叙事文体若不是特殊风格或修辞所需,一般都是小句居多,不像英语那样习惯使用较长的表述,翻译时一定要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合适的转换。再如下句,
例3:“But it’s different. A person from their culture and a person from our culture could never really know each other.”(para.8)
原译:“但结婚就不一样了。来自于他们文化背景的人和来自于我们文化背景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
改译:“但结婚就不一样了。文化不同,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对方。”
这无疑又是一个欧化很重的句子,译文受原文结构所牵,斤斤于形似。再说,唇枪舌战中,任何一方也不至于说出这么又长又硬的话,它太不经济了,违反了基本的语用原则。而改译后的句子更符合当时情形和说话者的口吻。
例4:“Like you know me?”his wife asked. (para.9)
“Yes. Like I know you.”(para.10)
原译:“就像你我那样真正了解?”妻子问道。
“对,就像你我那样。”
改译:“就像你了解我那样?”妻子问道。
“对,就像我了解你那样。”
这里,原译似乎误会了原文的意思。虽然“口舌战”刚刚拉开序幕,但妻子早已进入角色,开始用一种冷嘲热讽的口吻来挖苦丈夫了。所以,妻子的本意是:尽管我们文化相同,但你并不了解我。但她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意,而只愿用迂回的方式旁敲侧击,而丈夫对此浑然不觉,看不见那是一个陷阱,纵身一跃,便跳进去了。原译不能忠实地反映舌战双方的心态,实为误译。
例5:“These are dirty.”He said, and threw all the silverware back into the sink. (para.16)
原译:“这些盘子是脏的。”他边说边把所有的碗碟都扔回水槽里。
改译:“真脏。”他边说边把所有的碗碟都扔回水槽里。
我们认为,丈夫的话中隐藏着一个语义双关:明指正在清洗的碗碟太油腻,却同时暗示妻子用学舌的方法进行反驳让人很不舒服,似乎在嘲讽这种伎俩太为人所不齿了。因为dirty在英语中本来既有“不洁净”(not clean)之意,也有“令人不爽”(unpleasant)之义。原文显然漏掉了这个双关,而直说“这些盘子是脏的”,就把一场本来充满“埋伏”,到处是“玄机”的口水战弄得一点烟火味儿都没有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改译后,“脏”字在汉语中恰好也是一语双关,可谓完美的翻译。 例6:He glanced over at her. She was watching him and her eyes were bright. (para.28)…“well?”she said. Her eyes were even brighter. (para.32)
原译:他瞥了她一眼。她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嗯?”她问道,双眼更加明亮了。
改译:他没好气地扫了她一眼。她正愤恨地注视着她。……“嗯?她问道,双眼充满了怒火。
原文是glanced over at,而非glanced at,所以译为“瞥了一眼”,漏掉了“over”,不符合当时的情形。“瞥”是一个很不经意的动作,在原文语境下,不如“扫了一眼”更能给妻子以刺激(或示威),更能透露丈夫不甘示弱的“战斗”心态,同时也为接下来矛盾的升级埋下伏笔。另外,此句的her eyes were (even) bright(er)的译文也似可再行改进。“发亮的眼睛”固然可以是强烈的情绪表达,但有时也可因其它原因所致,比如说某人双目炯炯有神,或是说篝火烘烤的人们满面通红、双眼发亮等,这样一考虑,不免觉得原译语义太模糊了,而作者要传达的显然是妻子因为愤怒而差不多两眼喷火的情势。原译采用直译,无法准确再现妻子的愤抑之情,所以不如直接用“愤恨地”和“充满了怒火”来转述句意。翻译中,适当的时候“按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以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这是完全必要的。(参见方梦之《译学词典》第113页。)
例7:She was demonstrating her indifference to him. (para.40)
原译:她在向他显示她对他的冷漠。
改译:她在表明自己对他满不在乎。
原译和改译比较起来,至少有两点欠缺。首先,原译太过啰嗦,不仅读起来担心要咬舌头,听起来害怕会伤耳筋,而且即便是理解起来,也先是稀里糊涂好一阵子之后,才冥冥乎似有所得。其次,“冷漠”一语让人生疑,何来“冷漠”?为何“冷漠”?其实,做妻子的是想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丈夫的不满,但又觉得舌战无益,徒费口水而已,便决心由“热战”转为“冷战”了。妻子好像在说:别以为我会在乎你对此事的态度,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关我什么事?!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改译更能迎合其时其地其人的矛盾心理。
举了这么多的反例,并不是要把译文弄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而是本文作者本着学生至上、为学生负责的职业精神,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其实,《〈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中的译文均出自有多年外语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之手,质量上乘,佳译颇多,这当然不是这篇小文能一一列举了的。如果做翻译非要做到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不可,只怕顶高明的翻译家也只能歇手了。偶尔的纰漏或不尽如人意之处,就像佳人脸上的小痣,玉石表面的细斑,大醇美味中的微疵,是不足诟病的。所以,《〈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中的译文绝不会由于我们找的这点茬儿,就失去它本来的光辉。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 译文 质量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的配套用书,主要编写者均为主编该套教材的原班人马,无论从资历、阅历抑或编书经验上,都堪称学界一流人士,所以教材和辅导用书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自初版至今,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的亮点很多,不是本文要探究的。我们这里只想就其提供的参考译文略作讨论。总体上,译文基本译出了原文的意义、口吻,甚至风格也极贴近,可谓做到了“忠实”,也即“信”;表达通顺、连贯,做到了“达”,甚至也比较雅,正像译者在《使用说明》中所写的那样,是编写者的“精心翻译”,“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也使译文成为经得起推敲的、耐人寻味的精品。”既然译者这样自信,我们就真地来推敲推敲,当然这纯粹是学术上的争鸣,并非蓄意诋毁的煽情之作。我们的宗旨是希望为译者提供一种参考,以便将来该书再版时能“精益求精”,成就臻品,这样受益的便是我们的学生。
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过度阐发,而只就短篇小说《说“是”》(Say Yes)的英译文中的一些似可商榷的例句略作讨论。《说“是”》是美国当代作家托拜厄斯?沃尔夫(Tobias Wolff,1945—)发表于1985年的作品,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结构紧凑,表面上叙述了一对普通美国夫妇的一次小争吵,但主要是通过截取美国现代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现代美国妇女在种族歧视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及种族歧视在美国已变得更加微妙和不可捉摸的社会现实。小说同时也揭示了到处宣扬自由平等、实则奉行种族歧视的美国,要想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该文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伴随着不同种族乃至不同信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频繁交流,彼此的偏见和歧视无疑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例1:Unlike most men he knew, he really pitched in on the housework. (para.1)
原译:他和他认识的大多数男人不同,他真的努力帮忙做家务。
改译:和大多数男人不一样,他实实在在地帮老婆做家务。
原译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代词“他”在一个小句中重复三次,完全没有必要,有明显的欧化痕迹。另外,really直译为“真的”,有和“假的”相对立之嫌,好像别人家的男人是“假的”干家务。其实,这里的really应理解为“不折不扣、实实在在”,意思是他不像有的男人那样敷衍了事。
例2:A few months earlier he’d overheard a friend of his wife’s congratulate her on having such a considerate husband. (para.1)
原译:几个月前,他无意中听到妻子的一个朋友恭喜她找到了这么体贴的丈夫。
改译:几个月前,他还无意中听到,妻子的一个朋友恭喜她有这么一位体贴的丈夫。
虽然改译后的句子只比原译多了一个逗号和一个“还”字,但显得比原译通顺了不少,并且更能体现上下文的转承关系。而原译太拧、太长、拗口,这是过度受制于原文的英语句式结构所致。其实,汉语叙事文体若不是特殊风格或修辞所需,一般都是小句居多,不像英语那样习惯使用较长的表述,翻译时一定要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合适的转换。再如下句,
例3:“But it’s different. A person from their culture and a person from our culture could never really know each other.”(para.8)
原译:“但结婚就不一样了。来自于他们文化背景的人和来自于我们文化背景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
改译:“但结婚就不一样了。文化不同,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对方。”
这无疑又是一个欧化很重的句子,译文受原文结构所牵,斤斤于形似。再说,唇枪舌战中,任何一方也不至于说出这么又长又硬的话,它太不经济了,违反了基本的语用原则。而改译后的句子更符合当时情形和说话者的口吻。
例4:“Like you know me?”his wife asked. (para.9)
“Yes. Like I know you.”(para.10)
原译:“就像你我那样真正了解?”妻子问道。
“对,就像你我那样。”
改译:“就像你了解我那样?”妻子问道。
“对,就像我了解你那样。”
这里,原译似乎误会了原文的意思。虽然“口舌战”刚刚拉开序幕,但妻子早已进入角色,开始用一种冷嘲热讽的口吻来挖苦丈夫了。所以,妻子的本意是:尽管我们文化相同,但你并不了解我。但她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意,而只愿用迂回的方式旁敲侧击,而丈夫对此浑然不觉,看不见那是一个陷阱,纵身一跃,便跳进去了。原译不能忠实地反映舌战双方的心态,实为误译。
例5:“These are dirty.”He said, and threw all the silverware back into the sink. (para.16)
原译:“这些盘子是脏的。”他边说边把所有的碗碟都扔回水槽里。
改译:“真脏。”他边说边把所有的碗碟都扔回水槽里。
我们认为,丈夫的话中隐藏着一个语义双关:明指正在清洗的碗碟太油腻,却同时暗示妻子用学舌的方法进行反驳让人很不舒服,似乎在嘲讽这种伎俩太为人所不齿了。因为dirty在英语中本来既有“不洁净”(not clean)之意,也有“令人不爽”(unpleasant)之义。原文显然漏掉了这个双关,而直说“这些盘子是脏的”,就把一场本来充满“埋伏”,到处是“玄机”的口水战弄得一点烟火味儿都没有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改译后,“脏”字在汉语中恰好也是一语双关,可谓完美的翻译。 例6:He glanced over at her. She was watching him and her eyes were bright. (para.28)…“well?”she said. Her eyes were even brighter. (para.32)
原译:他瞥了她一眼。她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嗯?”她问道,双眼更加明亮了。
改译:他没好气地扫了她一眼。她正愤恨地注视着她。……“嗯?她问道,双眼充满了怒火。
原文是glanced over at,而非glanced at,所以译为“瞥了一眼”,漏掉了“over”,不符合当时的情形。“瞥”是一个很不经意的动作,在原文语境下,不如“扫了一眼”更能给妻子以刺激(或示威),更能透露丈夫不甘示弱的“战斗”心态,同时也为接下来矛盾的升级埋下伏笔。另外,此句的her eyes were (even) bright(er)的译文也似可再行改进。“发亮的眼睛”固然可以是强烈的情绪表达,但有时也可因其它原因所致,比如说某人双目炯炯有神,或是说篝火烘烤的人们满面通红、双眼发亮等,这样一考虑,不免觉得原译语义太模糊了,而作者要传达的显然是妻子因为愤怒而差不多两眼喷火的情势。原译采用直译,无法准确再现妻子的愤抑之情,所以不如直接用“愤恨地”和“充满了怒火”来转述句意。翻译中,适当的时候“按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以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这是完全必要的。(参见方梦之《译学词典》第113页。)
例7:She was demonstrating her indifference to him. (para.40)
原译:她在向他显示她对他的冷漠。
改译:她在表明自己对他满不在乎。
原译和改译比较起来,至少有两点欠缺。首先,原译太过啰嗦,不仅读起来担心要咬舌头,听起来害怕会伤耳筋,而且即便是理解起来,也先是稀里糊涂好一阵子之后,才冥冥乎似有所得。其次,“冷漠”一语让人生疑,何来“冷漠”?为何“冷漠”?其实,做妻子的是想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丈夫的不满,但又觉得舌战无益,徒费口水而已,便决心由“热战”转为“冷战”了。妻子好像在说:别以为我会在乎你对此事的态度,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关我什么事?!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改译更能迎合其时其地其人的矛盾心理。
举了这么多的反例,并不是要把译文弄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而是本文作者本着学生至上、为学生负责的职业精神,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其实,《〈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中的译文均出自有多年外语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之手,质量上乘,佳译颇多,这当然不是这篇小文能一一列举了的。如果做翻译非要做到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不可,只怕顶高明的翻译家也只能歇手了。偶尔的纰漏或不尽如人意之处,就像佳人脸上的小痣,玉石表面的细斑,大醇美味中的微疵,是不足诟病的。所以,《〈现代大学英语〉学生辅导用书》中的译文绝不会由于我们找的这点茬儿,就失去它本来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