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在整个人生受教育的轨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时候的学生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事物判断能力,然而往往思想上又还不够成熟,所以初中阶段的学生很肯定自己的思想及做法,有时候即便是自己错了,也很难意识到,易产生叛逆现象。所以在这一学生转折点时期的教学方法即显的十分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听课,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是广大初中教育从事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审美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旨在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美处处存在,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本身就给人以美感。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一、初中语文教学“美”的存在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和人的感知是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陶冶。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见闻,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1、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首先介绍作者史铁生坎坷的一生,从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进过这样深度的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精神,这些审美感悟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2、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到周围的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3、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視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安顺众多的石拱桥,去想象我们安顺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付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总是乐意而不知疲倦,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人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振荣.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曾朝晖.试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美处处存在,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本身就给人以美感。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一、初中语文教学“美”的存在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和人的感知是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陶冶。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见闻,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1、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首先介绍作者史铁生坎坷的一生,从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进过这样深度的讲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精神,这些审美感悟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2、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到周围的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3、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視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安顺众多的石拱桥,去想象我们安顺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付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总是乐意而不知疲倦,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人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振荣.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曾朝晖.试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