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198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在接受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认识,“心理暗示”的本质在于,施加“心理暗示”的一方希望产生“期待效应”,还学生自我教育的权利,因为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麦曼说过:“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接受。”可见,“心理暗示”用得适时,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悦纳”,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相容”。这样,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心理沟通,建立一种双向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合作之中,学生易于入脑、入耳、入口、入心,形成“共振效应”,最终营造出合作的支持的心理气氛,使课堂信息的交流顺利进行,使听者“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心理上产生“尊从效应”,处于主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行为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论述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心理暗示”有助于实现教学中师生的感情沟通、共容,推动教与学富有成效地进行。
  “心理暗示”的运用是建立在对学习个体(同时也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不能让孩子在学校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每个教师都应尊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杜威语),“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苏霍姆林斯基)。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教育中有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界定,创新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于张扬的状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战胜困难的决心、对达成学习预期目标的信心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学习行为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学习与革命》)由此可见,运用“心理暗示”于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创新教育的尊重个性的原则。
  语文学科因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语文课文中因其富含的情趣性为“心理暗示”的运用提供了条件。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心理暗示”方式有“表情暗示”、“类比暗示”、“赠言暗示”三种,三种“心理暗示”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表情暗示”运用于教学中,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心。“表情暗示”的运用就是要求教师力求以自己的富有感染力的微笑去感染学生,微笑是人的一种情态语言,适度的微笑能让学生感到亲切,消除戒备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形成“情绪效应”。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沟通、整合,是师生心理不断冲突、调适的过程。因此,适度地运用“表情暗示”能让学生在具有较大亲和度的课堂中实现自主学习。语文学习就其实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积累、涵咏体悟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完成自主阅读、主动实践、反思体悟一系列学习行为;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时时以“德谟克利特式的微笑”溢于脸上,能让学习成功的学生从教师的笑容中感受到欣赏与赞许,能让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从教师的笑容中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教师富有人格魅力的“表情暗示”,为学生实现学习行为的转化营造了和谐、融洽气氛。
  “类比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类比性语言的暗示中,由彼问题的思考方法联系到此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准确地分辨这四种小动物的爪子(蹄子)的形状特点,这一知识点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为了让学生在形象化的环境中,感性地掌握这四种小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拟人化的手段(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剪贴画和头饰,这四种小动物的脚印粘贴图片,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粘贴图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雪地上贴出小动物们的脚印和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图片。在贴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类比性的暗示语言并辅之以教学简笔画,让学生注意找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与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类比中找出彼此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图片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四幅图片分类粘贴在一起。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受、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建构就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中、在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
  “赠言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或回答问题有误的时候,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正视眼前的困难,积极思维,思考出答案。适时的赠言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升华,赠言的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教师在遵循师生间达成的“心理契约”的前提下以赠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在“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积极思维状态,愉悦的心理体验能避免“阻抑效应”的产生,保证了课堂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语文教学中,“赠言暗示”是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语二册《要下雨了》一文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讲的“下雨前的征兆”问题时,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虫子翅膀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过于抽象、比较困难,学生一时不能回答,于是教师就作了如下的“赠言暗示”:“小朋友,你不要着急,老师相信你再读一读课文,仔细地想一想,课文里说下雨前很‘潮湿’,‘潮湿’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老师进一步将问题细化和生活化)请小朋友们体会一下‘潮湿’在脸上是什么感觉?‘潮湿’在手上又是什么感觉?课文中有那些语句是写‘潮湿’?你是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老师相信你认真想了之后,肯定能回答老师……”“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赠言暗示”中除了包含鼓励、肯定的感情因素(这种代偿性的满足,维系了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契约”,让学生面临困难而又不畏困难,始终处于“愤”、“悱”的学习状态中)以外,还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法(“学法”的引导)等启发性的因素。不仅如此,教师的“赠言暗示”中更重要的还体现了在兼顾学生的心智水平基础上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思想;这样做既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利于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条件。因为“学习的理想条件在于排除学习者现有的结构与来自他的物质世界和心理境界的输入所引起的需要和要求存在着的矛盾和差距,而使二者获得最好的平衡。”(美·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合著《教育心理学》)所以,教师的“赠言暗示”起到了缩短这种“矛盾和差距”,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现存的知识达到最好的平衡状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最佳的动机水平状态下,即使是难度较大的知识,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化难为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上述几种方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都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运用。因此,抓住时机,巧施“心理暗示”,方能“锦上添花”,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前几天无意中唱起这首老歌时,我突然想道:我们作教师的幸福究竟在哪里?近20年的一线教学生涯给了我答案(但愿各位同仁也有同感):教师的幸福在这里!    一、教师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平常心态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地位,而是心态。
期刊
最近,我听了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动物时装表演》。  授课教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文静的女老师。上课伊始,老师非常自然地由“时装”导入并引起学生对“动物时装表演”的极大兴趣。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多数学生对孔雀“时装”的美丽赞叹不已。此时,老师顺势引导:“谁对孔雀还有更多的了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孔雀开屏的时候最美了。”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接着有学生
期刊
听、说、读、写是俄语教学的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老师应尽量多说俄语、少说汉语,以便给学生多听俄语的机会,创造一个小小的语言环境。  我在训练听说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多听标准的有声材料。在教学中我坚持做到每一节录音必听,边听边模仿背诵。对听力的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训练学生听正常语速的能力。训练听力,我觉得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内容,而不是个别细节,要抓住
期刊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少年儿童正在接受着课改后的教育,学校将会为社会输送更为优秀的建设人才,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我校正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未进行新课课改的教材)第75页,第4题最后一小题2210068,这一普通的题就用到加、减、乘算式8个,才能把这道题算完。而据我所知,新课程改革后第一、二册只要求学生理解加、减口诀,并不要求学生背记加、减口诀,第三册也没有要求学生背记全部乘法。由
期刊
有人说过大意如此的话:假如人类遭遇一次空前的浩劫,把地球上一切人类文明在顷刻之间化作一片废墟,然而,如果这时却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图书馆,人们却还保留着阅读的习惯,那么我们就无须担心人类的文明不能在这一片废墟上得到延续。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我相信假设之后的结果。  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这是前人跨越时空馈赠给后人的一份经过浓缩的厚重礼物。可是,面对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
期刊
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新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那么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怎样去保护学生呢?    一、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前有人提出“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虽然事过境迁,但师生不能成为战友吗?不能成为朋友吗?答案
期刊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活动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创设故事化情境非常适合小学生。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
期刊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的过程中,扩招给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各校都在研究在扩招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本文作者在从事多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对周边几所同类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学实行两级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教学质量两级管理意义研究    一、高校教学实行两级管理的基本依据    高校实施
期刊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因素,不少青少年缺乏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加之家庭、社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之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不良心理,因而必须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要培养与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首先要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
期刊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花。春天的花烂漫妖娆,夏天的花沉静安谧,秋天的花清丽脱俗,冬天的花傲骨峥峥,每种花乃至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他们受到病虫伤害时,需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让每朵花都绽开笑脸。对孩子也一样,需我们用我们的爱心来浇灌,同时也用我们的真心来为孩子“治愈”一些不良习惯。    一、爱心疗法    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表现后,不能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怪罪、吪骂,甚至处罚学生,而应该压下怒火,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