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略施小计” 学生习作无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提起作文就心烦。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得多了,自然也就会写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就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每年新学期开始,我都会在班里创办图书角,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图书角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二百多本书,这些书全是学生从家里精心挑选带来的。放在图书角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午休等时间自由阅读。教室里有了图书角,我就想尽办法鼓励学生都来读书。看到自觉读书的学生,我总是悄悄拍下他们专注阅读的瞬间,放在白板上设为背景,或发到班级微信群里晒一晒,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我还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评选读书小明星,然后带着他们到隋唐遗址公园郊游以示奖励。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形形色色的漫画,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学生的眼球。如果我们直接规定学生读哪些书,学生不一定愿意去读。因此,我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在教《少年闰土》时,我朗读了一段描写成年闰土的片段,学生听了一脸茫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天真可爱、健康活泼的少年,成年后竟然会变成那样。于是,我适时把鲁迅的小说《故乡》介绍给了他们。同样,教《武松打虎》时我把《水浒传》推荐给他们,教《草船借箭》时把《三国演义》推荐给他们……
  实践证明,结合文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除了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外,我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直以来,我要求学生利用每天经典诵读的十分钟时间,一周背诵一首宋词或者两首唐诗。我还鼓励他们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制作成“采集本”,每天用十分钟时间在同学之间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多了,写作时也能运用自如了。这时再读学生的文章,发现他们的语言变得圆润、丰满多了。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厚积薄发的结果。
  二、课堂引路,学习章法
  入选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为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在教学中就很注重课文的引领功能,结合范例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写。如教学《庐山云雾》《火烧云》《桂林山水》等文章时我着重让学生领悟写景如何抓住特点,写出真情实感;教学《观潮》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言之有序,如何进行场面描写;教学《种子》《莲叶青青》时引导学生感受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凸显人物形象,以及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人物品质。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多了。
  在教学时除了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写作方法外,我还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品词析句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生动、写传神。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的“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一句时,我让学生将前面表示时间的词语去掉,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比,发现还是时间词语的反复罗列更能表现父亲挖的时间之长、挖的难度之大、挖的过程之苦。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的重要性,写作时自然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
  另外,教学时我还结合典型课文或典型结构段加强改写、仿写、缩写、续写等训练,使学生依托课例,举一反三,形成技能。
  三、变换形式,训练表达
  一成不变的指导模式、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我总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乐于参与中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如为了指导学生写人抓住特点,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猜猜他(她)是谁。我用几句话写班里某个同学,然后让学生根据描写猜出人物,最后再让每个学生都来写写班里的某个同学,让大家也来猜猜他是谁,以此让学生明白写人必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还会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他们“我手写我心”。一次,我们班一向不戴帽子的小罗突然戴着两顶
  帽子来到学校。他头上戴着卫衣上的帽子,衣服绳子抽得紧紧的,然后外面又戴了一顶鸭舌
  帽……那样子太奇怪啦,大家都围着他看热闹,有的男生甚至还企图摘掉他的帽子。因为他的个子太高,所以几次都没有成功。上课了,小罗依然戴着他的两顶帽子,耳朵被紧紧地裹着,我对他说:“你能听清楚老师讲课吗?把帽子摘掉吧!”可他一动不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我灵机一动:学生们不是感兴趣吗,那我就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来写写。我宣布:“现在就请大家以这件事为素材,把你的所见所思写下来。”接着,我提示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关注小罗和同学们的神态、语言以及自己的心理。此时,教室里寂静无声,学生们埋头疾书。不一会儿,他们就呈现出了自己的作品,文章新鲜、幽默,效果非常好。
  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用心,变换一下指导模式,变换一下课堂形式,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在乐于参与中提高表达能力。
  四、多项评改,互动交流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批改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帖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我引导学生批改作文,经常会列出修改评价清单。比如:1.将独特的感受写得详细生动(30分)。2.通过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细节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30分)。3. 人物表情写得详细(20分)。4.写出了人物对话(10分)。5.侧面描写更好地突出了自己的感受(10分)。当然,不同的文體,我会列出不同的修改评价清单,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心,学生必定不再惧怕写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觉,教作文,常让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遇。  当我们一腔热血、满心欢喜地实施教学,自以为这么教,所有学生一定会写的时候,只要一开始写,窘况就让自己哑口无言,哭笑不得。之前所有的教学愿望都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班级中至少有两三个同学,只是坐着发呆,就是写不出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回答也简单,也直接,就一句“我真的不会”。不会,所以不写;不写,所以老师又教一遍。更让我们无
“语文园地”与课文、口语交际形成单元教学体例,它的主要教学功能有两点:一是提示课文语言训练的要点、核心;二是对本单元的语言有个小结与归纳、迁移与运用。语文园地教什么?统编本教材在一、二年级的园地教学中分别设置了“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或“我爱阅读”等板块的内容,重在结合学段特点,隐性编排知识体系,凸显低段识字写字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识字
【议题分析】  月亮,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据学者统计,李白每作三首诗就要融入月。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的阴、晴、圆、缺,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亮所代表的不同情感,我将本堂课的议题定为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有哪些特色?我们如何以教材为本实施精准教学,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一、读懂教材,梳理特色  习作教材依据2011年版课标编写,既致力于习作素材的长期阅读积累,又注重从课文中学习习作方法,内容的安排呈现序列化,习作能力呈现螺旋上升,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大大降低了习作起步阶段的难度。  1.对应课标要求,明晰学段
倡导和探索群文读写的最初动因,源于实施与研究群文阅读时“不尽兴、不精准和不清明”等实践体验。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概念递变的背后,昭示了我们对群文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同时也寄托了我们对群文读写承载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殷切期盼。  一、正视群文阅读的实践缺憾  自群文阅读诞生以来,无论是一线教师对它的实践推进,还是研究者的理论辨析,一般都将其局限于阅读教学的视野,把群文阅读视作小学语
习作指导,缺少的不仅是“文理”的给予,更是“文脉”的疏通,脱离学生实际的纸上谈兵会令学生无所适从。贴近学生的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唤醒记忆,关注内心世界  生活即素材,然而许多生活的印迹留存在人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隐退。如果在隐退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相似情景模块的碰撞,它就很难被再一次激活起来。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那些既有的生活存储,让这
文本解读  《一起做游戏》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次口语交际,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培养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教材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是导语。“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一句话点出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口语交际话题“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  二是情境图。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呈现了“贴鼻子”这个传统游戏的场景,引发学生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现课程育人、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如何重建教学价值观、课程知识观、教学过程观学习观,回归教学的育人本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校长领衔的“东林小学语文教学团队”提出的“素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习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缺乏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要素不清晰,教学重点难以突出;习作目标泛化,很难体现一课一得。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习作教学,虽然内容与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编排上自成体系。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编排的主要特点是“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
40年来,语文教学定位一直在变化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中心”、90年代的“能力本位”、课改后的“三维目标导向”,到今天“核心素养”的提出,见证了社会对于学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发展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功能已经从立足知识、技能深化到思维、审美、精神层面。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