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资格”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j1986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格”一词来源于官场,原指做官应具的条件和身份。
  先秦的官吏,多为世袭。如张良的先人五世相韩,便可见一斑。然也有靠举荐得官的,如鲍叔牙荐管仲,管仲荐宁戚,祁奚荐解狐,百里奚荐蹇叔等等。
  战国以后,世袭制逐渐衰亡。两汉时期,举荐制度最为完备,除中央大员外,州郡亦负有举荐人才之责,所举有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到了晋代,则专以门第.高下评定士人的道德行为,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诸如王谢等家的显赫,便源于这种选拔制度。
  隋唐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官吏的选用,权力在中央,州郡不得自辟僚属,并以科举考试代替对士人的品评。以后也就形成一种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
  但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举荐或选拔的人多,实际需用的人少。这就产生了一个弊端:相当一部分人必须等官做。
  北魏时期,有个叫崔亮的吏部尚书鉴于候补应选者甚多,便上奏皇帝采用“停格制”,即根据上一任卸任后间隔的时间长短依次用人。此举虽深得一些长期得不到升任的庸员的欢呼,但却遭到了多数有识之士的反对。就连崔亮的外甥刘景安也批评说,长此下去,天下士人便不用修养品行和砥砺名节了。的确,那些好容易才等到官做的人,上任之后便贪赃枉法刮地皮,捞足好处以备赋闲,再等下一任。
  到了唐玄宗时,吏部尚书裴光庭也把崔亮的“发明创造”奉为至宝,只是略微变换了一下角度,谓之为“循资格”。其办法是不论是否有才干,每一级官吏都依据一定年限等级选任,不得超越。这个办法一付诸实施,天下那些昏聩庸愚之徒立刻高兴得发狂,称之为“圣书”。名相宋璟虽然出面争论过,但却毫无结果。裴光庭死后,博士孙琬认为裴采用的“循资格”有失奖劝之道,请求给他谥“克”。可是继任者看到“循资格”既对自己有利,又不必花气力对官员们进行考察,也就将这种方法沿袭下来了。这样,论资排辈的风气一直蔓延到现在。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实,在用人上本是并无“资格”可循的。岂料这种“循资格”的歪风压倒了正气,有能耐有本事的人要上来,反而不容易,甚至不得不“破格”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
  “停格制”和“循资格”的实施。造成了官场风气的进一步腐败,也造成了官员们的更加自私保守。正如宋朝的王禹俑所说,他们只知“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罢了。
  所谓“破格”,是针对“循格”而言的,“循格”本是一块历史赘疣,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更不应有它的地位。铲除了“循资格”,用人才能走上正道。当然也就大可不必冲破人为的束缚与封锁来“破格”了。
  (责任编辑/杨剑鸣)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有三位国学造诣很深,往来密切,被人称为“近代学人三疯子”的人,他们是章太炎、刘师培和黄侃。这里单说刘师培。  刘师培,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精于音韵训诂之学。所谓训诂学,即我国研究词义的学科,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言、修辞等语文现象。他主张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还擅长骈文。     因躐塌被称疯子    刘师培早年醉心于民族革命。1903年在上海时,
期刊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内容上相去甚远,前者描述绿林好汉造反的境遇,后者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但一般读者还是很容易由《水浒传》想到《三国演义》,李逵像张飞,喜欢哭的宋江像同样喜欢哭的刘备。诸葛亮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呼风唤雨,可称是古今智慧大全型人物,无人堪比。但如果我们相信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就可以信心十足地说:一个吴用加一个公孙胜等于一个诸葛亮。鲁迅先生曾说诸葛亮
期刊
西汉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者——张骞。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首次出使,前后经历十多年。以后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第二次再次出使乌孙,还到过大宛、康居、安息等国。他的两次出使,加强了汉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他的成功后面,有两个人物,关键的时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是在一路上充当张骞的卫士、向导和翻译的甘父,这是个有姓名记载,有史可查的人物。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位,却名
期刊
走向王位    维多利亚女王是18至19世纪英国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统治者,统治英国达64年之久,直到1901年她82岁寿终正寝时才离开王位。维多利亚女王虽然并不是一个很伟大的君主和很有才华的女人,但是她总有能干的首相辅佐。而19世纪是世界工业革命取得伟大成果的时期,资本主义得到较迅速的发展,作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本营的英国,工业空前地发展起来,科学、文艺和
期刊
晚清同治朝的封疆大吏中,有一个乍看来难以捉摸的角色,此人论出身不过举人大挑入仕,探背景也非什么皇亲贵戚,说官声更是贪庸猥琐,不成模样,然而这么个不堪入目的家伙却偏偏官符如火,连连擢升,短短几年功夫从一名不见经传的外省边陲知府而攀升至一品总督高位,去世后,诏“优衈”,谥“勤惠”,真所谓生前荣耀,死后风光,恐怕连当时那些勋业彪炳的“中兴名臣”也难望其项背,这不能不由人去探究其发迹的奥秘。  此人名叫吴
期刊
每逢周末当别人热衷于跳舞、唱卡拉OK、打牌等休闲方式时。我却与众不同,特喜欢四处访友去侃大山。两杯热茶,两张椅,偶尔还加些小零食,便觉享尽天下乐趣。有时四五个侃友,席地一坐,更觉进入仙境,世间万物不复在眼中。不必顾忌祸从口出,不必猜疑话中有刺,更不必讲究学历高低、级别悬殊。人人都坦诚相待,个个都高谈阔论。上谈国家大事,国际新闻,世界新动态;下至明日我欲何为。开心博取一笑,快乐潇洒人间。世界如此美好
期刊
漏而不露的漏字谜  望州山人    漏字谜是花色谜中的一种。漏字谜,看起来是漏字,实际上是露面。这种违犯灯谜基本规则的“漏而半露”的谜,不管在辅助词上怎么下功夫,比起不露面的文义谜,总要逊色三分。  如何使这种漏字谜也能象文义谜一样,具有浓厚的谜趣,进入合乎规范的灯谜行列呢?谜作者能否根据“回互其辞”的原则,考虑用同义、借代、离合等常用手法将谜面所漏的字隐去,从而做到“漏而不露”呢?谜界同仁为此进
期刊
窃国大盗袁世凯,由于称帝心切,致被身边人狠狠敲了一记竹杠,还遗笑后世,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笑谈!  那时,苏州有个穷困潦倒,衣食不周的谌则高。别看他人穷,却长得一表人材,一付仙风道骨之气,只因在苏州生活无着,跑到上海混混衣食。一日,他到上海老城隍庙去吃茶。一进茶楼,便见两个官家豪奴,在那里交头接耳,眼睛还不时四下瞥望。当两人看见谌则高进来时,互丢一个眼色,将他打量一阵后,走到谌则高茶桌跟前,与他闲聊
期刊
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怪物    最近,在美国洛杉矶市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发言人阿诺德博士展示了一张奇特的照片(见题照),照片上一个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怪物,它圆溜溜的大脑袋上长满了尖硬粗壮的“头发”,脸颊、下巴、脖子,甚至鼻子上都布满了稀奇古怪的胡须,像棍子一样的眉毛则高高地倒竖着。它虽然怒目圆睁,龇牙咧嘴,却显得滑稽可笑。  这个家伙倒底是什么?阿诺德的展示立即引起了在
期刊
字谜的猜法  唐盛才    灯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它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亿万民众。本文特介绍几种猜法,供读者参考。  会意法:利用汉字词语解释,一字多义拆字扣合。如“谬”字可拆为“诊羽”二字。面为“关云长刮骨疗毒”,底为“谬”。即为诊(治)(关)羽之意。  包含法:谜面的字或该字的组成部分都包含谜底的字。如“加劲劳动,个个有份”,底为“力”。在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