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2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是两类相似、接近的学位,但是两种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异同点。在阐述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现状的基础上, 以闽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作对比, 简要地剖析了二者的异同。借鉴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优点,提出体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专业最相似、最接近的两种学位,目前国内对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课程设置的研究都很多,但将两者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学科教学(语文)与教育学学位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作对比研究,简要剖析二者课程设置的异同点。
  二、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明确指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而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由于学科硕士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国家有关文件只对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的培养目标由各招生单位制定。[1]
  通过对比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人才,而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着眼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型人才。
  三、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表1 学科教学(语文)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设置及学分情况比较表
  (注: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32——38学分)
  通过以上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学位课: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每门2学分,一共10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政治理论(1门),一为外语(1门),一为专业方面的(3门),其中专业基础课一共6分,占学位基础课总分的百分之六十。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4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分),一为外语(4分),一为专业方面的基础课(7分)。二者开设的学位基础课门数一致,但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一共10学分,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学分设置上为14学分。
  必修课程: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9学分,课程设置特点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3学分,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课程内容注重本学科发展状况的学习和研究;二是注重学科中外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任选课程:两个专业的任选课开设的课程门数均多。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13门,总学分为16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其中教育学科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9门,总学分为18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11学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选修课虽然门数多,但是要求的选修力度不大。教育学硕士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操作性课程为辅,偏重的是系统理论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导向明显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教育硕士的情况却不同,从学位课、必修课程、任选课程这三类课程的设置、学分所占比重、课程的内容以及到整个课程体系,都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并且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
  四、教育硕士课程設置存在的问题
  对比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的学位课程,不难发现,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上严重缺乏心理学课程,即使有一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也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对学生的要求力度并不大。现在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教育硕士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也只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门数繁多,但选择的对象只在教育理论范围和文学范围二者之间,缺乏综合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可选修的课程不太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设想
  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泰勒的观点是:“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每种来源都具有某种可取的价值。在规划任何综合性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各种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规定制定了符合本学科要求的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美国的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现已处于成熟稳定的阶段,并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的优点,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重基础性学位课程的设置。
  第一是增加专业性英语的课程设置。学校可适当增加专业性英语的指导,选择一定数量与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相联系的阅读内容。
  第二是基础理论课强调教育理论的基础性。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的设置上未设置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全面。
  (二)重专业必修课的操作性。
  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开设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作为学位基础课,上课内容主要是理论的学习,缺乏操作性,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却放在了专业选修课一类,对学生的要求力度不大。所以,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增强这两门课程的操作性,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广泛的有特色、跨学科选修课程。
  在现代社会的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课程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学位课程、专业课程之外,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十分必要的。[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也应该开设自然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类学科的课程,供教育硕士选择。但是要想教育硕士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光靠理论理论课是培养不出来的,要在学习中,结合观摩课、研讨课、案例分析课、考察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并且教育硕士在进行教学方法技能提高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罗丽,1992年,女,汉,江西新余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文言文专题研究。
其他文献
饰笔作为古文字字形研究的的一个方面,分析其在历时层面上发生的变化,对于研究古文字字形及字形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饰笔的概念与分类出发,通过对相关古文字进行举
火电厂基建项目具有工期紧、人员少、任务重、标准高、工艺复杂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不适用于火电基建项目;现代管理理论的自主管理模式,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且
期刊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里重要的管理者,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做了简单的介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详细的分析了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留白”技巧,希望以此能够促进班主任对学生管理技巧的掌握,促进中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管理;留白;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0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巨大现实压力,高校需要改革与创新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职业生涯理论能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出
高山滑雪教学专项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控制身体姿态能力和力量素质两方面入手,突出项目特点,从而使教学能够具备高速滑降过程中所需要的运动能力。控制身体姿态能力的力量水平对
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从中小律师事务所律师队伍现状,分析问题症结,提出通过搭建培训平台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内部培训平台搭建、精英团队建设方法、程序等,对中小型律师
目的观察硬膜外导管支架应用于输卵管中远段再通术中的效果。方法将硬膜外导管头端从输卵管伞端插入至输卵管吻合断端,再经近端管腔至子宫腔内,以此为支架,缝合输卵管两断端,
针对金鸡岩洗选厂现有设备及煤质状况,通过对各种破碎机性能特点的分析,为该厂破碎机的更新换代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广播电视必须
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要确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同时要真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