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空间参与式方法产生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學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的方向调整,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在整个教学中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本文从开放空间参与式方法的概念、功效、原理出发,探讨了开放空间参与式方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参与式 开放空间 讨论
《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类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价值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运用政策理论解决政策问题,因此其教学目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理念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政策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问题意识和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关注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的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少学校教师探索实践了以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但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多是侧重于教学形式的互动,且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工作更缺乏感性认识,对公共政策学的许多理论感到茫然,而让在校本科生进行大量的政策实践是不可行的,引入开放空间的参与式讨论可以有效弥补以上缺陷。
1.开放空间:概念、功效及原理
1.1 开放空间的概念
开放空间是一种参与式、讨论会议的形式。通过参与者的沟通、互动、合作、创新,发现面对的挑战,并找到应对的策略;激发各类群体或是机构的创新,是一个学习型的会议;
参与式讨论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全面地介入的一种过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新者。
开放空间参与式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作为一种理念的参与式。能够使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是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的创造.(2)作为一种态度的参与式。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讨论做贡献;尊重行动者,即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观点﹨知识;教师询问、倾听学生的讨论。(3)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参与式。参与式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使教师不仅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或策略;参与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1.2 开放空间方法的功效
开放空间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机制,有如下几种功效:畅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共同关注话题的讨论。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开放空间的参与式方法更具效率性。如图所示:
1.3 “开放空间”的基本原理
1.3.1 自我责任感
一个讨论主题:所有过程由讨论小组自己制订并对此承担责任。所有的参会者都是讨论参加者,也是讨论会的发起者。
1.3.2 多样性
“开放空间”是建立在每个参会者因个体不同而对会议主题的理解不同这一认识上;参与者为会议主题打通不同的渠道和发展更广阔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的天地。
在“开放空间”讨论中有着无边的可能性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交谈。
“开放空间”会议为每场讨论作详细的记录。
2.参与式讨论方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开放空间参与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
2.1 课堂的参与式讨论
在公共政策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可以视内容和情况交替应用。如在学习“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与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失败与政策分析”的有关内容时,学生对市场失灵、政府失败的种种表现感知很少,也没有过类似的经验,这些内容的理论性都比较强,如何让学生能够内化,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开放空间式的参与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针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我们以学习小组讨论为学习形式,教师先发布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并介绍参与讨论的规划,在小组间展开讨论,邀请每个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与主题有关的讨论话题,并在小组内展示出来,让与会者投票选择自己支持并有意愿为之贡献的想法,针对比较集中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同时,针对教师发布的讨论主题,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的有关讨论话题肯定是不同的,每一位参与者,除了参加固定小组的讨论外,还可以在其他小组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与其他组的讨论。
2.2 案例选编系统
在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编包括案例的选择、搜集、撰写、应用、储存、更新、发行等方面,这是大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选择与搜集等需要切合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如以“公共政策分析能否起作用”为例,课堂选择的案例是“科尔曼报告与美国教育政策改革”[1]。校车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涉及教育中的平等权利问题,而且关系到美国最为敏感的种族问题。在这一领域,政策分析给予政策制定以重要的启发。在这一案例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充分选择和搜集我国的案例,他们选择了最能代表校车安全的“甘肃校车安全事故”事件作为案例,并展开关于校车安全政策的充分讨论,加深了学生的政策分析意识。
2.3 视频选编系统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视频的讲课方式更具备演讲的特质与直观性,而且不用有任何压力的记忆,就象看电影。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看完电影后,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观点,没有人在意细节,而是对整个电影的情节加以体会,并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融合,然后产生很多很多自己的个人见解。所以说,按照视频的学习方式,可以慢慢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特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重复看,重复做思考,因此,适当的视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在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进行公共政策视野,教师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相关案例并下载相关视频,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学生选择的案例和视频进行磷选,最后确定以“公祭之风”作为案例,选择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公祭之风引人深思”作为教学视频。在观看视频和阅读相关案例后,引导学习组讨论以下主题:“公祭问题”能否作为政策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相关案例如下:
“公祭”之风引人深思[2]
最近几年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公祭热潮。
祭祀的地方多了,免不了要抢“祖先”。远的不说,最近就有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争抢“公祭黄帝”的正统身份;河南鹿邑县刚举行了老子公祭大典,甘肃临洮县又宣布投巨资建“老子文化园”并召开“老子文化节”。
3.1 公祭的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而且纷纷顶起了“国字号”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祭之风盛行: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
不仅排场大,公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一些祭祀活动纷纷向“国字号”进军。从2004年开始,黄帝陵祭祀活动改由陕西省政府主办。但今年两会期间,4名陕西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将该活动升格为国家级。无独有偶,从去年开始,浙江绍兴祭禹大典也称要“国祭”,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
3.2 对于政府在“公祭”活动所给予的支持,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在大多数公祭活动中,当地政府并不讳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介绍,陕西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祭祖程式一年比一年规范,景区建设一年比一年好,“祭祀经济”已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2006年,河南新郑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综合效益同比增长50%……
针对这一案例和视频,在讨论阶段,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学习小组把自己小组认为最要的讨论结论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各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结论,在这当中,没有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后,与会者投票选择自己支持并愿意为之贡献的想法。
参与是主动的,是一种权利的行使,它的动力源于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递进: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递进各自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个层次得到发展和展示精神需求,“参与”则正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关键,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一需求,则不会产生“参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是目标群体的参与,是利益群体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目标群体和利益群体就是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学生分享到了参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分享。
参考文献
[1] 刘丽霞主编:《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2] 杨 暄:《公祭之风越刮越热》,《人民日报》, 2008年4月1日, 第11版
【关键词】参与式 开放空间 讨论
《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类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价值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运用政策理论解决政策问题,因此其教学目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理念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政策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问题意识和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关注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的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少学校教师探索实践了以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但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多是侧重于教学形式的互动,且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工作更缺乏感性认识,对公共政策学的许多理论感到茫然,而让在校本科生进行大量的政策实践是不可行的,引入开放空间的参与式讨论可以有效弥补以上缺陷。
1.开放空间:概念、功效及原理
1.1 开放空间的概念
开放空间是一种参与式、讨论会议的形式。通过参与者的沟通、互动、合作、创新,发现面对的挑战,并找到应对的策略;激发各类群体或是机构的创新,是一个学习型的会议;
参与式讨论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全面地介入的一种过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新者。
开放空间参与式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作为一种理念的参与式。能够使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是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的创造.(2)作为一种态度的参与式。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讨论做贡献;尊重行动者,即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观点﹨知识;教师询问、倾听学生的讨论。(3)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参与式。参与式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使教师不仅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或策略;参与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1.2 开放空间方法的功效
开放空间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机制,有如下几种功效:畅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共同关注话题的讨论。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开放空间的参与式方法更具效率性。如图所示:
1.3 “开放空间”的基本原理
1.3.1 自我责任感
一个讨论主题:所有过程由讨论小组自己制订并对此承担责任。所有的参会者都是讨论参加者,也是讨论会的发起者。
1.3.2 多样性
“开放空间”是建立在每个参会者因个体不同而对会议主题的理解不同这一认识上;参与者为会议主题打通不同的渠道和发展更广阔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的天地。
在“开放空间”讨论中有着无边的可能性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交谈。
“开放空间”会议为每场讨论作详细的记录。
2.参与式讨论方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开放空间参与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
2.1 课堂的参与式讨论
在公共政策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可以视内容和情况交替应用。如在学习“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与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失败与政策分析”的有关内容时,学生对市场失灵、政府失败的种种表现感知很少,也没有过类似的经验,这些内容的理论性都比较强,如何让学生能够内化,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开放空间式的参与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针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我们以学习小组讨论为学习形式,教师先发布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并介绍参与讨论的规划,在小组间展开讨论,邀请每个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与主题有关的讨论话题,并在小组内展示出来,让与会者投票选择自己支持并有意愿为之贡献的想法,针对比较集中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同时,针对教师发布的讨论主题,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的有关讨论话题肯定是不同的,每一位参与者,除了参加固定小组的讨论外,还可以在其他小组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与其他组的讨论。
2.2 案例选编系统
在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编包括案例的选择、搜集、撰写、应用、储存、更新、发行等方面,这是大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选择与搜集等需要切合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如以“公共政策分析能否起作用”为例,课堂选择的案例是“科尔曼报告与美国教育政策改革”[1]。校车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涉及教育中的平等权利问题,而且关系到美国最为敏感的种族问题。在这一领域,政策分析给予政策制定以重要的启发。在这一案例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充分选择和搜集我国的案例,他们选择了最能代表校车安全的“甘肃校车安全事故”事件作为案例,并展开关于校车安全政策的充分讨论,加深了学生的政策分析意识。
2.3 视频选编系统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视频的讲课方式更具备演讲的特质与直观性,而且不用有任何压力的记忆,就象看电影。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看完电影后,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观点,没有人在意细节,而是对整个电影的情节加以体会,并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融合,然后产生很多很多自己的个人见解。所以说,按照视频的学习方式,可以慢慢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特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重复看,重复做思考,因此,适当的视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在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进行公共政策视野,教师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相关案例并下载相关视频,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学生选择的案例和视频进行磷选,最后确定以“公祭之风”作为案例,选择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公祭之风引人深思”作为教学视频。在观看视频和阅读相关案例后,引导学习组讨论以下主题:“公祭问题”能否作为政策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相关案例如下:
“公祭”之风引人深思[2]
最近几年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公祭热潮。
祭祀的地方多了,免不了要抢“祖先”。远的不说,最近就有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争抢“公祭黄帝”的正统身份;河南鹿邑县刚举行了老子公祭大典,甘肃临洮县又宣布投巨资建“老子文化园”并召开“老子文化节”。
3.1 公祭的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而且纷纷顶起了“国字号”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祭之风盛行: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
不仅排场大,公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一些祭祀活动纷纷向“国字号”进军。从2004年开始,黄帝陵祭祀活动改由陕西省政府主办。但今年两会期间,4名陕西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将该活动升格为国家级。无独有偶,从去年开始,浙江绍兴祭禹大典也称要“国祭”,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
3.2 对于政府在“公祭”活动所给予的支持,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在大多数公祭活动中,当地政府并不讳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据介绍,陕西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祭祖程式一年比一年规范,景区建设一年比一年好,“祭祀经济”已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2006年,河南新郑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综合效益同比增长50%……
针对这一案例和视频,在讨论阶段,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学习小组把自己小组认为最要的讨论结论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各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结论,在这当中,没有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后,与会者投票选择自己支持并愿意为之贡献的想法。
参与是主动的,是一种权利的行使,它的动力源于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递进: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递进各自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个层次得到发展和展示精神需求,“参与”则正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关键,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一需求,则不会产生“参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是目标群体的参与,是利益群体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目标群体和利益群体就是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学生分享到了参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分享。
参考文献
[1] 刘丽霞主编:《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2] 杨 暄:《公祭之风越刮越热》,《人民日报》, 2008年4月1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