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邵循正先生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邵循正(心恒)先生的百年寿辰。邵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又仿佛相当遥远,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犹如经历两重天。可惜邵先生早走了,没能看到粉碎“四人帮”,在新时期贡献更大的力量。每想到这里,总感到十分惋惜。
  往事不可追。我从往事的追忆中,重新回到和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邵先生的成就令我钦佩,邵先生的为人令我敬仰,邵先生的春风化雨令我感动,邵先生的执著钻研令我学习。
  
  勇于承担重任
  
  我和邵循正先生相识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时。那时三校合并,邵先生搬来北大,最初住在燕南园。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基础课的分量很重,中国近代史是门重要基础课,每周起初6学时,比原有的计划学时增加很多。邵先生仓促上阵,几乎来不及过多准备就要上课。而在“三反”运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很多教师心有余悸,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这时,中国近代史方面主要是邵先生,还有陈仲夫先生和我,我们三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课前,我们都到邵先生家去,共同备课。邵先生虽满腹经纶,要把一堂课组织好,也要费些思考。邵先生总是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共同研讨。我们也学习经典著作,阅读史料和有关书刊,抓住线索,梳理材料。有的同学反映:邵先生是“茶壶里面倒不出元宵”,我们则协助他把“元宵”倒出来。效果很好,合作得也很愉快。后来作为一个经验,在北京市委召开的干部会上进行介绍。主要的在于稳定广大教师的情绪,在院系调整后,能够发挥教师们的潜力,为培养人才服务。
  不久,陈庆华先生从人大进修回来,邵先生则把基础课交给陈先生。张寄谦先生也从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回到系里,我们中国近代史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邵先生转为重点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又开拓一项新的工作。为了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大力培养研究生。那时,一般教授只带一两位研究生。而邵先生却超负荷工作,带了六七位。邵先生先后曾指导过李时岳、戴学稷两位,那也是在不同时期分别指导的。而这时邵先生一次却招了张磊、吴乾兑、徐如、赵清、何玉畴等好几位。在计算工作量时,在文科邵先生是首屈一指、负担最重的。遂后又培养赵春晨、蔡少卿等人,他们现在都已成为学术界的骨干力量,在不同领域,作出各自贡献。
  邵先生除了勇于承担教学任务外,也积极承担校外任务。他受范(文澜)老的邀请,在近代史所负责一摊工作,组织力量,编辑近代史资料。他随后又参加中、俄、蒙三国联合编写蒙古史(元史)的工作,几次商讨,由于意见分歧,没能达成协议,而他则又兼起在中国研究蒙古史(元史)的任务。
  为了配合形势的需要,邵先生还常常接受临时紧急任务,为报刊撰写文章,我记得他曾写过南海岛屿、中日关系等有关文字。虽然时间紧急,但他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他还为全国政协委员开讲中国近代史系列讲座。
  邵先生勇于承担任务,往往超负荷工作,他的工作态度是令人感动的。
  
  不断开拓前进
  
  邵先生家学渊源,自幼受到母亲的精心培育,后进入学校,受到良好教育,在清华经受名师指点。所以,有着很好的业务基础,掌握多种外语,加以他勤于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前进。他在法国,曾师从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伯希和十分看重他,问他要听点什么,他是能与伯希和直接对话的中国有为的青年学者。
  邵先生有着深厚的业务根底,对史实史料都非常熟悉。和他相识以后,给我一个突出印象,不论是授课还是写文章,他善于提出典型材料来阐明问题。他不是罗列许多材料,令人如坠五里云雾,而是善于选出典型材料,让我们直接进入主旨,一目了然。这若没有很强的功力,是做不到的,说明他对材料的熟悉,也说明他目光敏锐,能够一语中的。
  后来,他为研究生开了一门专题课,分析“热河密札”。之前,章士钊先生已在报刊上发表了对“密札”的解读,而邵先生进一步把它搬到课堂上分析。密札是在“热河政变”中由在避暑山庄的人以密信方式写给北京的。其中暗语非常多,包括人名、事件等等。邵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透辟地分析,一一讲清楚。
  邵先生不仅熟悉近代史资料,更对近代史的重大问题不断追寻探索。《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是邵先生的研究生硕士论文,是研究中外关系的代表作之一。他选用了大量中外文原始档案和书籍,从追溯中、法、越关系入手,把国际形势、法国政局变化和中国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尖锐揭露了法国侵略者的卑劣伎俩,严正驳斥法方为侵略辩护的种种谬论,也痛心清政府的无能,爱国热忱溢于言表。由此,中外关系一直是邵先生研究的重点。
  解放以后,邵先生接触面更广了,见识也提高了,研究的领域更加拓宽,研究的深度更加增强。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之余,不断思索问题,展开研究,除了中外关系之外,他把眼光投向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问题。他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盛宣怀、孙中山等等。他组织力量,整理标点盛宣怀部分未刊《亲笔函稿》,对郑观应著作的各种版本加以编纂整理出版。他对与会党有密切联系的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魏兰的活动也十分注意。他的视角不仅注意到上层,也关注到底层。
  实际上,邵先生早就关心着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和发展,他研究洋务运动,关注各式各样的洋务派人物。他关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问题,由此探索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和经验。
  难能可贵的是,邵先生相当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他曾想组织力量,对北京大栅栏的几家重点商铺如瑞蚨祥等开展调查,查阅他们的账本档案。1962年,又曾与天津市政协等单位联系,促进其对所藏解放前天津商会档案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亲自到天津查看档案收藏情况,提出如何整理资料和编写整理的建议。
  由此可见,邵先生脚踏实地从事研究工作,十分重视资料积累,从原始材料、档案资料抓起,而又重视在资料基础上的认真研究,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换、争鸣,争取作出更为出色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邵先生又把注意力转到蒙古史、元史,热情培养青年学者,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72年再次被指名参加“二十四史”的标点整理工作,继续负责《元史》部分。他那时身体很弱,加以在运动中的批判斗争,心情相当复杂,却全力以赴,拼尽全力,力争早日完工。结果,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于1973年永远离开了我们。
  邵先生的研究领域相当广阔。他十分重视基础性的资料工作,从原始档案资料入手,又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在复杂的多语种的蒙古史、元史研究中,准确掌握语音的对音、转译的恰当。同时,他又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思索研究重大问题。他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研究新事物,开拓新领域。
  
  倾心关爱朋友弟子
  
  邵循正先生一向平易近人,广交师友,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他一向和颜悦色,不急躁,不恼怒,平静如水。他一向低调,不追名,不逐利,和他在一起,并不感到压力,也不感到紧张。
  邵先生的至交挚友并不太多,吴晗先生可算是一个。他和吴先生友谊至笃,吴先生对他影响也大,所以,他的政治态度是鲜明的。吴先生对他的学术成就十分肯定,也多方面为他创造条件,发挥作用。吴先生解放后政务活动很多,而仍不忘情学术。邵先生特别在北大为他组织专题讲座。“文化大革命”前夕,为“海瑞罢官”一案,吴先生受到批判。邵先生十分关心他,曾三次去吴府探望。吴先生一再说不要他去,而他毅然前往,真是患难见真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为此受到不断批判、追查,为什么去,说些什么?而他默默承受。
  三校合并之后,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大家相聚在一起,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评定工资方面,有些人感到委屈,时有牢骚。邵先生则比较超然,一方面积极向组织反映情况,一方面做些疏通工作。
  反右斗争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打击。一向被认为是左派的教授向达,也被打成右派。向先生为人比较耿直,学术地位也很高。他是南高师(后为东南大学)的学生,后留学英国。抗战时期在困难条件下,远去大漠深处,亲赴敦煌考古,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向先生和邵先生关系很好,为了做好向先生的工作,本拟全家去青岛休假的邵先生,被我们劝说留下来,这再一次说明邵先生很重友情,也很顾全大局。向先生的认识在多种条件下有较大提高,他一再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在1959年第一批为右派摘帽中被摘帽。“文化大革命”初期,向先生由于受到打击迫害,不幸去世。
  大家都知道,邵先生对于他的弟子辈也十分爱护、十分关心,而这些弟子们对他也是特别尊崇。
  
  日常生活情趣盎然
  
  邵先生文静,少语,而他却热爱生活,有着多种爱好。他不事张扬,所以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他的生活全貌。
  邵先生自奉甚俭,平日抽着普通以至劣质烟卷,这也影响了他的健康。作为学者,他爱书,喜欢逛书店,收购有价值的书,他收藏了一些珍本,由于财力关系,不可能很多。收集手稿和珍贵版本,是他的一大爱好。
  他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他喜欢京戏,喜欢下棋,也喜欢打桥牌。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常和我们聚在一起,主要有王铁崖、张芝联、田余庆诸先生和我。多数在王先生家,也有其他地方,经常打到深夜。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交换信息,谈论形势,追溯往事,闲话一番。这时,大家都很轻松,邵先生尤为放松。大家一起度过一个个愉快的夜晚。
  在邵先生的生活中,不能不提到师母郑逊女士。师母是十分贤慧的,对邵先生关怀备至,邵先生身体较弱,她能全心全意照顾他。邵师母会做衣裳,一次特为向达夫人做一件连衣裙(当时叫布拉吉)。邵先生有件在抗战后到英国去做的呢大衣,一直穿着过冬,后来师母将之翻面,整旧如新,真不容易。不仅如此,师母也为邵先生抄写稿子。她默默奉献着自己,为邵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过着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小瑜是他们的独女,十分疼爱。如今虽经历坎坷,但得到发展。2009年4月底,燕京大学成立90周年纪念,邵瑜的夫君曹先生和他的兄嫂,作为燕京学子的后代前来北京参加盛会。他告诉我,他和小瑜的一双儿女业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足以告慰在天的邵先生和师母,含笑代有传人。
  追忆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有些已模糊,有些相当清晰。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到邵先生是在1968年初冬,当时我们都在“黑帮大院”,那天组织到蔚秀园稻田收割稻子。邵先生生病初愈,也赶来参加劳动。他没有下田,在田边收拢割下的稻穗。他穿了一件师母为他新做的黑棉上衣。他虽体弱但尽力捆扎稻秆,抱在胸口来回搬运,以至把新棉衣搞得满是泥浆。这个场面,我一直印在脑海里,那孱弱的身驱,真是摇摇欲坠,而他仍在支撑着。
  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再也没有见过邵先生。而今,30多年已经过去,那些苦难的日子,作为经验教训,仍值得深刻铭记。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祖国一片新面貌。在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克服各种风险挫折后,我们国家正在阔步前进,在邵先生百岁诞辰之际,祈福他和师母得到永远安息!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成立学区工作委员会,以八大学区为基本单元,加强学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教育治理结构改革。一年多以来,各学区工作稳步推进、大胆尝试,在学区治理体系建立、办学一体化、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果初显。如今,东城教育改革再启新征程,将借力大数据浪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2014年的东城区教育工作会上,我们在“精品特色”战略基础上,提
疫情期间,我们设计了“任务驱动式”的小学科学新任教师线上培训模式,促进新任教师带着“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培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以致用和反思。  线上培训课程建构和学习任务设计  1.基于逆向设计的线上培训课程建构  本次培训课程设计参考了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提出的三阶段的“逆向设计”。首先确定培训的
1949年12月我从哈尔滨外文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工作,直到1957年1月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我在全总工作的七年间,作为翻译,参与、见证了中苏两党、两国间的一些外事活动,这为我以后在中办翻译组专门负责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配到全总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会组织面临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工会工作怎样适应新的形势?为
在七个多月的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区防控要求,本着“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原则,始终坚持以党对抗“疫”工作全面领导为主线,以常态治理优势转化成应急治理效能为重点,以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为核心,以统筹协调的指挥体系為关键,探索非常态下的教育治理方式,实现返校学生“零感染”目标,确保正常开学、全面开学、安全开学。在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
李达是中共一大的主要筹备者和组织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党的创立者之一,李达一直重视中共党史的学习。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时,他还写过一篇《怎样学习党史?》的文章,专门论述学习中共党史的问题。    全国人民都应该认真学习党史    李达认为,学习党史,不仅仅是中共党员的事情,而且是全国人民都应该认真学习的。至于为什么全中国人民,无论党员与否,都要认真学习党史。李达从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志明派出代表与中共中央联系,希望得到新中国的直接援助。此后不久,他又亲自率团秘密来华,商谈两国建交问题,并请求中国对越南革命事业进行援助。到达北京后,他又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同商谈中苏两国对越南反法斗争的援助事宜。胡志明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他的这次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加之许多学者不加深究、以讹传讹,致使学界对这
钱其琛同志在《外交十记》一书中写道,在他担任外长的十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而笔者恰恰正是在那段时间,担任了两年半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从1989年6月5日至7月中,美国、日本、欧共体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相继发表声明,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中止双方领导层的互访。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宣布取消或推迟原定的对华访问。霎时间,乌云翻滚,颇有“黒云压城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波澜壮阔的光辉一生中,主政广东是重要的节点。从1978年4月到广东上任到1980年11月离任将近三年的时间,正是广东改革开放酝酿起步阶段。他带领广东人民,认真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特别是在领导广东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工作,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创办经济特区等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无论城乡,人们口粮都很紧张。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发生浮肿病,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各地纷纷告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财贸工作的李先念,不顾自己刚刚受到错误批判,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反映情况,参与作出并组织实施了一些重要决策,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直陈粮食危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知易往往行难,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而这两次转化仅仅靠道德说教和卷面考试是做不到的,教师要有效设计对学生德育生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知能信更能行。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问题及分析  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当前品生与品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以下三类问题。  1.将教学活动“窄化”和“虚化”  课标指示,教学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