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3、开辟班级剪报栏。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
其他文献
从去年冬天至今,我们中学语文教研组承担了“学—探—点—练—考”五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项科研课题的试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学情,如何将其借鉴并运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洋思中学“堂堂清”“日日清”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学生对每节课、每天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明确。那么,我就要求自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深钻教材,密切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辞藻优美,语句流畅,意境和谐。篇篇都堪称写景抒情文章的经典。有不少同学抱怨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特别是有关景物的描写。在平时的作文中,一看到题目就忙着翻阅作文书找范文借鉴。其实我们只要同课本有了密切的接触,我们就会发现课本其实是个作文技法的聚宝盆。作文学习无需舍近求远,立足课本我们就能有章可循。下面就让我们回顾课本,去共同探讨课本中的素材,共同去学习景物描写的技巧。
期刊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心理个性及人格修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建构式学习。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  评价不宜过早,有些教师在听取学生想法时,往往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应让学生说完再作评价,这样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
期刊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就必须对语文教学有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教学的本体观  要教好语文,首先要弄清的就是语文学科性质,也就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叶圣陶先生早在《国文杂志》发刊词中就国文教学的目的早有论述:国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读书能够了了,作文能够通顺”。很明显,这里讲的就是对语言文学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叶老还指
期刊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那么怎样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呢?  一、赏识——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教师要通过营造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重视日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的记事,是学生对客观存在的记载,是个体情感和体验的书面表述,是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本人在教学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