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ianp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分。”学生茫然,但慑于教师权威没有吱声。听课者将课文一数,课文只有十个自然节。下课后座谈,听课老师问授课者,授课者说:“过去的教师用书和现在教师用书不都说十一个自然节吗?”另一位语文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课后有教师问:“你怎么说是于勒呢?”回答说:“课后臧玉书的分析不是这样说的吗?”其实,这一问题早有定论。我想,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不同肯定会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现状之三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全部设计成了问答题,学生回答不出不做进一步引导,问了张三问李四。问学生“飞流直下几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问“白求恩是哪国人?今年多大岁数了”的语文教师不是一两个人的现象。课堂上问来问去,毫无思考价值的“质疑”,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学过程既缺乏层次面,又缺乏适时的引导。虽然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实则闲扯。
  现状之四是:片面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感悟。一节语文课,声、光、色、像齐备。教师忙于操作,学生眼花瞭乱。在课堂上,课文被肢解成了练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蜻蜓点水”。学生自主感知、感悟课文的空间失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和模式被教师的“课件”牵住了“鼻子”。有些课甚至“走”的更远,语文课堂成了电影、电视课,一节课黑板上空无一字,这种现象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不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了。
  探究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爱岗精神缺乏。这些人并非素质不高。目前任何一所农村初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不思进取,教育理论刊物不订、不看,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谁,不知道。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也说不清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便率由旧章,我行我素了。这绝非个别,也并非夸张。
  原因之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影仍然飘浮在中学的上空。县乡教育行政主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唯分数论”。平时竞赛、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排学生排教师。上面三令五申,县乡岿然不动。难怪教师们说:“考试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单一的评价机制,谁敢进行带有风险性的教改呢?万一失败,家长不满意,校长也不愿意,学生与上级领导就更不用说了。
  原因之三是: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农村初中,连个图书室也没有。语文教师查找一下资料也无处查起,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不能不受影响。尽管这几年政府对教育投入极大,农村定点初中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设备。学校电脑联网者可说是寥若晨星。制作“课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者无不东奔西走,奔波于县校之间而耗时费力。另外,还有“非一言以蔽之”的情况,都对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面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我忧心忡忡,现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应对良策。
其他文献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自主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从思维状态看,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乐于开动脑筋,思考、理解问题的能力会明显增强。由此可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课堂问答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可是,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主问题设计法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围绕一两个主问题
期刊
1、资料集锦,资源共享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学习目标中有一条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资料收集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唯一方式。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多的查找一些权威性的资料,不同观点的资料。所得到的知识要学会注明出处,要分类编号,避免使用时的不方便。以《探索月球的奥秘》为例,要求学生利
期刊
一、引诗句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精要,引用诗句,可以增强课堂的文化色彩,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在上何其芳的《秋天》时,我则先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等诗句,让学生体会一下秋的萧瑟、孤寂和感伤,再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更胜春光”让学生体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给学生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以及有关的线索。实践中,我巧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设
期刊
从去年冬天至今,我们中学语文教研组承担了“学—探—点—练—考”五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项科研课题的试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学情,如何将其借鉴并运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洋思中学“堂堂清”“日日清”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学生对每节课、每天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明确。那么,我就要求自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深钻教材,密切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辞藻优美,语句流畅,意境和谐。篇篇都堪称写景抒情文章的经典。有不少同学抱怨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特别是有关景物的描写。在平时的作文中,一看到题目就忙着翻阅作文书找范文借鉴。其实我们只要同课本有了密切的接触,我们就会发现课本其实是个作文技法的聚宝盆。作文学习无需舍近求远,立足课本我们就能有章可循。下面就让我们回顾课本,去共同探讨课本中的素材,共同去学习景物描写的技巧。
期刊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心理个性及人格修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建构式学习。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  评价不宜过早,有些教师在听取学生想法时,往往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应让学生说完再作评价,这样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