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想给您拍张照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aJov2Qc88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镜头,3——2——1,茄子”,咔嚓,62张孩子灿烂的笑脸定格在了2020年6月6日。又一届“中山街小学”的孩子们毕业了。照片里,孩子们挺拔的身姿在绿色草坪、高大教学楼、青青桂花树地衬托下愈发虎虎有生气。
  我的眼神在每一个孩子脸上停留,这一个个孩子将带着他们在小学六年拼读的abcd、算过的加减乘除、记过的唐诗宋词、做过的科学实验、立下的雄心大志走向更广袤的天地。而我,这个在他们作文中“长出白发、眼角有皱纹”的标配版老师依然在这儿,为“国之希望”送上祝福。还未离别,我已想念。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四十之年,华丽蜕变。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感到了变化,想到了未来。
  1983年,我一年级。兰州市华林路第二小学,一排砖瓦平房前的不大操场上,围坐着一圈小朋友,这是我和其他孩子的入队仪式。至今记得,妈妈似的班主任亲手给我们十来个小朋友戴上红领巾,我们拍手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后来,我们每个人真的笑开颜,手舞足蹈起来,弄得脚下尘土飞扬。就这样,在这里开始了我难忘的两年小学时光。老师讲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记住的是“天晴一脚灰,下雨满腿泥”的操场。在这个操场上,有我滚铁环时的撒欢,清脆的铁环声,它像一支口哨,把我的快乐带上了天空;有我雨中挖小渠的窃喜,细细雨水汇成小河,好似完成一项宏伟工程,带给自己莫名的成就感;有我和小伙伴抓石子游戏时的欢笑、争执,满手灰土或花花道道的脏脸,那都是纯真岁月的见证。
  我始终认为,一路走来,万事万物,变化必然,但我们追求的美好,从未改变。
  1992年,我上师范,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中师生。三年里,在学校每月每人25斤粮票、20元菜票的补贴中,我苦练安身立命的“三大绝活”(“三笔一画”、弹琴、普通话)。在老师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谆谆教导中,1995年我走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在城固县考院小学的校园里,看孩子们欢天喜地在硬化的操场上玩耍,我感慨万千:儿时的我长大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了小小教室放飞的希望,老师的付出不只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务、组织活动、联系家长,还有不能停止学习的自身进步。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得有一桶水!于是,在各级各类组织的教学比赛活动中,我不断汲取营养、水分。现在回想,那时上一堂出彩的赛教课真是不容易,教学辅助设备特别简单,就是录音机、磁带、挂图、幻灯片。简单也就罢了,还缺得不行。记得自己跑兄弟学校借幻灯机,然后抱着坐脚踏三轮车回学校的疲惫样子;也记得自己坐在灯下,一笔一笔在黑色胶片上画幻灯片的认真情景;还记得家人帮忙画大幅挂图,晾干等待的安静场面。现在,它们一幕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告诉我,这些都已远去。
  21世纪,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着。显而易见的,是学校建设。当时社会上流行说:“一个地方修得显眼、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学校。”此话不假,2009年,我在离城固县城37公里的山区二里小学支教,学校很气派,有宽阔的大门,白墙三层的教学楼、装着远程闭路电视的教室。时隔六年,2015年,当我再次来到二里小学,竟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以前学校的模样呢?短短六年,校园又扩建了。操场东面,新开垦出来,矗立着四层教学楼、敞亮的学生餐厅,水渠上的一架天桥连接起东西两片校园,西面,在原来一排平房的地方,赫然建起了一座幼儿园,它红白相间的三层楼房、铺着绿色草坪的小操场、游戏的滑滑梯转转椅吸引着我:二里镇的孩子们多幸福啊!后来,我的目光停留在宿舍楼下的樱花树上。它何时开始生长的,俨然有姿态、有胸怀的样子,投射下一大片阴凉。树下,落英缤纷,有诗意的唯美,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执着。我与樱花树合影:就让它帮我见证二里小学点点滴滴的变化吧。
  今天,我们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深入化,人类充满着更多的挑战。随着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高铁和5G技术走出国门,习总书记强调:“科学创新、科技强国要从娃娃抓起!”
  “科学创新、科技强国要从娃娃抓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在中山街小学的校园里,小到教室、大至学校,再走向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之用心努力。学校创建了“创客编程小组”,用“人与机器人共舞”形式在电子大屏前为全校孩子展示科技魅力,举办“科技创新周”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语文课堂上,我会由教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说开去,借助云智能白板,带领孩子认识刘慈欣的《三体》小说、观看视频《一本好书》、了解电影《流浪地球》。我愿从此中国的科幻小说不再只是单枪匹马冲向世界,拿下“雨果奖”;我愿男生不再迷恋“玄幻小說”,走进更为广阔的“科学读物”;我愿孩子们燃起探索科学的欲望,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当作科学问题去发现、去探寻;我愿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探索热情、大胆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不止解决“语音识别垃圾分类”等问题,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以更有活力的成就贡献世界。因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如今,新中国已经71岁了,一路沧桑走来,我没有看到她老去。她焕发着生机,犹如初升的太阳,又似高挂正中的圆日,我和孩子们在她的照耀下成长。难怪走进祖国的山水,我会想起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放歌“我爱你,中国……”,原来,这就是“家国情怀”啊!这一幕幕闪过的画面,就是一张张照片,它浓缩的是我的成长、学校的进步、祖国的发展、未来的希冀!祖国啊,我愿永远与您同框!
  作者单位:汉中市中山街小学
其他文献
“求同存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当下,在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中教育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认清形势、审时度势,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充实自己。作为知识分子,不求全才,但起码应该是通才。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而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可以成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积淀方式。  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其实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应更好地认
期刊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爱无疆,以心暖心,他以“尚美”教育为理念,执著追求、辛勤耕耘,谱写了一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歌。  冯月林,男,197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小学校长,宝鸡市少工委副主任。荣获陕西省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渭滨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省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优秀学校、宝鸡市先进集体、渭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重要文件,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聚焦突出问题,内容极其丰富。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塑造美好心灵  《意见》强调学校美育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
期刊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自2012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
期刊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只有用一颗幸福温润的心去做教育,才能把阳光的爱洒向学生;校长只有读懂师生内心的需求,才能让师生去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校长要想管理好学校,做学校发展的舵手,应倾力打造好“一二三四工程”,即“一种理念,两个打造,三个转变,四个坚持”。  一、找准学校管理的“一种理念”  蔡元培先生“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胸中有天地,
期刊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爱与责任是教书育人的结合点,用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制高点,用脑是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燃点。“用心”主要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用脑”则偏向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我更注重以“辛”换“心”,以“心”迎“新”,以“新”取“信”,以“信”传“讯”,以“讯”得“迅”,继而做到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心心相印”。教育铭心相约,约在共同愿景,重在心灵契合,成在知行合一。将心
期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是办好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宁陕县教体科技局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和中、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为动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提升素养、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着力点,立足山区学校实际,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系
期刊
学校德育能否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需要良好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古人云:“人之性如水,量之圆则圆,量之方则方;澄之则澄而清,动之则流而浊。”由此可知,环境是影响人生、塑造人生的重要因素。当今学校担当着培养新时代追梦人的重任,不容置疑,德育要放在首位,创建优良的德育环境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一、全员优化,造就德育教育的整体力量。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直接实
期刊
“文化”这个词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解释者众,涵盖面广。就其本义来讲,甲骨文的“文”,指的是花纹(人身上的纹身),也有人解释纹了身的人叫文,也就是部落首领,主持祭祀的人,即指有地位有修养有代表的人;甲骨文的“化”,说的是变动(两个小人转动),也有人解释两个人一个人左倒立,一个人右正站就是化,即出生时倒着的生物人,培养成正站着的社会人就是化。就“学校文化”而言,那我更倾向于“学校文化”之“文化”的核
期刊
当人们在寒风中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准备感受春节团聚的喜庆气氛之时,一场疫霾便笼罩了整个华夏,一切都像按下了暂停键,人静了,门锁了,城空了……阴云积聚头顶,忧愁充满内心。疫情何时能够消散?国家何时能够重见晴天?人们何时能够重现笑容?……而作为教师的我,最担心开学之日能否重返校园。  果不其然,疫情让我们迎来了一个最为特殊的学期。它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家里变教室,屏幕变黑板,老师变身为“线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