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立足于将先进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学校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轻负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索——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去备课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找教学出发点,找教学需求,找新课改的突破口,这是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深入课改的一个探索。该校数学教师刘重庆说:“我在备教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按照学校提出的课改思路,从备课改革入手,开展了一个课前前测活动。首先,课前前测帮我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这种起点不仅仅是指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起点和预期情感起点,同时,课前前测帮我确定了适合学生现在状况的学习方式。当了解到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时,我在课堂中大胆采用了‘让会了的学生教’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的讲解,及时改变了常规的教学程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四年级数学教师李俊在学生中成立了“娃娃数学委员会”,小小委员们认真搜集各自的学习小分队在每次课前提出的学习难点、疑点以及对老师教学看法的各类信息,快乐地走进自己的数学王国探究学习。
课中生成——让课堂动、实、用、活、开放起来
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都有内在的自我生成需求,因此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动态化的,学生把不断生成的不同需求直接反馈给教师,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一起体验,让课堂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学生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他们深入学习的基础。这是该校数学教师方勇执教的三年级《数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的实录片断: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上课教室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纷纷走出座位,自愿组合,非常投入地测量起来。
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上拿凳子,搬桌子。有学生跑到老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老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老师走到学生甲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甲:“我想要一个大点儿的面积单位。”
生乙抢答:“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弄不明白,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生乙:“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师:“真了不起啊!”
生丙:“我想这个教室里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教室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教室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教室的面积。”
师:“太有创意了!拿凳子量,搬桌子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拿凳子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的宝贵部分。
1.教学过程强调对知识的意义理解,让课堂实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展开的意义性的理解过程。所谓“意义的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让新鲜的经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和创生新意义的过程。
2.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让课堂用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发生成,让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着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场,学生在课堂是“忙活着、思考着、探究着、质疑着、发展着”。
3.教学过程强调游戏的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游戏的氛围,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心情,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这种游戏创新,具有一种自成目的的特性。它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智慧,在快乐与生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4.教学过程强调资源的整合,让课堂开放起来。教学过程中强调跨学科学习,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如六年级语文组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紧扣“红军长征”这个中心,将学生学过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鱼钩》等联系起来;将社会课“红军长征”的有关介绍联系起来,考证长征线路、地貌概况、风土人情;利用班会教唱欣赏《长征组歌》;课外举办“红军长征”故事会、剪报专栏展出,并在学校的“读书节”组织年级组师生精心编排、演出了话剧《长征组歌》。学生在单元组合的学习过程中,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为学生蓄积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新课标教材很明显的特征是整合性得到了增强,学校每个月定期开展教材联动教研活动,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学生去合理地开发教材内容,开拓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形式生动多彩。
课后——直面教师的自我反思,直面学生的评教
学校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二是直面学生的课后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议教工作。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上的“可能性”一课,得到了市级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听课的教师也在评议表上纷纷打上高分。课后该教师邀请12名学生进行了评课,部分学生却不太“买账”。学生的评教,表明儿童对数学学习的追求,不仅仅关注的是课堂表面的快乐,更愿意体验数学本身思考的快乐。因此,学生评教对促进教师平时教学行为的改进作用很大。
问当今课堂,谁主沉浮?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去追寻教育最本质的认识——谁是学习的主人。(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5日)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去备课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找教学出发点,找教学需求,找新课改的突破口,这是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深入课改的一个探索。该校数学教师刘重庆说:“我在备教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按照学校提出的课改思路,从备课改革入手,开展了一个课前前测活动。首先,课前前测帮我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这种起点不仅仅是指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起点和预期情感起点,同时,课前前测帮我确定了适合学生现在状况的学习方式。当了解到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时,我在课堂中大胆采用了‘让会了的学生教’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的讲解,及时改变了常规的教学程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四年级数学教师李俊在学生中成立了“娃娃数学委员会”,小小委员们认真搜集各自的学习小分队在每次课前提出的学习难点、疑点以及对老师教学看法的各类信息,快乐地走进自己的数学王国探究学习。
课中生成——让课堂动、实、用、活、开放起来
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都有内在的自我生成需求,因此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动态化的,学生把不断生成的不同需求直接反馈给教师,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一起体验,让课堂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学生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他们深入学习的基础。这是该校数学教师方勇执教的三年级《数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的实录片断: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上课教室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纷纷走出座位,自愿组合,非常投入地测量起来。
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上拿凳子,搬桌子。有学生跑到老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老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老师走到学生甲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甲:“我想要一个大点儿的面积单位。”
生乙抢答:“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弄不明白,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生乙:“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师:“真了不起啊!”
生丙:“我想这个教室里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教室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教室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教室的面积。”
师:“太有创意了!拿凳子量,搬桌子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拿凳子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的宝贵部分。
1.教学过程强调对知识的意义理解,让课堂实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展开的意义性的理解过程。所谓“意义的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让新鲜的经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和创生新意义的过程。
2.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让课堂用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发生成,让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着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场,学生在课堂是“忙活着、思考着、探究着、质疑着、发展着”。
3.教学过程强调游戏的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游戏的氛围,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心情,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这种游戏创新,具有一种自成目的的特性。它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智慧,在快乐与生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4.教学过程强调资源的整合,让课堂开放起来。教学过程中强调跨学科学习,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如六年级语文组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紧扣“红军长征”这个中心,将学生学过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鱼钩》等联系起来;将社会课“红军长征”的有关介绍联系起来,考证长征线路、地貌概况、风土人情;利用班会教唱欣赏《长征组歌》;课外举办“红军长征”故事会、剪报专栏展出,并在学校的“读书节”组织年级组师生精心编排、演出了话剧《长征组歌》。学生在单元组合的学习过程中,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为学生蓄积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新课标教材很明显的特征是整合性得到了增强,学校每个月定期开展教材联动教研活动,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学生去合理地开发教材内容,开拓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形式生动多彩。
课后——直面教师的自我反思,直面学生的评教
学校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二是直面学生的课后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议教工作。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上的“可能性”一课,得到了市级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听课的教师也在评议表上纷纷打上高分。课后该教师邀请12名学生进行了评课,部分学生却不太“买账”。学生的评教,表明儿童对数学学习的追求,不仅仅关注的是课堂表面的快乐,更愿意体验数学本身思考的快乐。因此,学生评教对促进教师平时教学行为的改进作用很大。
问当今课堂,谁主沉浮?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去追寻教育最本质的认识——谁是学习的主人。(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5日)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