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法官之间的量刑总差异研究:以三个地区的证据为例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美国三个地区法院法官审理随机分配的案件的差异,寻找出量刑差异与法官之间差异的联系。
  关键词:法官;量刑差异;随机分配
  量刑差异一直是立法者的关注重点。Frankel指出刑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法官的差异,他认为“决策者有巨大自由裁量权且不受约束”产生“同罪不同罚”结果。
  国会1984年通过《犯罪控制法案》,设立联邦量刑委员会并授权委员会制定量刑指南规范量刑。《联邦量刑指南》载明“…国会通过强制联邦法院减少同罪案件的量刑差异来实现量刑均匀。”《量刑改革法案》立法历史和初版《指南》的审判委员会补充报告,都能看到明显的量刑差异实证研究。
  社会学家通过比较法官对同罪的量刑来比较法官之间差异的方法难以实践。首先,即便数据上相似,法官的处理方式会不同。其次,案件的独特性使变量难以控制。
  本研究选择比较相同案件的量刑平均值比较不同法官的量刑。案件随机分配给法官并给法官相同的法庭审判压力。这种同一法院法官的量刑平均值比较可以简化“法官之间的总差异”的测量。
  本研究通过比较《指南手册》实施之前和过渡时期的三个联邦法院,即S.D.N.Y.,D.Ct.和N.D. Cal,判决有期徒刑的案件来调查法官之间量刑的差异,试图回答两个问题:法官之间总差异有多大和过渡时期是否有所下降。除统计证据,本文也采用使罪犯受到不同刑罚的案件为证据。
  一、差异测量方式
  传统的刑罚研究通常只有一至二种方式,做实验或用统计方法。在的实验研究中,法官需用虚构案件信息审判。
  本研究提出了差异测量新方法。没有测量罪犯的特征差异,而假定相同的案件量来测量法官的差异。此方法建立在两个事实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法官的不同是难以测量刑罚差异;其次,许多人认为法官的差异可能引起其它变量的差异。
  法官的差异通过联邦法院系统随机分配案件给法官变得可测。随机分配大量的案件保证法官能够平均分到同种案件。若不存在法官之间差异,那么案件中每个法官的平均刑罚应当一致。这是相同案件量下的平均定律。
  随机分配非常必要,若部分法官更可能分到某一类案件,那“法官影响”将难以测出法官的刑罚倾向,且测出的法官影响也会反映法官偏向和法官不同的案件量。
  案件类型在分配之前就确定。罪名非分类标准,因后期判决可能改变罪名。罪犯的种族和性别基于其确定性成为理想的随机测试分类标准。刑事立案表上没有记录种族,但可以从被告人的名字推测出其性别。研究发现每位法官在每个法庭接到女性被告人案件的概率几乎相同。这也支持了随机分配的假设。
  为测量是否存在法官之间差异,我们通过法官作出的平均刑罚进行推断。然后比较法官之间的平均刑罚,而法官之间差异的统计学测试是为检验法官间的平均处罚是否有差异。如果数据显示平均处罚差异大,那么法官之间总差异存在。
  二、数据与结果
  1.统计学证据
  本文检测1984年到1990三地区法官作出的刑期数据,一个是中型法院,一个在曼哈顿,一个在旧金山。整理了从1988年开始的典型案件。数据来自公开的法院书记员的刑事立案表。分析包含仅《指南》实施前和过渡时期的案件。因过度时期包含《指南》实施前和后,本研究只检测《指南》对法官影响的第一步。数据1-3说明《指南》实施前后法官判决监禁刑的情况。
  这些数据显示《指南》实施后,过度前和过渡时都存在量刑差异,尤其是曼哈顿和康州法院。如:从图2来比较曼哈顿法官5号和6号给出的平均刑期,在《指南》实施前5号法官平均值超过30个月而6号法官少20个月。而1988年开始,5号法官平均值为55个月而6号法官约为20个月。
  同一法院法官量刑平均值的平均绝对偏差是描述法官之间总差异的方法之一。如:假设两组法官中,一组平均值为10个月而另一组为20(审理同样数量的案件)。总的平均值则为15,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偏差都是5。将所有偏差记为正值,那么两组假设法官的平均绝对偏差为5。
  这种方法证明:在康州和曼哈顿,《指南》实施前法官之间总差异就存在且实施后变得更大,而旧金山则保持不变。《指南》实施前,康州、曼哈顿、旧金山法官量刑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4.2、5.8和4.2。在过渡时期,康州和曼哈顿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成倍增加到了9.9和10.4;而旧金山为4.4,变化不大。
  本文亦通过评估差异的统计显著性来检测法官之间差异的大小。统计学检验支持上述结果。旧金山虽总差异没增加,但涉及《指南》中的案件数量最少。如,1989年,加州北区只有38.7%的案件是按照《指南》量刑,而康州和纽约分别是65.0%和43.7%。
  2.结果是如何出来的?
  如果结果没有通过法官判决大量不同案件,那么同罪犯一定会受到不同的刑罚。下面是曼哈顿1989年通过《指南》判决的案件,明显的同罪不同罚。
  1号和2号有很多共同点却受到完全不同的量刑。根据上述记录的法官平均差异,这种相似犯人受到不同惩罚导致了量刑差异。
  一些学者提出质疑:高相似的案件出现不同的判决并不能证明量刑差异的存在。量刑的差异可能反映出了法官对犯罪情节的不同理解,这不能作为有效的数据用于证明量刑差异。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犯罪情节。上述案例中,不同量刑可能反映出了不同情节的危害性。很多情节连社会学家都无法察觉,法官只是合理地建议量刑的幅度,这样的建议在一个范围内随机分布。只要案件被随机指派给法官,法官对犯罪情节的判断不一样,但当所有的法官对犯罪情节的判断平均起来,这个平均值很合理,且变动范围很小。
  四、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测量法官之间的量刑差异。大量案件在联邦量刑系统内被随机分配给法官避免了案件的量刑平均值出现巨大差异。案件的量刑差异持续超出量刑指南规定的幅度表面量刑指南无法消除量刑差异。
  本课题的各个层次需要更多的研究。第一个问题就是多大程度的量刑差异是联邦法院系统能都容忍的?如果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将现有的案例资料全部公开,这将极大便利学者对量刑差异的研究。根据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现有规定,人们只能在区法院书记员办公室复印、拷贝并查阅这些资料,不能带离办公室。
  法官判决平均刑期
  参考文献:
  [1] 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 Guidelines Manual, Washington, D.C. (1987a).
  [2] 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1989, Washington, D.C. (1989).
  [3] 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1989, Washington, D.C. (1989).
  [4] Waldfogel, J., "Variation, Disparity, and Sentencing Guidelines," mimeo, Yale University (1991a).
  [5] Waldfogel, J., "Inter-Judge Disparity in Federal Sentencing: Evidence from Three Districts, 1984-1990," mimeo, Yale University (1991b).
  原作者:乔·沃德弗格
  翻 译:廖茂莉 程乙峰
  (作者通讯地址: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其他文献
摘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更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本身的特性和少数民族的特殊环境影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在立法和执法实践问题上存在诸多疏漏。本文从这些疏漏出发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我
期刊
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终止诉讼或依照法律规定舍弃诉权而不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处分决定。根据刑诉法相关规定,不起诉又分为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从疑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四种情形。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不起诉权,有力促进了社会平安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但也不乏质疑之音,比如检察机关没有公平、公正行使不起诉权、滥用不起诉权等。究其原由有二:其一,
期刊
摘要:  “法律游离于现实,而现实远比法律丰富” 决定了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必然客观存在。刑事法官是行使审判权的主体,自由裁量权是刑事审判权的核心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是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关键。 因此,法官如何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现行法律法规对刑事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没有明确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长期存在争议。因此,正确认识和规范法官
期刊
讯问是检察机关在立案以后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事实进行质问和核实的司法活动。首次讯问指检察机关对被查处对象立案侦查后,第一次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第一次在12个小时内进行的突审。首次讯问在侦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检察机关第一次把被查对象作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是检察机关第一次同犯罪嫌疑人的正面冲突、首次较量。首次讯问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案件侦查方向的确定、侦查效率的高低
期刊
为了切实落实刑事诉讼法第43 条的规定,通过排除非法证据杜绝非法取证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 ,在诸多方面细化和完善了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对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
期刊
摘要:  检察职权是组织法修改的重要方面。从检察职权的发展运行状况,围绕各职权具体权能的科学配置,组织法应在检察职权的相关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检察院组织法;检察职权;修改完善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是构建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基础,是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和原则指导。其中,检察职权的科学设置是组织法修改的核心内容。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立法固有的滞后性,现行组织法关于检
期刊
摘要:  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侦查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隐匿身份的侦查。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推进,检察机关必须重新审视狱侦特情这种传统侦查方式,本文拟从狱侦特情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运用的必要性、如何选建狱侦特情及防治狱侦特情的滥用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其能更好的为自侦部门所用。  关键词:检察机关;狱侦特情;职务犯罪  随着2013年新刑诉法的公布,狱侦特情重新引起检察界的关注,狱侦作为传统刑事侦查
期刊
摘要:  在司法实践中,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收集证据或无法获得符合法定形式的证据等现象大量存在,这类证据即为瑕疵证据。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剖析了瑕疵证据的概念及类型等问题;其次归纳分析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瑕疵证据时遇到的障碍;最后建议引入补强证据规则克服上述障碍。  关键词:民事诉讼;瑕疵证据;证明力;补强证据规则  一、理论铺垫:瑕疵证据概述  所谓瑕疵证据,是指因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或证据表现形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给反贪办案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相比修改前的刑诉法而言,新法增加了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可以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人权保障与打击犯罪并重的原则。但在具体办案实践中,要合理实施、严格规制、加强监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及合理性  通说认为,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
期刊
在目前的职务犯罪中,受贿罪占了很大一部分,究其原因,这是由受贿罪的特点和本质决定的,受贿罪既能充分满足腐败份子对钱财的欲望,又能相对来说在安全的环境下以权谋私。如何抓住受贿犯罪的薄弱点,如何将受贿犯罪的证据做到确实充分,如何使我们的侦查活动能有序顺利的进行,分析受贿罪的侦查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创新侦查手段,全面收集受贿证据,实现案件突破。  贿赂犯罪是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侦查进路一般是“由人查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