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问题漫谈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虽说是一门小手艺,却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系列问题。它包含三个小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先说其一,为什么写?人看起来有很多能力,其实简单归类只有三种:思维能力,行动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内在的隐形能力,需要靠另外两种能力展现。所以人的能力外化的只有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而表达能力又分两种: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更简单说,人的外化能力就是三个字:说,写,做。正常成年人,按理说,这三种基本技能都应该达到及格水准。所以,写是成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你必须会写。
  一般说来,一对一,私下场合的情况下,说比写容易;说比写有更多的辅助手段:手势啊,语气啊,重复啊,等等,不一而足。一对多,公开大场面情况下,则写比说容易;写可以提前准备,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不用担心记忆缺陷。公开场合的说基本都是照提前写好的稿子念或背。
  人为什么要写,还在于有话要说。单就生命本身而言,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实体,都应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工作亦然。当然,生命和工作存在太多的共性,作为高等级动物的人,共性同样大于个性。但生命的价值恰巧在于比例很小的个性存在。没有个性,这个生命就是可以替代的。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只要留心用心,一定有想说的话。写作的本质就是有话要说。
  人为什么要写,更重要的是这些话忍不住。不说难受,甚至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忍不住要说。举一个例子:父母教育孩子,夫妻相互指责,都是真正忍不住的典型。
  所以,人作为基本技能不得不写,人有想说的话需要写,人内在的生命能量忍不住释放必须写。
  再说其二,写什么?这里有三个选择:第一是你最擅长的;第二是你最喜欢的;第三是你最熟悉的。人应该明白,最熟悉的事不一定喜欢,最喜欢的事不一定擅长,最擅长的事不一定喜欢。后两个说法最容易糊涂。比如,你最喜欢打乒乓球,但不表明你一定擅长打,你最擅长做家务不表明你喜欢做这事。所以,选第一个最易写好,选第二个可能写好,选第三个最难写好。至于说写你不熟悉的事,那就是瞎写了。但实际工作中,人很难有前两个选择。为什么?人为了生存,常常需要委屈自己,迁就环境,服从环境。顺便说一句,改造环境只有伟人和英雄可能做到。一般人最好不做此想,以免鼻青眼肿。你的工作不一定你最擅长,也不一定你最喜欢,但你一定最熟悉。人这一生是需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事的,不然,你基本上会一事无成。
  所以,写作的人,只要你还没资格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就只能按照生存发展的需要,写你熟悉的事情。写你熟悉的事虽然不一定情愿,但毕竟比写你不熟悉的东西要好得多。
  前面提到写作的本质是有话要说。有什么话说?有与众不同的话要说。与众相同的话不必要说,跟着走就是了。与众不同的话分三个层次:同行不知道的话,内行不知道的话,专家不知道的话。
  写作最重要的价值是传递他人不知道的信息。什么是他人不知道的?也很简单:你自己生命中工作中最独特的东西。而我们普通写作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写的都是同行都知道的内容:意义、作用、地位之类。
  《档案管理》杂志严格实行专家组三审制。只有三类文章才能通过初审——原创类,颠覆类,调研类。而这三类就是我们要写的基本内容。
  后说其三,怎么写。这个问题在最后,却最重要,几乎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为这是唯一的实打实硬碰硬的技术层面,前两个都是虚的。这里提供两个顺口溜供参考:第一个,我们曾专门针对一线工作者提出写作九字真经,“找问题,挑毛病,唱反调”。
  先说找问题。找什么问题?找工作中的问题,那些难题,热点问题,新产生的问题,容易纠结缠绕不清的问题,长期无人问津的问题,尤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小问题,琐碎问题,多如一地鸡毛。可惜一如角落里的杂物,一搁就是多少年啊。
  任何文章都是一个基本套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么单说其一,要么合二为一,合三为一。文章就是说问题的啊。没有问题的文章就是无病呻吟嘛。问题找准了,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再说挑毛病,做编辑时间长了,我常常开玩笑说:写文章其实就是抬杠,找茬,挑刺,惹事,咋样让对方不自在咋来。为什么呢?你想哪,原创文章是很难很难的,哪有那么多创新文章等着你写呢。且不说原创类文章无异于荒山寻路、戈壁打井,前提是登高望远,放长击短,穷尽这个领域里各个角落才有资格原创啊。所以一般人最容易走的路子是挑别人文章的毛病,挑上级专业文件中的毛病。客观来说,人无完人,文无完文。任何文章都有瑕疵,都有毛病,甚至有硬伤。当年我一位同学专门说过,学术研究也有窍门,就是专挑名家文章的硬伤,让他干急反驳不了。如果反驳那就更好了。几个回合,你想不出名都难。
  我们地市有一位作者,专门挑《档案法》的毛病,一气挑了十五个硬伤,写了十五篇文章,我们杂志连载了十五篇。后来,就因为这十几篇文章成为我们的审稿专家。
  三说唱反调,唱反调就是抬杠嘛,和挑毛病有近似但不完全一样。和谁唱反调呢?记住,和有分量的人唱反调才有意义。和一般人唱反调没有杂志会登载。除了有分量的人外,还有有分量的机构。我们的专业上级发布的文件规定就一定对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政治是不能讨论的。但业务文件有明显错误缺陷为什么不能唱唱反调呢?
  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一位县局局长对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分类法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职能分类是错的,应该是知识分类。他一连写了两篇文章,开始投其他刊物都不敢登载,最后投到我们杂志,我们连载了这两篇文章,反响很好。
  还有一位地市作者胆子更大,敢和国务院唱反调。大家都知道,文书处理部门立卷是国务院以“两办”文件形式发布的红头文件,是国家级别的规定。但这位作者有理有據有节洋洋洒洒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个文件不合理不合情之处,并且提出,市县以下不可能由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大家都是档案部门立卷。我们杂志同样全文照登,引起很大反响。前几年,这位作者更是胆大包天,居然提出档案形成在前的理论,而且出了专著,彻底推翻全世界统一的档案基本理论——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这位作者后来也成了我们杂志重要的审稿专家,而且已经被业内称为我国著名档案学者。   这里顺便提一句,清华一位博导对他的博士生说:你记住这十二个字就可以顺利毕业——胡思乱想,胆大妄为,一意孤行。大家一定要明白:学术界和政界不是一个规则体系。政界当然要统一思想,保持一致。但学术界讲究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
  第二个顺口溜是:开口要小,角度要巧。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先看看初写者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是题目太大,许多初学者写的题目都是一本书的题目。也许,初学者不清楚题目怎么算大?那就是你的题目没有加限定词。比如,“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哪儿的档案工作?什么的现代化?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全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还是某一方面工作的现代化?类似的题目编辑见得太多了。所以,题目要具体到某一件事上,最好是一件小事。
  其实,有些高水准作者也往往忘记这一点。有一年,一位武大的博士打电话说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档案哲学。我问,文章有多少字?他说有八千字。我直接表态:不能用。这位博士很不高兴,电话中说,你连文章都没有见到,就这么武断下结论。我平心静气说,因为你的题目太大了,这个题目写十万字都不多啊。
  二是穿靴戴帽,平摊煎饼。初学者往往上来先论形势,云天雾地一大片。结尾则是一堆展望、决心、总结誓言的混合体。可偏偏在最關键说事的中间部分,则开始摊煎饼了。什么都说一点,什么都说不深。
  资深编辑和这类作者谈稿子,直接掐头去尾,要求作者将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抽出来,写2000字。这一招最治病,连老作者都怕。可这是写作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最吃功夫的部分。因为将一个小问题写深写透真不容易。学会这一手,才算入门。
  我们豫东有一种井叫压压井,就是用机械开碗口大一个十几米深洞,利用虹吸原理将水吸出来。而我们有的作者呢,类似挖十几平方米的浅坑,这样费力费时却不可能出水。
  角度要巧,就是写文章要避免常见的角度,太高大上的角度,这样的角度前人都写滥了,你很难写出新意来。举一个例子,大家最容易抱怨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有一位县局的馆长和我说,他们县的四大班子从来都没有到县档案馆视察过。我突然问了一句:要是你们县档案馆关门半年,县长急不急?这位馆长脱口而说:别说半年了,关门一年,他们也不会急。我悠悠地说,如果真是这样,县里能一直养你们也就不简单了。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工作和国计民生没有关系,和领导决策没有关系。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呢?
  还比如说,一个档案馆,从建馆起到底有多少档案从来没有利用过,比例有多大?都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档案沉睡深墙大库多少年。是进馆标准太宽,还是这些档案本质上就是属于少用性质的。这些原本我们应该熟悉的家底,我们的库房人员真的清楚吗?这个角度巧不巧呢?
  最后,我想说说从编辑眼里看稿子的类型;在资深编辑眼中,所有来稿可以分为三类:好稿,差稿,关系稿。对不同的稿子有不同处理。高手处理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好稿不改,差稿不用,关系稿掐头去尾开膛破肚。
  具体说有讲究。先说一,好稿不改最难做到。编辑,眼高手低的干活。红笔在手,容易技痒。再加上有黑衣法官的感觉,你不让他动动笔怕是很难。而文章高手最烦的是别人改他文字,那简直就是割他的肉。
  当年,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给昆明的报纸写了一篇散文。开头是:“我在北京呆了三天。”报纸的一位年轻编辑觉得“呆”字不妥,便将其改为“待”字,而且通篇就改了一个字。谁料想朱先生一见报便坐车到报馆,点名要见改他稿的编辑。见面待编辑解释后,朱先生轻轻地说:“‘呆’字表示我在北京时的无奈,你一改意味全无。”
  而赵树理呢,被编辑乱改怕了,索性每一篇文章后,专门批注:如有任何改动,请将原稿退回。咳,编辑啊,编辑。你再技痒也不能乱改嘛。
  很多年前,大陆的一省级出版社长访问台湾皇冠出版社,宴会时,大陆社长随意问台湾社长:“贵社有多少编辑?”台湾社长答:“四位。”大陆社长惊道:“不会吧,我们一个省级社起码有一百多名编辑。”台湾社长笑着说:“好稿子不改,差稿子不用。要那么多编辑干吗?”
  至于差稿子的事太简单,直接说三,关系稿子是任何编辑回避不了的。关系稿子都很差,就像一个树疙瘩,你非要木匠做成大衣柜。木匠手再高,也只能做成切肉墩。对关系稿子只有拿刀狠砍,一刀砍头,二刀削脚,三刀开膛,四刀破肚。三下五除二,将它加工成一个肉墩完事。有时候,关系稿就像烂苹果,拿刀将烂处一剜也就齐了。
  (转自《档案界》论坛)
其他文献
“舞台上灯光很亮,往台下看黑压压的,什么也看不到,所以就不好找焦点,平衡感会差很多。”张思辰一边说,一边灵巧地单脚跳上红色太师椅的扶手,屈膝做出亮相的动作,摄影师按下快门。“每次演挂画这出戏,我都是这样上上下下的。”说着,她在椅子上交换跳跃,如同平衡木上的体操选手。  这是北京金秋阳光明媚的上午,在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的练功房里,大三的张思辰讲着她学戏这些年的苦和乐。对她来说,追梦戏曲的过程就是成长
书本之外的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所谓四种学习,就是随人学习,随时学习,随事学习,随地学习。  现实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最重要要求,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在追求知识阶段,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掌握较为广博的人文与现代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若能从矛盾、丰富、多彩、广阔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汲取丰富的各种知识,这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深
各种奖项离我而去,我的骄傲,让我不屑于低下头来承认和改正错误,我依旧按照自己的路线继续前行,还美其名曰“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8年前的那个夏天,我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一步就像妈妈的吻,爸爸的拥抱一样,永远记在心底。那个时候,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我当时想过当外企高管,当政府高官,最没出息的想法是当暴雪公司的翻译。当然,在大一那样的青葱年代,我是用无数次的宿舍卧谈、无数次的旷课逃学
9月20日晚,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Lg Nobel Prize)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尽管与会人员也不乏西装革履者,不过满地五颜六色的纸飞机、衣着怪异的工作人员还有现场时不时爆出的观众哄笑,都让这场“仪式”更像一个“party”。  “搞笑诺贝尔”已经有22年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翻看历届获奖名单,会发现各种看上去匪夷所思
我是广州一所很不知名大学的学生,而我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女生。去年刚走出象牙塔开始找工作,原本我以为只要肯努力,工作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事与愿违,投出的简历犹如石沉大海,人才市场也找不到合适的,大部分工作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可我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去面试时,每次都是自我感觉还好,总是没被录用。一次面试时,HR让我谈谈管理,之后他不住点头并表示赞同,可最后我还是失望而归。我读的
大学时窝在宿舍里看“天堂电影院”,听到里面那句有如神谕的台词:“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大学毕业之际我为自己定下了人生十大梦想,这里面既没有长辈期盼的考研深造,也没有明码标价的工作规划,满篇都是看似不着边际的臆想。其中第一条是:开车横穿美国。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从我最初计划到最终实现却用了三年之久。虽然从大二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在生活上我还是很节俭。有时甚至顶着太阳出门一天都不会想
本期关键词:  村官说村事儿  到了年底,写年终总结是公务员们必做的一件事。看过很多村官的年终总结,一二三四,条条框框,读来未免言之无味甚至千篇一律。于是看到那些对自己所做的事儿有详细叙述的故事,不禁眼前一亮。所谓的工作经验,如果归结为条条,基本都是一样的,然而你接触的那些村民,你所过的基层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写出来,可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青春梦想之类的豪情壮志都在里面啦。  真话记  村
初次见面,她身穿白色长裙,长发飘飘,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第一眼便把我征服了。第一次邀她吃饭,她笔挺地坐着,脸上露出微微笑容,吃起东西来细嚼慢咽,再配上轻声细语,十足的淑女啊。在我的各种狂轰滥炸之下,终于抱得美人归。  慢慢相处后,我发现她和初次见面时的形象大相径庭。上课不带书或者拿错书是常有的事,水卡用完总想不起放在哪,甚至手机都不知道摔了多少回……十足的马大哈。而且,她从来没有买过毛绒玩具以及各
“黏性颗粒怎么过滤?你的布袋跟黏性颗粒一接触还能用吗?回去重做!”  “这能耐高温吗?而且稳定性也太差呀!回去重做!”  “成本太高!一个袋子就要这么贵,整个装置呢?这可行吗?实际吗?回去重做!”  “这标书怎么写的!别人看得明白看得清楚吗?回去重写!”  “打回重做”大概是以要求严而著称的带队老师杨国华的标志语了,然而,“铁面严师”杨国华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仅本系学生争相选他当导师,连外系、外
大学里,部分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课不感兴趣已不是新鲜事儿了,说起来,个个都是一肚子苦水,其实,原因不外乎是被调剂或者是被家长逼着学的。总有人常常转着转专业的念头,认为那是自我拯救的稻草。事实上,转专业并不容易,名额有限、门槛不低,能成功转专业的还是少数,转不走的,大多是怨念地上着学。就拿我学的物理专业为例,班上被调剂的同学,转专业失败后,1/3的人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1/3的人打算跨专业考研究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