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落实顶层设计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耿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北京教科院研究员。
  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既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相处、友善交往互利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有着属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特有的价值观——这是每个民族和国家保持文化独特性并进而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根本。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我国60多年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指向21世纪中国梦的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所确定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目标、内容与途径、方法。落实《纲要》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结合本校教育实情,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活动,实现落实《纲要》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从培养中小学生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结合“北京精神”和“中国梦”的学习实践,发动中小学校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教育活动,使东城区的中小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东城区为中小学生创办的职业体验营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各个行业中体验了“职场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体验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生活内涵。模拟联合国活动经过多年运行,已经发展成有95%的普通中学参与的大型活动项目。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世界了解和理解的热情,感受到国家实力支撑对于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决定力量,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内涵的切身理解,并体会到“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球村”情境下的深刻含义。东城区是北京的文物古迹大区,区内拥有众多富含我国悠久历史传统的重要文物古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东城区教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的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学习国家和北京的历史,并通过为国内外游客当“双语”导游,体验祖国的灿烂文明,理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东城区各中小学校在拓展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方面,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注重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校园网的教育价值和实用功能,以及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都为如何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
  编辑 王雪莉 江泓 王宇华 吴君
其他文献
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以“鸡蛋沉浮”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如下。  任务一:查阅资料并实际观察,认识鸡蛋的结构。如图所示:鸡蛋从外到里分别是卵壳、卵白、气室和卵黄。  任务二: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水、烧杯和溢水杯,测量生鸡蛋的密度。  生鸡蛋的密度大约是1.02g/cm3左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鸡蛋直径大于量筒的内径
(一)  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节体育课上,很多同学都坐在地上,不去参加运动。我也顺势坐了下去。体育老师很生气地看着我,远远的,大声叫我的名字。我说:“他们都是坐着的。”老师严厉地喝道:“你怎么没看见那些站着的!”并将手中的篮球用力向我扔过来,我本能地伸出手接住了飞驰而来的球。簇新的球面,无情地擦破了我掌上的皮肤。  课后,同学们说,想不到,老师对你可真狠。  多年以后,我懂得了那份灼痛中的师爱。  
德育价值是各学科教学任务所固有的,而非从外向内的渗透。  以往提到的学科德育渗透等是站在学校德育的角度来研究学科的德育,它把学科仅仅看作是德育的一条途径,注重把德育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其中,关注渗透的科学性、自然性和有效性。但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的认识走向误区,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抛开学科教学内容盲目讲德育”“贴标签式的说德育”“模式化拔高为了德育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师团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稳步向前,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培养并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教师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氛围。  “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疑促思,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下面以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谈谈思考。  选文以记述蔺相如的事迹为主,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故事,成功凸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使一个在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有勇有谋、为国解忧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正如太
在初三年级,我们让学生通过改变气体压强来设计喷泉实验,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综合运用物理与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教师提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展示喷泉实验,并分析喷泉形成的原理。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1,用抽气筒抽出部分圆底烧瓶中的气体,让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再捏住胶管插入烧杯中,松开手,如图2所示,红色液体就会沿着胶管涌入烧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方案二:如图3
“问题”一词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的教学模式也悄然兴起。巧妙设问、恰当反问、合理追问、有效深问等一系列围绕问题的词汇层出不穷,听起来新鲜有道理,可仔细琢磨就值得商榷了。这些问题的主语是谁?由谁来提出?反观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占了主导,而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却日益被忽视,我们并不否认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但过分追求教师问题提出的“高、精、专”,以教师提出所有问
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精神落脚点,不仅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取精神能量,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需求。  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落脚点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鉴赏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中多样的人生之美,更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经典作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做事如行路,要知道自己去哪儿、为什么去、怎么去。这些问题之于教育,便是教育的终极问题,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么实施教育。任
北京市文汇中学王桃桃校长说:“做教育是需要‘走心’的。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情感、带着思想、带着精神做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文汇中学成立于1997年,经过14年的办学实践,学校从只有2个教学班和百名师生,发展到现在30个教学班、1200多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机器人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