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留下马赛文化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落长者过世就好似一盏灯熄灭,作为晚辈,我们希望在这代人离去之前,了解并留住马赛的传统文化。”
  两个青年的文化拯救行动
  10年前,John和Ann就发现他们部落里的人正在慢慢变少,年轻人纷纷走出去,而且很多都不再回来,留在这里的长者一个一个老去,部落文化无人继承,渐渐衰退,这让他们感到担忧。
  在Ann的记忆里,无数个晚上,Ann的祖父总会拉着Ann坐在篝火旁边讲部落和族人的故事,从马赛人的来历、生命的起源,到如何驱走蜜蜂采食蜂蜜,怎么制造工具等,祖父娓娓道来,给年幼的Ann带来无穷的快乐。童年悄然过去,祖父去世后,Ann再也听不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她后悔当初没有将祖父的话语记录下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把祖父告诉我的一切全都记录下来,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地拥有它了,并且再讲给我的下一代。”
  Ann的心情,John很理解,两人不约而同提出了拯救马赛文化的想法。他们想过用文字、图画记录下这里的一切,可是他们担心拯救行动赶不上马赛文化消逝的速度,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终于在外来游客的身上,他们发现了一个既可完整记录马赛文化又可以抢时间、比速度的玩意儿——摄影机。
  但是他们对这个叫“摄影机”的东西完全陌生,“我们意识到要完成这件事情,单靠我们两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终于,在2003年他们向联合国提出请求,希望获得数字录制设备和技术的支援,来记录、保存数代马赛人创造的宝贵文化。
  他们的请求得到了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回应,很快该组织安排专业的录制人员带来了专业的摄影机、笔记本、相机、录音笔等设备,并且对John和Ann进行了短期的培训。
  大约一个月之后,John和Ann就迫不及待地背上大大小小的录制设备回到他们的马赛村落,开启了他们的文化保护之旅。
  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能歌善舞的马赛人。他们的舞蹈没有伴奏,兽皮鼓有节奏地被敲击,女青年面对面站成两排边唱歌边用手做些动作,头部一扬一扬地把脖子上的彩色项圈掀动起来,男青年则“分期分批”地或一或二走出来在场地上不断嘣嘣地往高处跳,然后走向女青年用头部小辫子扑打一下她们的脸庞,最后女青年调着嗓子高歌算是结束。
  夜晚马赛人围着篝火起舞欢歌的热闹景象,牛粪堆砌的简陋小屋,马赛人训练调高和合唱,男人手中的木头手杖,红色为主的鲜艳服饰,能卷曲成各种形状的耳朵……这都是John和Ann镜头里留住的马赛文化,里面还包括很多马赛人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镜头里,John捡起一块树根说,“如果你的胃不舒服,你将它抓起来咀嚼,很快就会感觉好了许多。”旁边的一个马赛小伙接着说:“我的父亲也教给我很多重要的知识,比如这些草药,他告诉我以前没有医院的时候,他们就靠这些不起眼的草药治病、缓解疼痛。”不远处的一棵大树,John指着说:“这棵树很有意思,它上面同时生长两种果实,一种是有毒的,一种是可以吃的。我们会分辨,食用的时候非常小心,所以一般都不会有事,不过外面来的人就不好说了,他们很容易选错而吃到有毒的果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后期的剪辑、编辑,John和Ann的文化保护之旅被制成了一部纪录片,这意味这马赛传统文化得到了数字技术的永久保存。在片子播放的那一刻,已经30岁的Ann喜极而泣,她为自己和John的这次行动感到自豪,再谈到祖父时,她毫不掩饰地说:“如果祖父知道我这样做,他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的。”
  草原王者
  在东非的200多个部族中,马赛人是最著名的一支部落。依照草原的法则,他们在非洲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羚羊等小动物最怕狮子、猎豹等凶猛的大型动物,而狮子、猎豹最怕的却是马赛人。马赛人出门必带两样东西,一个是矛或刀,另一个就是一端装有大木瘤的木头手杖,对于马赛男人来说,手杖不仅是他们放牧防身的工具,更体现了马赛男人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几千年时光让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见到身穿鲜红彩装、拿着木头手杖与矛的两条腿动物走近,就意味着危险来了,所以人们都称马赛人是草原王者。
  虽然马赛人以英勇著称,但却没有射杀动物的习惯,他们也从不吃野生动物,而是以游牧为生。牧场为大家共同所有,牲畜归家族所有,按父系继承。马赛人的食物以牛羊肉为主,兼以羊奶和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在牛脖上割一小口,插上苇管,轮流吸吮,一头牛每隔5至6周放血一次。有时候,马赛人口渴了,就直接拔出腰间的尖刀在牛脖子上捅一下,找根草管插进去像喝饮料一样吸牛血。
  有位年逾八旬的马赛酋长,家有10个妻子、70个子女,年轻时当过“毛兰”(表示勇士之意),曾因赤手空拳击毙雄狮而名声大振,被推举为部族首领。直至今日,马赛人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他们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其装束十分讲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成年女性则剃光头。男子身穿“束卡”,一般以红色为主,由2块布料组成,一块包裹身体遮羞,一块斜披在肩膀上;女性穿“坎噶”,色彩更加丰富,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他们无论男女都佩戴首饰,这些首饰由马赛妇女以不同颜色的小圆珠穿连编织而成,不同颜色包含有不同含义,如白色象征和平、蓝色象征水、红色象征血和勇敢。
  在一个马赛家庭里,男人外出放牧,女人则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父亲是家庭的首领,负责对外交际、教育孩子,决定家庭的大小事物;妻子除了承担为家族开枝散叶的义务之外,还要照顾孩子及全家人的起居饮食。
  简单的原生态生活
  马赛人的房子都是女人建起来的,除了居住的屋子外,还有厨房、餐厅。这些房子主要是由树枝和牛粪建成,形状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据说这样可以方便主人在屋里比较容易地刺杀试图闯进屋内的坏人。屋子的空间高度只有1.6米,对于一个成年的马赛人来说,人在屋内只能弯着腰,无法完全站直,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草原寒冷的长夜里保持温度,因为他们晚上睡觉没有盖被子的习惯。屋子里没有电,所以也就没有电器,要说现代器具,最多是些塑料盆和碗。床上没有寝具,只有张马赛布做褥子用。   Enkang是临近桑布鲁的一个马赛村,这里有一个大家族,一个父亲、6个妻子、80个子女及成百的孙子居住在一起。这家家门口围坐着几个马赛人,他们手持一种类似腿骨的木棒叮叮当当地敲打,听说是在制作打野兽用的工具,手握一端,用圆粗的另一端敲击动物的头部,来打野兽。
  数十间土屋围成一圈,外圈是由带刺的树枝搭成的篱笆,中间的空地是一个大牛圈,遍地牛粪,散发着一股呛人的气息。简陋的土房仅有一人多高,面积大约10余平方米,墙与屋顶是用树枝搭盖,糊上牛粪与泥土的混合物。土房一进门砌有一小牛圈,专门饲养小牛犊和小羊羔,屋内没有窗户,通过门口透进的微弱光线,隐约能见到在屋子中间是一个由几块石头砌成的火墙,依墙有一张类似中国北方的土炕,上面铺着一张生硬的牛皮,墙边有一排架子,放着几罐牛奶和牛血。虽然室外充满着牛粪的味道,但室内倒没有什么异味,空气清新凉爽。
  牛羊是马赛人最主要的生活资料,也是他们财富的象征。马赛人的财富观念和他们的房屋、生活一样简单:谁拥有的牛羊多,谁就是富人。如果你拥有50头牛,那么你就是现今社会上的千万富翁,5头牛或者10只羊就可以换回一个漂亮老婆。
  渐渐消失的马赛文化
  近年来,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目前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在定居的马赛家庭中,不少马赛儿童已开始上学,他们除了学习肯尼亚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外,也学习英语,而本族的马赛语却被弃在一旁。
  另外,马赛人独特的服饰与民族文化让肯尼亚政府视为发展国家旅游业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马赛村落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供世界各国游人参观。马赛女人手工制作的首饰作为当地特色,被许多前来参观的游人当做纪念品买走,马赛人渐渐发现这一张薄薄的纸片(纸币)原来可以换回这么多的商品,于是有的马赛家族开始在家专门制作首饰,好似最原始的作坊。在旅游热中,马赛人的歌舞表演成了一个重要的节目,更有甚者,部分马赛青年已将歌舞表演作为一项专职工作,一有空闲便跑到空地练习唱歌和跳舞。一位从马赛村落旅游回来的人感慨:“马赛人的确正在消失,他们消失的速度和前来参观的游客数成正比。 ”
  “在荒蛮的草原上,马赛人排起队伍晃动着臀部,唱着古老的歌谣,吹着响亮的口哨,挥舞手中长矛敲打着兽皮盾牌,赤足踏在牛粪中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也许这一切在不久的将来只能从录像中看到了。
其他文献
秋天是如画的季节,漫天落叶,在秋风吹动下,翩翩起舞组成金色的画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田地间,农民的汗水和辛劳换来了累累硕果;秋天是诗意的季节,在句句饱含秋意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古人忧国思乡的情怀。春去秋来,我们是否意识到城市繁忙和庸碌的生活已屏蔽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秋色,遮掩了那份来自乡村秋光中的宁静和浪漫?试着放下手中的一切,漫行乡村,去寻找属于你的秋天。  新疆·罗布人村寨·胡杨林  罗布
期刊
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原本是件好事。可宿州市萧县扶贫办最近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引起了误解,并让被公布的贫困生直呼“接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  很遗憾,萧县在帮助贫困学生时没有意识到“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但将贫困学生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连其父母的诸多信息都未能逃脱。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救了大学生的贫,
期刊
8月14日,昆明市金工匠劳务输出公司负责人、劳务包工头、农民工等30余人聚集在大理市广厦公司门前讨要工程款,其中有13名5至14岁儿童帮助父母讨要工资。18日,在大理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拖欠工程尾款的业主新云南广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将300万元支票现场支付给云南省建工集团第十建筑公司,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  大人小孩齐上阵,媒体上下共声援,农民工终于讨到300万元被欠工钱,这又是一起舆论监督
期刊
7月21日,北京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的大雨,加拿大人Darren Moore和他的中国妻子张萍也在通州乡村的家里紧张了一个晚上。还好第二天雨停了,路上车不多,Darren及时将妻子张萍送到医院生下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小威廉,虽然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紧急待产包。  “我是二山”  Darren在与美国一水之隔的加拿大南部城市Windsor(温莎)长大,离开加拿大时,父母问他要去中国待多久,他说:“1个月”。如今
期刊
今年农历4月8日,在陕西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举行了隆重的“盘古文化节”活动。在位于宜川县集义镇和寿峰乡交界处的盘古山一带,盘古的神话故事流传得十分广泛,当地群众祭祀盘古活动由来已久。  如今,这里还保有盘古庙等多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是盘古文化的典型地区。在宜川境内曾有大小许多盘古庙,尤以集义镇庙后村的盘古庙规模最大,在文革时期受到破坏,但至今还保留有一套完整的有关盘古文化的传说、盘古庙会和祭祀民俗
期刊
背景: 据统计,近十年新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物种24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100多种,危害区域涉及到31个省(区、市)的农田、森林、湿地、草原等各个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对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编者:今年,广西柳州食人鲳咬人事件再次让社会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威胁,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占到50余种
期刊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表示,截止8月底,全国60万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已提前三年基本完成。  随着书屋的建设,农村和农民的生活面貌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许多村民在书屋通过阅读学会了种植、养殖技术,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电脑操作,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淡淡书香飘荡在村庄,让古老的村庄重新焕发出生机。 
期刊
身边的一位关中朋友,到杭州很多年,仍然吃不惯杭州的面条。  在他看来,杭帮菜中的特色名点片儿川,哪里能称得上为面条。面条口感太糯没有筋道, 没有了辣子油的汤头简直就是清汤寡水。面条就应该像老家的臊子面一样,手擀的面条细细长长,厚薄均匀,上面盖一层鲜香的臊子,面汤油光红润,味鲜,浑厚而不腻。  这种记忆被深埋在每个关中人的脑海中,哪怕离家多年,都能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忽然被想起,然后排山倒海而来,让
期刊
8月22日,江苏徐州人陈永年被联合国美术协会、英国皇家书画院、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国家文学书画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同时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聘为名誉主席,为英国皇家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对63岁的陈永年来说,那把由手术刀自行加工改制而成的剪刀俨然幻化为自己描绘生活的一支画笔。只要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纸,陈永年便能快速“画”出花鸟虫鱼、古装戏剧人物脸谱、民间神话传说、山川河流、劳动生活场
期刊
心血绘成连环画卷  在陕西作家的作品中,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改编得最多的小说,曾有秦腔、话剧、芭蕾舞剧等,甚至有雕塑家以小说为基础创作群雕的。来自陕北的画家李志武是最早也是唯一将《白鹿原》创作成连环画的人,他通过细腻的笔法,不仅成功再现了小说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和情节,而且还展现了关中地区浓郁的乡土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97年,《白鹿原》小说甫出,李志武在西安案板街的小书店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