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会否持续下跌,生育政策又应如何调整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全面两孩”政策进入第3年,出生人口数据备受关注。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两项指标皆比2016年有所下降。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超过2015年的1 310万人,2016年出生人口总数也成为自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2016年会成为近年的出生人口高峰吗?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
  预测为何出现普遍偏差?
  自2016年1月1日正式全面放开二孩以来,关于出生人口数量的预估,不同学者之间就存在诸多争议。
  从官方数据看,相对乐观。2016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主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其中,专家学者对2017年和2018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分别为2023.2万和2082.4万。


  然而,当时此预估数据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甚至不乏“商榷”。
  不过,包括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广州、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等在内的众多人口学者均预测2017年、2018年会出现生育小高峰。“生育高峰有望在2017年出现,当年新生儿数量可能在1800 万到2200 万之间。”“全面评价二孩政策实施成效还为时过早,目标人群的生育潜能将慢慢释放,2017—2018 年出生人数增多,可能形成一个小高峰。”
  很遗憾,“小高峰”并未出现。此前,一直关注人口问题的携程集团执行董事长梁建章撰文表示:“这一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最新的数据表明,出生高峰在2017年就过去了,2017年出生人口比卫计委的最低预测还要少整整300万。”
  王广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比2016年还要少,这主要是因为一孩出生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如果不是全面两孩政策,出生规模下降幅度会更大。
  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为何低于普遍预期,在南开大学教授原新看来,虽然考虑到育龄妇女减少等情况,但是,依然出现普遍偏差,可能与统计调查数据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出生漏报预估不足。
  也有学者坦言,学界与政界对“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数的估计,一再被事实证明存在系统性高估。缺少系统性的反思也只是原因之一。
  出生人口高峰已过?
  2017年之后,出生人口数量很可能一路下坡。梁建章和黄文政认为,出生人口雪崩比我们预料的来得更早,也更加迅猛。
  南开大学教授原新分析,生育总量还会在此基础上减少,这是基本面。比如,育龄妇女人数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平均要减少520万左右,其中,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25~34岁)会以每年280万到290万的速度减少。而“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350万左右。
  “到‘十四五’期间,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数量还会增大,也就是说,真正有能力生孩子的育龄妇女下降速度是最快的。”原新说,“整体来看,出生人口数量走低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了。”
  南京大学教授陈友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判断,2016年极可能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自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2018年后中国出生人数会延续下跌趋势。
  1月18日,国家卫计委回应,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年龄推迟等综合因素影响,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规模,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称,在“十三五”时期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下,每年出生人口的规模是在1700万~1900万之间波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生育形势完全符合预判。”
  在此之前,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2019年三年间每年出生总人口预计保持在1700万~2000万人范围内”,“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500万左右的情况下,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二孩出生占比大幅提升,说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非常及时、非常有效”。
  1700万的“底线”会在哪年被打破,值得关注。同时,随着2017年出生人口的减少,“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几何也再次引发追问。
  “全面二孩”政策作用几何?
  2017年出生人口从孩次结构看,二孩出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51%,比2016年提高5个百分点;一孩出生占比42%,下降5个百分点。在此之前,2013年至 2015年,一孩和两孩出生数分别为1056万人、511万人,972万人、606万人,886万人、652万人。
  陈友华分析,2013年“单独二孩”与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实际符合的育龄人群不是很多,且年龄较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不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2013年“单独二孩”与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数大大低于预期。
  人口学者梁中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二孩政策的刺激作用在2016年已经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作用于大龄妇女人群,之后人口归于平衡,生育率将被还原得更低。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中二孩比例上升了10%,恰恰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未得到独生子女父母的广泛响应,全面二孩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陈友华说。
  穆光宗曾撰文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和“单独二孩”政策一样恐怕难逃“遇冷”命运。因为处在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单独和非独家庭的生育意愿不会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生育成本和生育预期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甚至是同質性。
  根据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也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此外,托育服务短缺、大城市房价攀升等问题都成为女性朋友生育的顾虑。
  出生人口减少,计生政策如何应对,变得越发重要。原新认为,当前政府鼓励按政策生育,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所以,接下来就要看配套制度的跟进速度、强度和广泛程度,涉及各个领域,能否刺激生育意愿,与配套制度是否完善有密切关系。
  陈友华则建议,尽早取消对生育的任何数量限制,让百姓自由生育,实施家庭友好型社会政策,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
  不少学者坦言,生育政策改革不能停留于生育权限扩大,更重要的是生育条件改善,尤其要为妇女生育提供制度上的必要保障。在理念上,尤其要尽快转变“人口负担论”的价值观。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暴露出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在公平与质量方面的薄弱之处。不久前,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教育管理提出更有針对性的策略,可望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多发频发。但若要根治,仍需进一步找到“病灶”,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在惩戒失范行为的同时,关爱那些有错失的孩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危机,“自贬自卑”就是青春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形态,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公共浴场,中世纪的大教堂……现今时代的建筑形态,非大学莫属。这是建筑史学家约瑟夫·里克沃特的观点。近日,国外一部名为《世界最美大学》的画册以多种文字版本同时发行,深深触及大众对大学的审美情愫。该画册精选全球23所大学,从欧罗巴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直至新大陆的耶鲁大学、麦吉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因美而成为文化遗产。大学这份人类
期刊
2006年,一本名为 《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世界简史》 的美国畅销书在中国走红。在这本书中,全球化进程按其行为主体的不同,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全球化1.0版 (1492—1800年),这个阶段,是劳动力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全球化2.0版 (1800—2000年) 是企业的全球化,工业革命扮演主要角色;全球化3.0版(从2000年至今) 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无界限,全球融为一个市场,劳动
期刊
21世纪快要来临的时候,我们曾经心潮澎湃,觉得21世纪一到,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没想到21世纪已经过去17年了,我们好像还在原地踏步,困扰中国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严重的应试教育、严重的学生负担等,并未根本解决,甚至正在加剧。  我们迎接未来的时候,对于未来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而未来确已到来。  有一个最新的故事,2017年夏天机器人参加了数学的高考,满分150分,他得了105分,成绩不算太
期刊
01 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每个阶段各有特殊的生命价值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
期刊
编者按: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不仅是校园“顽疾”,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2017年底,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文件见本刊2018年第1期),提出“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确保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期刊
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终端执行者,也是校园欺凌问题问责的第一主体。一所学校究竟应该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呢?笔者结合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防止欺凌基本方针》(2013)等法规文件、教育部门开展的欺凌问题追踪调查,以及学校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些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路径与策略。  “预防”是根本——有共识、育能力、创环境  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识是学校开展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能认识到:
期刊
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文章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  来看看这位高管妈妈的账单:20 000(美国游学)﹢5 000(阿姨)+2 000(钢琴)+2 000(游泳)+6 000(培优)=35 000。这份账单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浓浓的钱味儿,表面看是经济压力大,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中,班主任不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有着它的特殊性。本文以保山市关爱学校为例,分享在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班级管理的路径及对策,即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掌握管理技巧,加强学习。  一、班
期刊
《方案》的发布,首次从官方层面界定“校园欺凌”,并明确了事件处置流程、惩戒实施欺凌学生的措施以及一些预防举措。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都经历或目睹过校园欺凌事件,且男性(66.0%)明显高于女性(52.0%)。93.2%的受访者期待本次《方案》尽快落实,77.7%的受访者看好《方案》对处理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指导作用。6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