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微观相结合 教育科研谱新篇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飞速发展,二十一世纪已进入到了信息化、知识经济型、经济全球化时代。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在改革过程中与时俱进,已成为中国改革的特色。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已进入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它前无先例,无可借鉴。怎么办?为了民族兴旺、国家昌盛,只有勇往直前地去探索、研究、实践,去披荆斩棘,开创出一条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来。
  当前,教育研究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教育科研不断,以前为应试教育而研究,近年又为素质教育而研究。目前,在教科研中成果不少,然而这些成果总不尽如人意。从学习者的角度,总感到教育报纸、杂志上的教研成果、经验、道理讲得不错,但却难以学习。这是为什么?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的教科研方法也有待反思讨论:翻开我们的教育杂志,编辑的多是高考研究的分析与对策、多是教育教学点滴的经验,多是把教育分为条条、块块来研究的文章。用新的视角、新的教育观念一对照,不难看出,我们教科研有一个普遍性的不足倾向:实用主义多(高考分析与对策研究多)、局部的研究多(个别领域个别问题),有机联系的研究少、系统而整体的研究少。马克思曾告诫人们:“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上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如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会事倍功半,甚至导致方向性的错误。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那么怎样来克服这一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获得有效的成功,那么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武器锐利,研究中的武器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我认为在教育研究中,必须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人类认识从分析时代进入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社会矛盾之‘群’、宇宙过程之‘体’的综合时代,科学发展也相应出现了整体化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因为以微观方式的研究来补足宏观方式研究,是科学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之一(赵宋光的《论美育的功能》)。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科研问题曾说:“你能看见什么,取决于你怎么看。”怎么看就是你看事物站的角度、你看事物的标准(理论)、你看事物的认识方法(主观的或客观的、整体的或局部的、静止的或发展的、机械的或辩证的等)。不同的看法必然有不同的结果。正确的方式方法就有正确的结果,片面的方式方法就有片面的结果,错误的方式方法就有错误的结果。为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科研中,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思考研究教育,以确保研究的正确方向。什么研究方法是最科学的?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有其研究的特殊方法。但任何事物在有其特殊性的同时又有其共性——共性就是普遍性。有其普遍性就是其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因此,从宏观研究上讲,要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整体上去研究,因为现代系统论就是研究事物整体性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整体方法。例如研究学生学习知识这个问题,宏观上研究就把“学生学习知识”放在它的上一个层次——教与学这个系统中去研究。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请看“教与学系统结构表”。
  


  按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由许多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要素之间有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系统内又具有层次性。通俗地说,大系统中有小系统,小系统中还有小小系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与内部和外部有机地联系着。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一个系统,不仅要弄清楚系统中的要素、要素间与层次间的关系与作用,还要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发现研究对象系统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追求系统的最佳效果。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微观研究就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依据具体事物的规律进行局部或个案研究。例如微观研究学生怎样学好知识的问题,就要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遵循学习知识的规律:学习知识有其自身的内在有机联系和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认同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再如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就必须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来研究: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才能逐渐形成能力并提高能力。
  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可以克服研究中的片面性、静止性、实用主义,可以使我们在事物的联系中、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保证研究的正确方向,促进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研究中坚持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浮澡,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促进教育改革的阔步前进。
其他文献
为了备战中考,许多学生披荆斩棘,攀越了高高的书山,乘风破浪,渡过了漫长的学海,只盼着在中考中一举获胜、功成名就,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深造。可不巧的是:由于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是答题的准确率不高,亦或是时间不够用,也或者是一开始做题就碰上一两个难啃的,把自己搅得头晕脑胀、无力自拔而耽误了做题时间造成失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考生都未能如其所愿。有的考生在临考中还会出现晕考现象而导致考试功亏一
期刊
一、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声地、拿腔拿调地反复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对课文细细咀嚼,细细玩味,细细推敲文章含义、音调、韵味的过程。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促进了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就会使不甚理解的语句得到较深的理解。    二、朗读有利于记忆  学生在把课文高声地反复朗读的时候,眼看、心想、口念、耳听,各器官配合,同时并用,印象就深刻,会久久不忘。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语言优美的课文,
期刊
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扬主体情感,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是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应把他们当作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情感。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老师要努力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
期刊
数学课上得好坏,其中一个关键是看老师是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不强,只有当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时,他们的学习才不会是被动的,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养和指导。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数学成绩提高,首先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
期刊
常常听到同事议论: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是不同的。语文教育从来就注重文道的结合,许多范文情理并茂,自始至终对学生的感情产生积极的影响。数学因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课堂教育显得比较理性抽象,很少对研究对象有感情的介入。总之,语文形象而赋予情感,数学抽象而少热情。教数学注定是少激情的,细想似在情理之中、又好象在情理之外。近来听了两节课,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情境描述]  案例1:
期刊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问,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是答问的重要心理基础,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问答情境。以图示展现情境,以演示再现情境,以生活显示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此拨动学生的情弦,激发积极参与、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待火候已到便提问
期刊
课堂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我在中学数学课堂设计中,注意运用整体原理来进行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运用整体原理指导中学数学课堂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整体原理,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整体原理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人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学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着许多子系统:从横的关系来看,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的认识、变换与证
期刊
《二次函数》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其中由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ax2+bx+c(a≠0)来确定图象是一个重点内容。如何由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a、b、c来确定其图象位置呢?下面分情况来讨论:  一、a>0时二次函数ax2+bx+c=0图象的位置  当a>0时,图象开口向上,一定经过一、二象限。  1、a>0,b>0时,图象的对称铀在y轴的左侧,然后对c进行讨论:
期刊
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是由某事物已有的性质,以类比、联想的方式猜想另一类相似事物的性质,是数学逻辑思考的重要思维方法。教科书中强调类比思想,尽最大可能展示了这一常用的逻辑思考方法,以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它可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