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卓越与专业阅读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wei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优秀并不难,因为有热情和勤奋就可以做到。但是当一个教师走向卓越,就不是十分容易了。因为更高意义上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不仅来自于方向的正确,方法的恰当,还在于他能否有一个坚韧、平静、不怕挫折的心灵世界,在于自己对于教师专业的深层次能否科学的领悟,在于他自身追求过程中,能够不被流俗遮蔽自己的雙眼,能够对于真理执着的追寻。
  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构成误导的往往是流行的浅陋,伪科学的诱惑。教育者是做心的工作,自己心灵世界能否平静、沉潜是很重要的。倘若能够摈弃表层的诱惑,不致于自己陶醉于时尚的新名词,而自以为是,标新立异,就像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中没有眩晕,而能够保持清醒,找到适合自己的所求。
  作为一个执着于自己专业发展,努力使自己走向走向卓越,一定要适合自己专业要求,又要有个性的阅读路线。也就是经过不断专业“自我谋划”,而形成一个“专业自我”。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从我个人发展历史来看,其中包括个人成长的“自强不息”的历程,又有证明其个人成长的价值认同,包括自己情感变化和支撑自己“文史哲”阅读体验。其中对于个人生命价值意义的探索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由于其个人和体制的原因,很长时间内,本人的专业发展并不明显。随着新课改以及自己在民办学校职业的大体稳定,追求专业的阅读,已成为近几年本人努力的主要目标。对于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的探索,驱使我迅速的完成专业“蜕变”。
  如今,为了自己不懈的追求,让我的教育生命呈现新的异彩,为此对于自己阅读过程做一简单梳理。
  1 以文史哲为背景的自我激励的阅读,成为我精神的支撑
  这一时期的阅读既可以作为自我奋斗和价值选择的需要,也作为人文关怀的精神支撑。从文学作品的常见作品的阅读,奠定文学欣赏的基础;哲学阅读以李泽厚、冯友兰原著,在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的基础上的新的开拓;历史阅读以中国通史、《史记》选为主,以帮助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其中进入心灵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路遥《平凡的世界》和新世纪初的唐浩明的《曾国藩》,在我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很大。
  2 关于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阅读,以作为我专业化的保证
  从苏赫姆林斯基的原著通读,到朱永新和语文教育大师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以及王开东、王崧舟、任玲、铁皮鼓先生的作品阅读,还有王荣生先生的论著。这些书籍大都有其自己切身感悟,我阅读起来自然倍感亲切,并能产生“共鸣”,引发我对于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思考。
  3 深度的人文作品阅读,增强我思想的深度
  近几年,我阅读了包括鲍鹏山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话》《风流去》、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余秋雨《问学》、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和何新《奋斗与思考》,纵横交错,以其开拓我对于中国文化和当今社会新的思考。深度阅读鞭策着自己,也提升了自己。
  4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阅读,成为我的生命力量的源泉
  这是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之源。如《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孙子兵法》、《诗经》、《易经》、《史记》、《世说新语》、古代诗词选、古代散文选、古代小说名著、《六祖坛经》、《人间词话》等经典作品的阅读。这些是不可少的,将伴随我教育生命的终身。
  5 古典诗歌的阅读,增强我的生命的“灵性”
  前几年,我对“毛泽东学”和“红学”,花了不少精力。前者,让我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了解当代中国巨人,从而汲取促使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后者极大的提升我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近一两年,我已计划从《诗经》开始,对一些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尤其那些对个人生命感悟比较深的作品,进行品读;并写出个性化的欣赏文字。不仅提高我的文学欣赏水平,更主要的促使我以诗意的眼光来认识人生,从而使自己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教育生涯。
  不断开掘新的阅读通道,无疑是打开新的生命通道,也为自己成为一位卓越的教师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
期刊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
期刊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了的程序展开教学,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课堂出现了“生态危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气息呢?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或死气沉沉,或虚假繁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严重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期刊
选择做语文教师,就选择了超功利。语文教师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又必须以极为务实的行为做他想做的事情,体现中国语文人的优秀传统,具有儒雅的风度和执着的信念,并最终依顺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其内心世界独特的扭力,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天地。每个人的禀赋不一,语文教师概不例外,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尤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并且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仅仅是仰
期刊
教师的习惯同其他的习惯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好习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好习惯之四十三“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使我感触最深:平时上课时,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自己往往为了急于获得结论,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的答案不加理睬,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大量地采用转向他人提问的形式,直
期刊
我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正当读书的大好年华,适逢“文革”,整天搞“停课闹革命”,学毛主席语录,写大字报,开批判会,高中课程基本没学。毕业那年,又因家庭成分问题,报考大学,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打发时光。在生产队我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放过牛、耕过地、修过水库……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书本旁若无人地“渐入佳境”。  恢复高考,梦想成真,我考取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