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 :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 110034)王洪飞张 澜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环境日益复杂多样,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大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多起恶性案例,更加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和社会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子女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①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妒嫉、恶作剧、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等;②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骄气、胆怯、退缩、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③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④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无法接受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⑤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可以解决大学生许多实质性问题,养成自强自立的品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具体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无疑是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但它毕竟只注重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只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不够。没有其他教育的配合,大学生即使接受了严格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熏陶,但如果其心理素质不过硬,同样不能算作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有的人思想作风正派、严谨,道德品质高尚,但由于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生活状态不好,不仅耽误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有人对集体、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保证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加丰富大学教育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基础和保障。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能进行深入地思索,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生活现实出发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为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实施开展的相应的手段与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教育目的不同。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因素,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人才的模式要求,侧重提高、塑造、转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其次,教育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个性格健全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和谐教育等方面,是以心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前形势与政策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辨别是非等方面的教育,它是以政治教育为基础,与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第三是教育方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与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等方法;思想教育则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主要采取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践锻炼等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机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两者有一定的共性。首先两者都以人为研究对象,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都是相同的。其次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想象、信念、品德、意志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1.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积极乐观向上,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都是大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适应时代变化,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
  3.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与目标,首先必须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悦纳自己,评价他人,能够成功地与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许多问题,在思想上存在的困惑与动摇,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会更合适。诸多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与之紧密结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各有自己工作的侧重点,但现实中大学生在思想与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常常混杂在一起。这需要将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就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目标,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确立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方面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特点,要发挥两者优势,取长补短。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方法与手段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例如团体心理咨询、心理训练、适应环境训练、忍耐性训练、人际关系训练等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与课外实践中,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保守的教育方式与方法,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育与实践中,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与偏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一方面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的政工干部。高校政工队伍主要由专业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而这些政工干部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就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与内容单一,难以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完备,其人员构成中有一部分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较大比例。因此,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不仅要求他们学习、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求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找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R],2001
  3.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心理学,2002
  4.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4
  5.李鸿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修订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洪飞(1961- ),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澜(1968- ),女,满族,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其他文献
内蒙古乌海市职业技术学院(016000)梁红娥    摘要煤化工业可以作为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发展重点,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煤化工 新技术 能源    一、煤化工的特点 
期刊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450052)马海英张 涵    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教学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前言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
期刊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712000)毛小红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教学体系中实验课为适应创新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学创新 动手能力    引言    电路课程是高职工科院校电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实用性、创造性、工程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及实践性教学是掌握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不仅会给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直观的电学
期刊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200062)陈慧敏  摘要目前民办高校的薪酬管理存在薪酬与绩效挂钩不紧密等许多问题,本文从制度的双重性、观念的保守性、机制的滞后性三方面分析了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薪酬管理,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调整薪酬结构反映绩效、完善各项配套管理制度以发挥薪酬激励作用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薪酬激励 绩效    激励机制为企业管理难题之首,薪酬激励是激励
期刊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163319)李晓蕾  黑龙江鸡西市矿务局总医院(158100)李中华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 医德教育    当前时常听到对医务人员的抱怨,“医德滑坡、医德迷茫、医德沦丧”。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严重影响正常医疗活动的进行,轻者浪费病人的金钱,重者损害病人的身体健康,给病人精神、肉体造成损害,更严重者危及病人的生命,给家属造成无尽的痛苦。与之相伴
期刊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甘亚莉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在于教育,决定民族未来的是教育。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不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信息学院(550001)张 隽    摘要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刀,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机遇 挑战 体系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垃圾信息导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弱化  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
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200093)陈德林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是学生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许多一线的学生工作者经常抱怨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交流难以展开。经常是老师在这边煞费苦心、口水耗尽,学生却了无兴趣,哈欠连天。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发生。遇到上述情况,教育者与其大费口舌而收效甚微,不如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育本身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沟通顺畅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090)杨德利谭春兰    摘要做为农业院校中“后发展时期”的会计学专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大力的改革与实践。要制定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规划,加速师资队伍建设,改进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视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的制定与具体工作计划的落实。改革与建设中应注意不可丢弃行业特色。要注重教产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长沙 410128)莫利拉    摘要近年来,农林高校的生源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其生源质量总体上仍处于高等教育中的中等偏低层次。影响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的轻“农”观念、学校的国家弱势地位、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质量走低、就业率相对不高等。农林高校要想稳定和提高招生的生源质量,应当围绕“农”字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在办学质量上很下功夫;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