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话 终于同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

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是多元的。如果在解读过程中,能对作者,乃至作者所處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所了解,那么对其文本的解读会更具有趋向性。
  比如,《劝学》《师说》这是古代散文中的名作。其中荀子的语言较为严密,而韩愈的文笔则为雄健。编者虽然在编选教材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是注意到写法技巧,与文本结构上的异同,而对于文本背后的文化,乃至意蕴,却鲜有关注。因而在具体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继而借助同构意识,引导他们对文本背景进行解读,从而在同构中实现与作者进行对话,实现一种接近“真实”的解读。对于荀子来说,从其身份来看,可谓是一代宗师,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对于韩愈来说,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对于儒家学说来说,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其流派来说,他们都属于儒家人物,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而研读中国思想史,却可以发现,儒家对其道德、人格乃至情操要求更高,甚至可以说是追求完美。研读《劝学》就会发现,荀子强调的学习对象,更多的是品德的学习。

二、源于语言对话,同构文本艺术


  文学作品也属于表达艺术,语言形式的不同,往往给人的精彩也不一样。对话是很常见的言语表达形式,但在不同文本中,其表现形式存在细微差别。通过同构意识进行解读,可以唤醒学生的旧有生活体验,获取一种审美体验。
  《前赤壁赋》的对话中,主要采取“主客问答”这一结构形式。进行研读,就会发现其源头来自先秦时代。研读其形式,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论辩技术,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主客之间辩难,继而将其内容与情感纳入到相对严密的整体之中,以便将其文本表达形式上升到艺术高度。通过问答同构,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文本思想内涵进行深度对话。再如《秋水》这一篇课文,同样也是对话,庄子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之间的对话,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与《前赤壁赋》一文进行同构解读,就会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前赤壁赋》中的主客,还是《秋水》中的河伯与北海若,都是作者自己。在《秋水》这篇课文中,河伯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可以说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北海若之口宣传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样在河伯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庄子,如果因无知而自满,只会沦为笑柄;但是如果能够错而改之,善莫大焉。

三、源于心灵对话,同构文本思想


  对于文本来说,其语言背后是蕴含深厚情感的。对于文本解读来说,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人,是学生内在的情感、心灵,乃至精神在流淌。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同构意识,在对不同文本进行细致解读过程中,重点抓住其背后的情愫相似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作者背景来看,都属于“五四”时期的;但是从散文流派来看,朱自清是写实派,而郁达夫则是浪漫感伤派。他们之间,一个朴素,一个任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也铸就了他们在散文上的不同风格。就这两篇文本而言,如果深入其境,就会发现虽然语言风格迥异,但思想主题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在朱自清的笔下,荷塘是富有诗意的,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淡淡哀愁。毕竟对于朱自清来说,他是富有正义感的时代知识分子,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只能用消极的态度来表达不满。而郁达夫的作品更多是一种“荡子精神”,在文中便有了那种“淡雅”“细腻与清闲”,甚至“悠闲”。那种对自然的沉迷,虽然让郁达夫暂时得到精神的解脱,但郁达夫在潜意识中仍有一种对国家的忧患,乃至对自身命运苦难的忧愁。因而这种“闲愁”,更多是一种“沉沦与自省的情怀”。
  总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不同中进行同构意识解读,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当我们沉迷在传统策略解读之中,或者钟情于文本语言表达之时,我们需要的是转变策略,学会通过同构意识、同构视角去解读文本,继而唤醒学生旧有的文本体验,让他们在品味中思考,在比较中研读。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
期刊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
期刊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