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难度变大了,但机会也很大
  一个大国的经济,怎么可以连续多年年增长10%以上?这跟全球格局有关,不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努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从长期封闭走向开放后,释放了一个战后罕见的潜能。
  战后全球有两个“海平面”:一个是发达国家组成的高海平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低海平面。高海平面的国家间互相投资、互相贸易,创造了一个很高的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但这个海平面在战后很长时间内同中国、印度、苏联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冷战,两者是互不来往的,中国等国家当时都相信一个理论,叫进口替代,即不引进发达国家的产品,空出一块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当时,我们国家GDP人均200美元,翻两番才800美元,而美国当年已经是1.35万美元。更甚的是,我们是高积累,真正落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口袋里的钱很少,这样一来,人家要比我们高了80~100倍呢。
  中国不开放,经济水平就会下降;开放后,中国制造的车从一开始的不像样,到后来慢慢像样,中国工人的工资也渐渐向发达国家工人的靠拢。现在,中国的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相差大概是90%。
  所以,中国经济的基本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中国人还肯学习,而且学习模式也在改变,不光是仿照性的,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种叫组合性创新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前进一步,进行原发性创新,我们的人工还有优势。
  从低海平面往上走很开心,但高海平面的国家就麻烦了,它们的资本都出去了,投到中国、印度去生产汽车等,发达国家很难受。
  再往后看5年、10年,会有什么问题?现在出现了三个“海平面”,我们后面还有一个海平面起来了,那就是:越南、印度的工资比我们低,非洲的工资也比我们低。中国的投资也开始往外走了,我们很多资本走了,人留下了,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跟过去15年比,我们经济发展的难度变大了。
  中国的发展很快,并开始进军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本含量的产品领域,设备也出口了。在未来的5年里,中国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低海平面往上升的好处,另一方面,跟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升到一定的高度,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和当年发达国家同样的压力。
  第二个问题: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生产潜能会很快爆发
  阿里巴巴融资以后,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把互联网革命闹到农村去,在全国闹10万个淘宝村,并通过互联网,把村庄这一级的生产、消费跟整个国家、跟全球联到一起。
  其实,农村积聚了一些县城的购买力,因为商业通路不够发达,这个购买力被抑制住了。农村是有消费力的,需要大家想办法把它释放出来。
  什么叫城镇化?城镇化就是提高经济在空间分布的密度,用农业文明的空间观来看城市化,讲的就是密度,即一平方公里有多少人,能否有效地生活在一起,能够有多少产出。
  美国85%的GDP集中在城市,只占国土面积的3%;而在我国,空间分布非常散,到处都是房子,积聚度不够,这些城市50%的城市化率并不高,百分之十几的人没城镇户口,所以很难享受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这对他们不公,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纽约一平方公里一年创造16亿美元GDP,中国香港、新加坡一平方公里为4亿~5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多数大中城市,一平方公里才创造不到1亿元人民币。这里就隐含着机会。以前,我们只知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现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地方领导都应建立起来空间观。未来5年、10年、15年,空间摆布好了,一定空间的“经济产能密度”提高了,中国的生产潜能就会很快爆发出来。这是中国未来第二个重大的机会,也是第二个重大的挑战。
  第三个问题:品质问题,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我们的进口为什么这么猛?现在增长最快的是,从别的国家弄货,然后卖给中国人,当然有人民币汇率升值、购买力提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质量粗看差不多,细看差一截。
  我们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价格竞争,没有往品质竞争这个方向前进的力量。当然,现在开始有好的苗头,任正非最新款手机评价是很好的,拿这个标准再看未来5年,我看苹果手机够呛。小米手机现在有一些东西也做得很好,学习同仁堂这个400年老店专注品质。这种企业家开始有了,但是还不够多。
  华为现在收入来自全球,主要利润来自境外,不是靠低价,而是靠品质、靠想法,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现在过剩的很多东西,品质是不够好的,某种程度上真是对不起我们的消费者。
  我们现在就是低品质、高速度,还破坏环境。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之所以不够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品质意识。德国人做任何东西都精益求精,日本人也是。我们却还保持着悠久的农业文明的特点,差不多就行了,这里头有大问题,也有大机会。如果品质意识提高一点点,不一定需要高速度,就会有很高品质的经济增长。当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创新,首先要从教育做起。创新,首先是想法的创新,中国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好想法呢?我们的教育要好好反省。我自己在这个领域工作,我们以“应试”为重心的教育方式,如果不从现在就开始认真进行改革,我们会把很多天才的想法扼杀掉。
  我最近研究城市,去了爱丁堡(当年英国启蒙运动所在地,经验主义的发源地)。你看苏格兰,那真叫穷山恶水,17世纪之前那个地方很野蛮,就是几颗脑袋改变了它。亚当·斯密的老师从爱尔兰把大陆的一些新想法带到了苏格兰,当地的市长、商人愿意用一些钱支持思想活动。
  当时爱丁堡有5万人,整个苏格兰有100万人,7.7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的重庆市还要小,却产生了多少思想家、创造家和发明家!我们熟悉的亚当·斯密在爱丁堡,机器革命、产业革命发生在爱丁堡;盘尼西林是爱丁堡人发明的,取款机、指纹识别都来自苏格兰。   我去了以后,很受触动。我们有如此辽阔的土地,有很多的7.7万平方公里,但为什么不能形成创新的发源地?让好的想法层出不穷,这是更大的一个挑战,应对好这个挑战,我们的人才问题就解决了。
  第四个问题:政商关系,是最重大的挑战
  在我看来,政商关系是最重大的挑战。
  对这一波反腐,老百姓有很好的评价。可是,要真正解决腐败这个问题靠的不是抓人,而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形成一种文化,这谈何容易。
  现在一个官员出了问题,一批企业家就跟着出问题,然后又带出了一批问题官员。其实,这些官员和企业家也不是没有做过一些好事情,是体制错了、文化错了、氛围错了、风气错了,从而使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栽了进去。无数人讨论市场应该干什么、政府应该干什么。但我的看法是:政府和市场其实是一个东西。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市场当中的政府,权力的边界应该怎么划。这对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政府太弱是不行的,太弱的话怎么来处理纠纷?谁都不听它的,市场就垮了。政府要非常强才行,可是政府如果太强,又有谁能管得了政府呢?这就是政府在市场里面临的大麻烦。如何通过一套程序让政府非常强大,但同时又在轨道上运行呢?这个问题我们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好,总在两头摇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既能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又能让这个权力不出这个轨道”的边界。
  中国为什么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高?以我的观察,我们的企业家没有把精力放在产品上、技术上和市场上,而是放在了官场上。问题是,你不把精力放在这上头,你的对手就会放,你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输掉。这是场“每个人都不想去,但每个人都会陷进去”的游戏。
  十八大以后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能不能再向前一步?国家权力既要有效,又要受到监督和制衡,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头,要有规矩、有法治,这个问题讲起来很抽象,但跟我们日常活动息息相关。
  中国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开出“问题”的单子来,我开出的单子上就有四个问题:
  第一,中国在全球如何定位?发展了20年,开放了20年,全球的“海平面”由两个变成了三个,我们该如何定位,才能受其利,防其害。
  第二,我们的空间资源、城市化、密度集聚,有巨大的潜力。
  第三,我们的产品质量,及其背后“支持产品质量的想法”的产生,创新科学等问题。我们跟欧洲一样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我们缺少了三样东西: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近代启蒙运动,所以就落后了。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有问题的,我们最追捧的是歌星,而不是科学家。
  第四,就是我们的官民关系。市场发展少不了国家权力,没有这个第三方服务,市场的产权基础、市场的秩序、市场的竞争都是空想,完全不要政府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承认,我们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巨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能好好解决,有可能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好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最后,讲讲“新常态”。
  我仔细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是金融危机之后由美国投资银行家首先提出的,意思是别急急忙忙以为可以回去,回不去了,也就是零左右的增长。但这个预测到目前为止被证明是错的,美国现在都是三到四的增长,就业不太好,但是经济增长不错,这是为什么?是由于两个海平面的效果。如果有公司真按当年零到一的增长来做投资布局的话,会输得一塌糊涂。习总书记讲的“适应新常态”,是把心态先调整过来。那么调过来以后,将来什么叫“新常态”?我的看法是:(新常态)不取决于经济学家的预测,而取决于行为,即取决于我们的企业家怎么行动,取决于我们的政府怎么行动。所以,今天做什么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从前景看,中国可能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全球化的大势能没有完全释放,但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结果取决于我们的行动。
  (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 主编:胡舒立 )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东北三省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有大量国企职工只给2万元人民币就买断工龄下岗了。现在如果让一个公务员退出来,要给多少钱呢?有人说给20万元都不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改革越往后拖,所付出的代价越高。因为时间拖得越久,财政的窟窿越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有贫困地区连公务员的薪水都发不出来。养这么多人需要多少钱?他们要办公楼吧?他们要坐公车吧?他们要出差吧?他们要出国吧?这都是明的,
期刊
一个车牌号,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刘天荣寻找了7年,这是她寻找恩人的唯一线索。3月31日,刘天荣终于如愿以偿,含泪向恩人王家启道谢。  陌生人的5000元,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59岁的刘天荣,多年前和丈夫离婚后,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过活,日子过得很艰辛。  刘天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08年自己下岗后,拖欠未缴的养老保险金让她犯了难。为了筹措补缴养老金的钱,她几乎愁白了头。“一共要补缴3万多元。”刘
期刊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上街。前面走着一对夫妇,领着一个小孩子。从外表上看,他们一家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突然,小孩子打了个喷嚏。我低声对朋友说,他们是回国探亲的华人。朋友知道我对国外的生活比较了解,可是他看不出,前面这一家人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可以让我下此结论。他礼貌地去问那对夫妇。结果我是对的。朋友忙问我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我告诉他,就凭小孩子打喷嚏。美国的小朋友打喷嚏用胳膊肘遮住鼻子,就这么简单!朋友不
期刊
我们为什么会说闲话?这是一种不安。不是吗?就像担心,这是内心不安的表现。为什么好管闲事,想要知道他人在做什么、说什么?说闲话的心非常肤浅,不是吗?——好奇走错了方向。提问者似乎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关注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表达什么,就会暴露他人的真相。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我们能了解他人吗?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做事方式,我们能判断他人吗?为什么这么关注他人?想打探别人的想法、感觉,
期刊
“防御性医疗”指医生为防止医疗纠纷而采取的可以避免风险但效果未必最好的医疗方案。  《医学界》杂志2014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医生最近一年都没有过带薪休假,93.0%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4.8%的医生感觉“有点累”,高达48.1%的医生感觉“非常累”,而且92.7%的医生都认为自己工资偏低。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发生,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
期刊
陶成章(1878—1912),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之一。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已任,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民国创立后,他力辞接任浙督,积极准备北伐。因与陈其美有矛盾,1912年被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两点左右,上海法租界金神甫路的广慈医院一片死静。两条黑影悄悄地来到医院,避开警卫,快速进入楼道。他们对道路非常熟悉,左转右拐,很快就来到了楼上陶成章的病房前。  两人推开房门
期刊
不管天朝的体制上下多么嫉视报纸,媒体时代还是在他们不情不愿中无可阻挡地来了,在不期而至的媒体浪潮面前,当权者左支右绌,应对无方。  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基督教,也带来了报纸。但天朝对这个舶来品的威力并不清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天朝对报纸的认识仅限于《邸报》。尽管新闻史家说《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但它只与官阅不与民阅,“官报从政治上言之,固可收行政统一之效;但从文化上言之,可谓毫无影响。”就像不
期刊
朝鲜战争的空战中,志愿军空军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自己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战果与损失基本相当。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同美国空军打成平手,着实不易。  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师先后击落敌机64架,击伤24架,其中70%是美军最新式战斗机F-86歼击机,成绩斐然。1951年10月2日,毛泽东在看了空4师战报后,欣然命笔嘉勉:“空四师奋勇作战,可喜可慰!”
期刊
局长挪用公款免予刑罚为哪般  云南省丽江市纪委近日通报,古城区环卫局原局长李文伟及下属,虚报人数冒领环卫津贴、加班工资57万多元,其中44万分给了局机关的24人。李文伟犯挪用公款罪,被判免予刑事处罚,受到降级处分。  身为环卫局长,却把每天经受风吹日晒的环卫工当成了摇钱树,谋取非法利益,如此作为,底线何在?刑法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即可立案;犯挪用公
期刊
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召开的第五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一起建立拥有17亿消费者的自由贸易区。中国积极地扩大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东盟成为继美国后中国第二大海外投资地区。  日本感到中国扩张到自己的地盘上去,于是全力反扑。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专程访问东盟5国,发表“小泉构想”。日本正式向东盟提出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小泉此行,目的是要将东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