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唐柳燕执教的一节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一课。我认为这是具有“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一节好课。这节课主要亮点是:“指导品读”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这两方面做得很到位。
一、指导品读,凸显语文本色
文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用了这样的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唐老师在教这句话时,凸显了个性化阅读,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读慢些,因为木兰是一个女子,一路上要跋山涉水,是多么的艰难啊!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读快些,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花木兰飒爽英姿的英雄形象。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人理解,以及多次的品读,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理念,还凸显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本色,同时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体现浓浓语文味
教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理析词进行词语教学
教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这个句子时,对句中的“焦急万分”一词,唐老师采用了字理析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体会“焦急”的“焦”的“…”表示与火有关,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木兰心里就像着了火那样急。接着让学生试着读,第一、第二次学生没能读出“焦急万分”的心情,唐老师没有就此放过,而是风趣地鼓励学生:这只是“焦急十分”、“焦急百分”;然后让学生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学生终于读出了“焦急万分”的心情。从“焦急万分”一词的教学,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花木兰多么爱自己的父亲,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人文教育。
2,深挖教材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1)创设情景进行说话训练。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者巧妙地采用“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那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年老多病)如果父亲出征,有可能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换一换,说一说:因为____________,所以如果父亲出征,有可能____________。这个环节,教者先让学生按“先果后因”去说,再换一换,按“先因后果”的句式去说,从而让学生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2)填补空白进行口语训练。教学“木兰说服家人让自己女扮男装去从军”这个环节时,由于课文只简单地用一句话带过:“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至于她如何说服家人,则是空白。教者紧紧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分别扮演父亲、弟弟、妹妹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花木兰,进行现场模拟,再现“说服”的场面。面对年老多病的父亲、未足当兵年龄的弟弟和担心姐姐的妹妹,木兰分别找什么理由来劝说家人?这样的训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设身处地为木兰找出不同的理由来劝说家人,很好地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在“劝说”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木兰爱国爱家的精神,人文性也“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
(3)说写结合。木兰回来后,家人、邻居会对木兰说些什么?出示写话练习:( )对木兰说:“____________”从“母亲、邻居、弟弟、过路人……”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这个环节。让学生由说到写,选择不同的角色,说出他们对木兰的称赞,对木兰是个女英雄感到惊讶……通过说写训练、汇报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的认识,可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听说读写,凸显语文味,渗透人文情;对目前“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教学现状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具有借鉴价值。
(责编 李景和)
一、指导品读,凸显语文本色
文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用了这样的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唐老师在教这句话时,凸显了个性化阅读,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读慢些,因为木兰是一个女子,一路上要跋山涉水,是多么的艰难啊!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读快些,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花木兰飒爽英姿的英雄形象。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人理解,以及多次的品读,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理念,还凸显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本色,同时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体现浓浓语文味
教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理析词进行词语教学
教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这个句子时,对句中的“焦急万分”一词,唐老师采用了字理析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体会“焦急”的“焦”的“…”表示与火有关,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木兰心里就像着了火那样急。接着让学生试着读,第一、第二次学生没能读出“焦急万分”的心情,唐老师没有就此放过,而是风趣地鼓励学生:这只是“焦急十分”、“焦急百分”;然后让学生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学生终于读出了“焦急万分”的心情。从“焦急万分”一词的教学,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花木兰多么爱自己的父亲,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人文教育。
2,深挖教材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1)创设情景进行说话训练。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者巧妙地采用“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那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年老多病)如果父亲出征,有可能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换一换,说一说:因为____________,所以如果父亲出征,有可能____________。这个环节,教者先让学生按“先果后因”去说,再换一换,按“先因后果”的句式去说,从而让学生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2)填补空白进行口语训练。教学“木兰说服家人让自己女扮男装去从军”这个环节时,由于课文只简单地用一句话带过:“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至于她如何说服家人,则是空白。教者紧紧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分别扮演父亲、弟弟、妹妹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花木兰,进行现场模拟,再现“说服”的场面。面对年老多病的父亲、未足当兵年龄的弟弟和担心姐姐的妹妹,木兰分别找什么理由来劝说家人?这样的训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设身处地为木兰找出不同的理由来劝说家人,很好地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在“劝说”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木兰爱国爱家的精神,人文性也“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
(3)说写结合。木兰回来后,家人、邻居会对木兰说些什么?出示写话练习:( )对木兰说:“____________”从“母亲、邻居、弟弟、过路人……”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这个环节。让学生由说到写,选择不同的角色,说出他们对木兰的称赞,对木兰是个女英雄感到惊讶……通过说写训练、汇报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的认识,可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听说读写,凸显语文味,渗透人文情;对目前“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教学现状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具有借鉴价值。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