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高校体育社团高校生身体锻炼行为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任何一个体育俱乐部后,一学期后的体质测试成绩显著提高,未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普通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结果变化不明显。建议:大学生应该参加体育协会的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该大力支持体育社团所举办的相关活动,并且加大经费投入,让高校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感受到参加体育社团的好处。
关键词:体育社团 锻炼行为 作用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b)-0075-04
体育俱乐部是一个针对体育或体育活动的社交团体。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1]。由于体育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非专业性,成员体育方面具有一定地条件,并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其一定的职能分工,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任务。在体育社会中,学生对体育参与过程中的运动反馈非常丰富,志同道合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评价、指导和鼓励,使得他们养成了按时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习惯,这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普通大学生社团的成员和组织者。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高校体育协会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参加上海师范大学足球社团30人、篮球社团31 人,同时,同时,参考43名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的同年级学生。在受访者入组第4周预测试运动时间和体能测试分数;一学期后进行相同指标的后测。
2.1 结果
2.1.1 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对比
通过表1可知,一学期后参与任何一个社团组织、俱乐部的体质测试成绩都得到显著提高,未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的普通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
上述分析方法不能进行组间的差异测试。如果对不同组进行差异测试,并且不可避免的受到预测结果的影响,则使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测试。协方差分析显示,在参与测试之前,控制了物理测试的分数后,每组受访者测试的物理测试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异。(F=60.728,P=0.000)(表2)。两组之间的成对比较发现,足球俱乐部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分数显著高于篮球俱乐部和未参与俱乐部的学生,篮球社团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表3)。
2.1.2 社团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比较
通过表4可以看出,参加任何一个俱乐部的每周运动时间在一学期后变化是显著的,而没有参加体育社团的一般大学生时间变化并不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在参加俱乐部之前控制运动时间后,不同组之间的运动时间存在显著差异(F=167.547,P=0.000)如表5所示。相比之下,发现足球俱乐部学生的运动时间明显多于篮球和未参加俱乐部的学生,如表6所示。由于受访者都是同年入学的新生,入学后一般生活基本情况也是如此。
2.2 分析
2.2.1 高校体育社团对高校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
当在今社会,人才不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能力, 而是有一种健康的身体。健康决定了生活质量,也决定了工作质量。因此,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体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大学生来家庭,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中的人们的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 大学生追求健康的身体并参与体育锻炼,是时代的必然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高校学生就业的需求[2]。
2.2.2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1)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花样跳绳、健美操等其它协会和俱乐部。它不仅包括学校的所有学生,还包括跨学院和跨学校。社团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在高校生中的影响广泛。由于社团成员具有广泛的来源和交流,信息传播有很多目标,而且速度快,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社团成员将成为社团的次要媒介,既是参与者又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3)意志品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中对规则、章程等的运用,培养大学生在参加运动时的行为方面地约束。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协会、社团,亲身体验,自我参与,增强感性认识。这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3]。
2.2.3 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对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影响
除了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很多课外活动,比如上海高校足球联赛,上海大学生武术比赛。包括校内、外的运动会,都需要选拔出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社团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摇篮。体育俱乐部专为学校体育人才而设,可为学校创造出好体育表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并提升了奥林匹克精神。许多的年轻体育教师都担任社团的指导教练,并与学生一起成长。
2.2.4 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作用
每个体育俱乐部、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同龄大学生之间彼此志趣相投间并且相互竞争和鼓励,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他们可以及时互相反馈,使大学生运动的自我效能处于良好状态,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社团和俱乐部的体育文化的刺激给大学生带来更强的动力[4]。而社团、俱乐部有其明确的运动目标,并且也可以通过比赛展示个人或团体专业水平,并获得较高的个人职业体育能力评估,通过建立适当、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的体育目标,这种活动可以够积极促进大学生定期参加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的基础上表达出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身体锻炼能力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和适应性。同时,认识到遗传因素的作用,它强调了后天塑造的重要性。根据调查结果,参加体育俱乐部后,学生的体测的成绩和运动时间均明显改善,体育俱乐部成员的体测成绩和运动时间明顯高于普通大学生。这一结果显然在意料之中。一方面,体育社团的活动,如参加训练比赛,自然会增加成员的运动时间和数量,自然会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不可能排除一些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具有体育锻炼经验,或者具有较强的体育自我效能和较强的体育兴趣,更加容易的去参加体育社团。因此,有必要确定加入体育协会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必须要排除社团中具有专业体育技能和超出一般体质健康水平的成员。该研究将受调查初始参与体育运动时间的样本和体质测试得分作为协变量,对受调查对象一学期后的体测得分和锻炼时间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仍然表明,社团成员在两个指标中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表明参加体育协会及其活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因素。
在明确了体育类协会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值得关注得另一种情况是体育俱乐部之间(本研究的足球社和篮球社),其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健康也存在显著差异。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体育协会的不同运作方式对其成员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3.1.2 大学体育协会的体育活动是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学生体质上升后下降的情况与高校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规定,一、二年级的高校生开设体育必修课,三年级及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低年级,强制性体育课后没有课程限制。因此,有必要将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培训视为“潜在的体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它被纳入体育课程,形成学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协会的男性和女性身心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这充分说明了体育社团在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1.3 大学体育俱乐部限制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体育社团是一个志愿体育组织,由志趣相投与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组成。大学体育协会是由大学生对健身、娱乐、社交、情感的需求所产生的,在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去竞技化、休闲化、娱乐化趋势显而易见。大学生参加体育协会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爱好和情感的需求,而体育协会的组织是不够的,协会开展的一些活动是盲目、随意的和短期的,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改善。这也使体育协会对改善学生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协会对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质方面,男女学生出现差异,可能与体育社团计划和学生参与的差异等因素有关。可以看出,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是高校体育协会职能的基本方面,也是开展各种体育社团活动的基本方面,科学指导和培训,加强组织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体育功能。
3.2 建议
大学生应该参加体育协会举办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该大力支持体育社团所举办的相关活动,并且加大经费投入,让高校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感受到参加体育社团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 龙志伟.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3):151-152.
[3] 梁红霞.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3(4):95-98.
[4] 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7-93.
[5] 李兰.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86-88.
[6] 王莹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模式的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 安红.汉英幽默语篇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2016,36-38.
[8] 魏志耕.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
关键词:体育社团 锻炼行为 作用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b)-0075-04
体育俱乐部是一个针对体育或体育活动的社交团体。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1]。由于体育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非专业性,成员体育方面具有一定地条件,并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其一定的职能分工,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任务。在体育社会中,学生对体育参与过程中的运动反馈非常丰富,志同道合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评价、指导和鼓励,使得他们养成了按时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习惯,这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普通大学生社团的成员和组织者。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高校体育协会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参加上海师范大学足球社团30人、篮球社团31 人,同时,同时,参考43名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的同年级学生。在受访者入组第4周预测试运动时间和体能测试分数;一学期后进行相同指标的后测。
2.1 结果
2.1.1 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对比
通过表1可知,一学期后参与任何一个社团组织、俱乐部的体质测试成绩都得到显著提高,未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的普通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
上述分析方法不能进行组间的差异测试。如果对不同组进行差异测试,并且不可避免的受到预测结果的影响,则使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测试。协方差分析显示,在参与测试之前,控制了物理测试的分数后,每组受访者测试的物理测试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异。(F=60.728,P=0.000)(表2)。两组之间的成对比较发现,足球俱乐部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分数显著高于篮球俱乐部和未参与俱乐部的学生,篮球社团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表3)。
2.1.2 社团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比较
通过表4可以看出,参加任何一个俱乐部的每周运动时间在一学期后变化是显著的,而没有参加体育社团的一般大学生时间变化并不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在参加俱乐部之前控制运动时间后,不同组之间的运动时间存在显著差异(F=167.547,P=0.000)如表5所示。相比之下,发现足球俱乐部学生的运动时间明显多于篮球和未参加俱乐部的学生,如表6所示。由于受访者都是同年入学的新生,入学后一般生活基本情况也是如此。
2.2 分析
2.2.1 高校体育社团对高校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
当在今社会,人才不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能力, 而是有一种健康的身体。健康决定了生活质量,也决定了工作质量。因此,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体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大学生来家庭,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中的人们的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 大学生追求健康的身体并参与体育锻炼,是时代的必然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高校学生就业的需求[2]。
2.2.2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1)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花样跳绳、健美操等其它协会和俱乐部。它不仅包括学校的所有学生,还包括跨学院和跨学校。社团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在高校生中的影响广泛。由于社团成员具有广泛的来源和交流,信息传播有很多目标,而且速度快,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社团成员将成为社团的次要媒介,既是参与者又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3)意志品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中对规则、章程等的运用,培养大学生在参加运动时的行为方面地约束。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协会、社团,亲身体验,自我参与,增强感性认识。这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3]。
2.2.3 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对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影响
除了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很多课外活动,比如上海高校足球联赛,上海大学生武术比赛。包括校内、外的运动会,都需要选拔出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社团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摇篮。体育俱乐部专为学校体育人才而设,可为学校创造出好体育表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并提升了奥林匹克精神。许多的年轻体育教师都担任社团的指导教练,并与学生一起成长。
2.2.4 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作用
每个体育俱乐部、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同龄大学生之间彼此志趣相投间并且相互竞争和鼓励,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他们可以及时互相反馈,使大学生运动的自我效能处于良好状态,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社团和俱乐部的体育文化的刺激给大学生带来更强的动力[4]。而社团、俱乐部有其明确的运动目标,并且也可以通过比赛展示个人或团体专业水平,并获得较高的个人职业体育能力评估,通过建立适当、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的体育目标,这种活动可以够积极促进大学生定期参加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的基础上表达出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身体锻炼能力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和适应性。同时,认识到遗传因素的作用,它强调了后天塑造的重要性。根据调查结果,参加体育俱乐部后,学生的体测的成绩和运动时间均明显改善,体育俱乐部成员的体测成绩和运动时间明顯高于普通大学生。这一结果显然在意料之中。一方面,体育社团的活动,如参加训练比赛,自然会增加成员的运动时间和数量,自然会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不可能排除一些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具有体育锻炼经验,或者具有较强的体育自我效能和较强的体育兴趣,更加容易的去参加体育社团。因此,有必要确定加入体育协会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必须要排除社团中具有专业体育技能和超出一般体质健康水平的成员。该研究将受调查初始参与体育运动时间的样本和体质测试得分作为协变量,对受调查对象一学期后的体测得分和锻炼时间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仍然表明,社团成员在两个指标中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表明参加体育协会及其活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因素。
在明确了体育类协会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值得关注得另一种情况是体育俱乐部之间(本研究的足球社和篮球社),其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健康也存在显著差异。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体育协会的不同运作方式对其成员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3.1.2 大学体育协会的体育活动是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学生体质上升后下降的情况与高校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规定,一、二年级的高校生开设体育必修课,三年级及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低年级,强制性体育课后没有课程限制。因此,有必要将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培训视为“潜在的体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它被纳入体育课程,形成学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协会的男性和女性身心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这充分说明了体育社团在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1.3 大学体育俱乐部限制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体育社团是一个志愿体育组织,由志趣相投与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组成。大学体育协会是由大学生对健身、娱乐、社交、情感的需求所产生的,在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去竞技化、休闲化、娱乐化趋势显而易见。大学生参加体育协会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爱好和情感的需求,而体育协会的组织是不够的,协会开展的一些活动是盲目、随意的和短期的,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改善。这也使体育协会对改善学生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协会对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质方面,男女学生出现差异,可能与体育社团计划和学生参与的差异等因素有关。可以看出,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是高校体育协会职能的基本方面,也是开展各种体育社团活动的基本方面,科学指导和培训,加强组织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体育功能。
3.2 建议
大学生应该参加体育协会举办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该大力支持体育社团所举办的相关活动,并且加大经费投入,让高校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感受到参加体育社团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 龙志伟.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3):151-152.
[3] 梁红霞.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3(4):95-98.
[4] 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7-93.
[5] 李兰.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86-88.
[6] 王莹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模式的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 安红.汉英幽默语篇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2016,36-38.
[8] 魏志耕.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