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还是“拽”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伤逝》中,写涓生在觉得子君成了他的负担之后,发了这样的感慨:“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里“捶着一个人的衣角”是什么意思?
  “捶”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是“以杖击也”,《辞海》的解释是“用拳头或棍棒敲打。如:捶衣。”《辞源》的解释是“棒打,拳击。春,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拳头或棒槌敲打,如捶背,捶衣裳。”这里提到的“捶衣”、“捶衣裳”是指洗衣裳时候的动作,“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这和《伤逝》里说的“捶着一个人的衣角”显然不是一回事。《伤逝》里的“捶着衣角”当是拖住衣角意思。可是“捶”字并无“拖住”之类的意思。
  看来,鲁迅要写的本来并不是这个“捶”(chuí)字,而是读音相近的“拽”(zhuà)字。“拽”字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拉,例如生拉硬拽,一把拽住不放。”“拽”字用在此地,正好表示出了他们两人的亲密关系,也表示出她将成为负担,“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因此,我们在把《伤逝》编入《鲁迅读本》(开明书店出版)的时候,就把这个“捶”字改为“拽”字了。
  这样“迳改”鲁迅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允许的?我们想,如果鲁迅地下有知,他是会同意的。他曾经说过,一些书店选印他的作品,他是照例不管,要管也无从管起。“但我对于这等选本,私心却也有‘窃以为不然’的几点,一是原本上的错字,虽然一见就明知道是错的,他也照样错下去”(《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这个“捶”字,应该属于“一见就明知道是错的”之列,如果还任它“也照样错下去”的话,鲁迅就会对于我们的编选工作不以为然了。
  如果有读者以为,凡是先哲的遗文,一个字也不能动,那么我们就请他费力自己改回来,这个字就在《鲁迅读本》上册第124页倒六行。并且请放心,全书就迳改了这一个字。
  附带再说一个字。《鲁迅读本》收了《太平歌诀》一文,第四段末句“五十一百年后能否就有出路,是毫无把握的。”(下册第127页第一行)这比一九八一年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03页倒3行)多了一个“百”字。这个字可不是我们添的,而是《全集》漏落了。一九五七年版十卷本《全集》第四卷第83页、一九七三年版二十卷本《全集》第四卷第114页,都是有这个“百”字的。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为了完成近代中国自由概念的研究,我曾一头扎进近代思想史资料中。大概是读到《张荫桓日记》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一种更大的收获。张氏日记中不仅含有晚清知识界使用“自由”的记录,而且录有一份完整的美国宪法译本。更重要的是,从时间推断,这份宪法译本最迟不晚于一八八一年完成。  我随即查阅关于近代美国宪法中译本的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都是从二十世纪初谈起,根本无人提及蔡锡勇和他的《美国合邦盟约
阿里科·丹格特,195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1977年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后创建丹格特集团,经营水泥、石油等产业,现为非洲首富。  在全球制造业环境最艰苦的几个地方,他建造了炼糖厂、面粉厂、制盐厂;他被公认为最具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精神的黑人企业家;过去15年间,他的净资产从33亿美元急速扩张到220亿美元,令人惊愕……他就是非洲首富——尼日利亚丹格特集团董事长阿里科·丹格特(下称丹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三编第一章“到十八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中,对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核心内容及其政治后果进行了考察并做出了深度的解析。一、十八世纪法国文人政治兴起的背景  正如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说“文学是一个具有某种欧洲历史的概念”,法国十八世纪的文学不仅相当繁荣,而且地位高涨、作用明显。“文人在法国从来没有展现像他们在十八世纪中叶前后所展现的精神,从
王晓明  “直到经过了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人生波折,我才渐渐明白了,人世间的确有‘命’这一样东西……你当初的诞生时间和地点,正牢牢地把你攥在手心里:这就是你的命。”1993年,学者王晓明写就《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以这段话开篇,引出鲁迅的出生,道出他之后56年的人生。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有关鲁迅的传记陆续出版,曾庆瑞的《鲁迅评传》、林志浩的《鲁迅传》等,从不同层面解剖鲁迅,让更多人理解《从百
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国门渐开,高层外事活动接踵而至,北京市有外事接待传统的高级宾馆从沉寂中逐步活跃起来,但当时普遍遇到一个因极端“左倾”政治而生成的社会“隔离墙”。  从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开始,为适应领袖破除外交困局的“腾挪”方针,在坚持意识形态主体不变、继续高调“世界革命”的同时,怎样降低党内外对“帝修反”的排斥程度,扭转民间弥漫的敌意,放松整个社会对外的斗争硬度,倒成了高层颇费苦
二十世纪初期,在宣扬 “新史学 ”时梁启超颇为自信地说道: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者而最切要者也。”(《新史学》)他坚信对于现代中国而言:“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 ’或‘人类资治通鉴 ’而已。”今天,随着中国与世界形势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许多行之已久的旧的历史叙事已经很难准确、全面地论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基本面貌。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而言,要想正确地认识过去、展望未来,就不能缺少合理的、自洽的
雍正年间的曾静案,震惊朝野。湖南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居然派遣门徒远赴西安,联络素不相识的川陕总督岳钟琪,邀其举兵反清。在当时人看来,这绝对匪夷所思。在给雍正的密折中,岳钟琪称之为“此等奇幻之事”。而雍正帝本人看过曾静等人的供词后,朱批:“览逆犯之供单,更属可笑人也。”还很幽默地在宠臣鄂尔泰密折的批语中说:“遇此怪物,自有一番奇料理,卿可听之。”  曾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他到底怀有什么样的政
《莺莺传》是唐传奇的名篇,也是唐传奇的话题之王,崔莺莺“小诗代简”约张生相会的具体时间似乎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一、“失期”的张生?  在小说中,张生希望通过红娘达其衷情。红娘的建议是“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这正投张之所好,于是,“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虽然作品并末直接给出这两
每个喜欢读书的人,大概都会对阅读有太多的话要说。我这里想说的,仅是阅读三部文学作品的开头所引发的一些联想。先来看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的代表作《魔山》的开头:一位纯朴的青年在盛夏时节从家乡汉堡出发,到格劳宾迪申的达沃斯高地旅行。他准备乘车做为期三周的访问。 …………汉斯 ·卡斯托尔普(Hans Castrop)—这是这个青年的姓名—独个儿坐在灰色坐垫的小车厢里,身边放着一只鳄鱼皮手提包,这是他的舅舅
当《叫魂》的作者在第八章将故事的谜底揭开时,我体会到一种兴奋:果然,叫魂者并无其人。因为,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我经历了数度角色的转换。最初我只是一个猎奇者,想知道一些关于叫魂的神秘故事;然而,当书读到近半时,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叫魂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于是,在这个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怀疑者和探险者。最终,在第八章我成了一个胜利者: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乾隆皇帝所担心的那种叫魂事件的确没有发生。虽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