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g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长河里,新疆作家李娟是一股清流。独特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思考和抓取能力,天然去雕饰的写作技法,成为李娟独特而不可被复制的个性。与传统的散文表达方式不同,李娟的散文是琐碎的、短句式的,甚至是口语化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的阅读体验。《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以极其喜剧化的笔法、清新的文风表达母女之间隐秘的情感,母亲擅长到来,而作者擅长离别,到来与离别之间,是母亲伟大而从不缺席的爱。
  我妈是擅长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它们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讓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或国道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被路过的老乡告知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的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糊糊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他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 ,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我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我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我月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跟着遭殃。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她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待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仓,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带走她。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重新离别一次。
其他文献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丁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
期刊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獨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
期刊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
期刊
大致从上学开始,语文课文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固定话题,简单的几句描摹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读作家习习的作品,你需要放下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企图,因为习习的散文看上去根本没有中心思想。习习的散文是流水,缓缓从心田流过,仔细品味,有着五四遗风,看似无心随意,读来大有天地。比如这组作品,回溯式的写作手法,像随笔,又像散文诗,简单的白描和勾勒,如中国画的写意,意蕴尽在其中。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祝勇、张锐锋、周晓枫、蒋蓝、庞培等为代表的新散文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随后出现了如格致、马小淘、塞壬等新散文作家,这些作家主要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艺术地表达一代人的成长史,是个人成长史的心灵化书写。  这篇散文是格致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样的文字极具魅惑力,像做梦时的呓语,又像荒诞的讲述,更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作者通过梦这一意识流的内容进行切入,通过金黄色的谷粒,通过个性
期刊
01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
期刊
病区的走廊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廊灯白天黑夜都开着,不管外面夜色是否降临,走廊及其两侧的病房总是亮堂堂的,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病房里是没有夜晚的。  这段时间按理应该是比较清闲的,但病房里照常住满了病人,一忙起来,我也便时常不知不觉陷入了这样的错觉。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没日没夜”这个词描绘的状态,对没日没夜过活的人心存敬畏,现在我明白了,这个词描绘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错觉。比如此刻,我从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