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年空巢家庭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家庭模式的变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当下,城市空巢家庭的大量涌现,由其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城市中年空巢家庭形成、发展的原因及机制,并对其正在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空巢家庭 城市 老龄化 危机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年“空巢”家庭在家庭类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4年上升到25.8%。其中中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较大。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市、天津市等达36%左右。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而由此所带来的有关空巢老年的精神抚慰、情感交流、养老安全等系列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引起学者和相关学科的重视。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空巢家庭的一般特征、形成的机制、面临的系列问题等诸多方面,而有关空巢家庭的类型结构分析及每一子类型的特点、面临的特殊性问题则关注的不是太多,本文则主要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并着重分析了中年空巢家庭的特点、形成的机制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简单地说,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这一概念指称下老年人一般都在60岁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研究空巢家庭,往往是和养老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些空巢家庭的成员几乎都是年近60岁的老人”。但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迅速造成了一大批新的“空巢家庭”,我们称之为“新空巢家庭”,或者叫“中年空巢家庭”。
  在人们的印象中空巢是指垂暮的老人,白发苍苍地期盼着儿女的归来。而如今城市中大量的空巢家庭,他们的成员只能算空巢中年人而非空巢老年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至50岁之间。这一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生存状况以及其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城市中年空巢家庭的特征
  (一)制度与观念
  一是孝道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在逐渐被打破,子女越来越多地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二是男女观念的变化。历史上男娶女嫁的习俗仅仅造成了纯女户的“空巢”家庭,而现代婚嫁观念的转变,使男方到女方家落户也成为可能,部分有子家庭也可能形成“空巢”。三户籍制的松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组成家庭时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落户,而是脱离父母双方居住的城市,转而选择新的港湾“自立门户”,造成了大量双“空巢”家庭的形成。四是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组建家庭的阶段,他们的父母则步入中年,中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中年“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另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自2002年以来,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每年都超过了10万人。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出国留学人数较2008年增加4.95万人,增长近3成。这些出国求学进而在国外成家立业的子女也是城市中年“空巢”家庭形成的新因素之一。
  (二)4050人员
  如今城市中年“空巢”家庭的成员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年龄比较年轻,不再局限于60岁以上的老龄人,而是集中在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
  按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25岁、男性27岁计算,假设平均初婚初育间隔为两年,如果独生子女25岁结婚离家,父母进入“空巢”家庭生活的平均年龄则集中在50岁到52岁之间,“空巢”期提前了将近15年。如果按人的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这些夫妻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左右。空巢家庭提前到来,空巢期延长。
  可见,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大多处于50多岁的中年黄金阶段,这类“空巢”家庭中大部分父母的社会角色出现很大变化,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离退休,而是存在不同的状态:有的正处于工作的黄金阶段,事业正蒸蒸日上;有的可能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处于离职、下岗状态等等。社会角色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为他们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相伴随而来的因选择而来的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增加了他们心理调适的难度和压力。
  (三)家庭结构倒三角形
  一方面,相比原先的“空巢”家庭,如今城市中年“空巢”家庭的父母有较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由于家庭结构向“四、二、一”方向发展,城市中年“空巢”家庭的父母需同时担负着养老和继续抚养下一代的重任。他们往往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而且子女虽然离家可能并没有完全脱离和家庭的经济关系,例如子女外出求学,人虽已离家但仍需要父母给以经济支柱等;而原先的“空巢”家庭的子女从家庭中搬出去后,经济一般是独立的,不再依赖于父母,而且由于原先的“空巢”家庭结构是金字塔形,相比如今倒三角形的家庭结构,他们的养老任务也相对轻松许多。
  另一方面,原先“空巢”家庭的家庭关系的改变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从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要经历一个由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的过渡阶段。而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家庭关系的改变就没有这个过渡阶段,是骤变。猛然由核心家庭转变为“空巢”家庭。变化的急剧性往往会瞬间改变日常生活的确定性而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紊乱,如果没有很好的前期准备和调试,这种情况将更加明显。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曾近研究过,在引起人心理紊乱、产生焦虑的重大事件中,和家庭人员相关的占到百分之七十,这其中就包括家人的远离。也就是说,子女的离家也属于这类事件。
  (四)心理特征的变化
  原先的“空巢”家庭父母由于离退休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对生活的变化感到不适应,很容易产生孤独哀怨的心理,他们往往认为社会对他们缺少关怀,似乎是被社会遗弃。他们是被迫接受“空巢”家庭状况。而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心理。处于40岁到50岁之间的城市“空巢”家庭父母还处于比较年轻的状态,他们与社会还有很密切的联系,他们在生活上不需要社会的照顾,也不会觉得是社会的弃儿,更不会有儿女不养老的思想。对于“空巢”家庭的到来,他们需要调整 好的是适应突如其来的家庭变化的心理状态——空虚和失落。
  二、城市“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
  (一)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住房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是迫于无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居住条件的进一步宽松,大部分家庭子女有能力和条件摆脱父母的“庇护”单独居住,从而使得代际分离居住必然有所增加。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职业竞争愈演愈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子女经常随工作跨地域迁徙甚至是出国,这是城市“空巢”家庭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生育观念的变革
  多子不在多福了,这是中国人的真实感受。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许多夫妇纷纷响应“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使得家庭子女人数锐减。女同志为了从家庭走出来,必须从孩子身上解放出来。因而,从70年代末起,城市居民基本上都是一孩化。据统计2007年,我国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户数已达到9000万。即独生子女父母的人数将近2亿。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实:对于那些由独生子女联姻所组成的家庭,很难同时满足双方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必须至少有一方父母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城市“空巢”家庭的产生。
  (三)亲情关系的弱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无论什么总割舍不了血缘亲情。晚辈靠长辈庇荫,老人靠儿女送终。这是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形成的双向依赖。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观念的日益开放,这种亲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家庭解体,青年人离“巢”自主创业、就业;老年人依靠社会化保障和服务度过余生。此外,现代商品经济打破了地域藩篱,异地求学、就业不仅是青年人的向往,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期盼。“空巢”不仅是伴生结果,也成为老、少两代人的共同选择。
  代际关系疏远也是空巢家庭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法治化,人际交往、交流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工作上的压力与竞争,在这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使得人们忽视了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家庭规模,尤其是大家庭式的规模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型化,形成了所谓的单身贵族,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小家庭形式。
  (四)现代家庭发展的新动向
  首先,一部分经济上能够独立自主、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以城市老人为多)希望独立生活,在晚年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私人空间。其次,有些老年人虽然希望与晚辈住在一起,但由于双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难免产生代际矛盾,为避免冲突,这些老年人宁愿选择独居。第三,一方面城市“空巢”家庭的子女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原因不得不住在外地,而中老年人对久居的社区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另一方面,子女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压力,也无暇照顾父母,父母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居。这些个人及家庭因素也是城市“空巢”家庭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目前城市核心家庭比重逐步增大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不足为奇的。也就是说,“空巢”家庭的出现是核心家庭发展的衍生物。家庭结构的核心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和标志,是现代化的产物;而既然“空巢”家庭是核心家庭发展的逻辑结果,那么它也必然是现代化的产物。这就提示我们应从现代化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空巢”家庭的出现。
  三、中年空巢家庭的影响
  (一)空虚、失落
  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虽然在生活上不需要社会的照顾,但他们却有另外的苦恼。处于40岁到50岁之间的中年人,还处于比较年轻的状态,生活不成问题,但对于子女离家后的精神空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近20年的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家庭生活模式,唯一的孩子,不仅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且是联系父母感情的纽带。孩子的日常活动和生活需要,也是父母交流的主要话题。家庭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甚至包括饮食结构都是围绕孩子来制定的。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长期相对稳定。孩子的离去,原来稳定的“家庭基本三角”突然失去重心,骤然间发生的“空巢”变化,使得他们无法适应。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落、惆怅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强烈或持久的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对“空巢”家庭父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引发生理和心理疾病。
  虽然空巢期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必经的周期,但因为母亲对孩子倾注的感情太多,孩子突然离开后,致使母亲在心理上难以承受,从而感到精神空虚,因此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经常唠叨。
  (二)家庭危机骤增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大部分家庭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把家庭特别是孩子看成生活的重心,她们(他们)主动放弃那些只要能放弃的各种应有的社会活动(职业培训、职务升迁、交友、业余爱好等),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孩子身上,甚至有些人干脆主动提前下岗或辞职做专职妈妈。过度的投入使得他们忽略了自己,很难有精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女性身上的母性使自己愿意无私奉献,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最后慢慢的失去了自我,对外面的世界逐渐疏离。这样他们的社会角色严重缺失。在丢失社会角色的同时,突然有一天又因为孩子离家失去了往日繁忙的母亲、父亲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同时缺失必将加剧由“空巢”带来的孤独、寂寞心理,觉得无所适从。
  唯一的孩子,不仅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且是联系父母感情的纽带。孩子的日常活动和生活需要,也是父母交流的主要话题。在我国,亲子关系普遍重于夫妻关系。空巢的突然到来,使得他们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家庭生活重心失衡,夫妻间20多年的生活方式和交流内容发生改变,突然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在他们单独朝夕相处时难免显露出一些不协调或格格不入的局面,以致夫妻关系失衡。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知识,再加上社会外因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新的家庭问题。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一个“互联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用活”教材  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唤醒人们的人性和觉悟,使人领悟人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使混浊的人生清澈,沉睡的人生觉醒。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完善人性,引导受教育者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生命走向更完整、更和谐、更科学发展的境界,进而使人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因此,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摘 要: 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强调在社会文化的范畴内进行翻译实践,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绝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只有适用特定的意识形态,诗学并在赞助人的影响下,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改写理论为林纾的"误译"正名,为其提供了合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改写理论 意识形态 诗学 赞助人  On Andre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ies  1.Theory int
期刊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英语学科自身特点与规律上重新加以审视和调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入挖掘英语科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做到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提问,有效发挥其课堂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作为英
期刊
摘要:傩戲是一种从原始祭祀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戲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戲曲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植根于民众中的民间古老戲剧,傩戲具有传承文化、娱乐教化、心理疗养等功能。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傩戲在社会功能、表演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传承后继乏人,采取各种措施对傩戲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迫在眉睫。  关键词:傩戲 保护 开发  中国的傩戲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其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找出互联网对他们负面影响的原因,从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法规、互联网技术等方面提出其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负面影响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
期刊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和同学问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课及主导阅读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阅读教学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自我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许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大转型,家庭问题随着凸显,特别是年轻人在家庭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家庭问题多种多样,其中,家庭关系是家庭问题产生的关键。电视剧《婆婆来了》是值得一看的、一部好的电视连续剧。该电视剧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等特色,因而这样的剧本对当代年轻人如何经营家庭,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爱情 家庭关系 婆婆 孝心  26集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