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知”与“不尽知”材料作文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flz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泰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写作指导]
  本题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人物言论类材料,采用两句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论作材料。写作时既可以据其一方来论述,也可以抓住两者共同点来分析。存异求同法可以说是最好的切入点。
  “异”,材料前半部分是说“弄清一切生活奥秘”,即“尽知”;后半部分是说“不知,不尽知”。“同”,即材料前后都指出两种人生观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有意义”“生活有滋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对材料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尽知”“不尽知”是前提,是写作重点,“生活有意义”“生活有滋味”是结果,不能主次颠倒。
  还有,不能割裂材料前后的联系,如:大谈“生活的意义或滋味”而忽视这种“意义”“滋味”存在的前提应在“知与不知”中生成;或只谈“知与不知”的差异或意义,却将“全知”“不知”“不尽知”完全抛开,只写到“生活”“生活的意义”或“寻找”“寻找的意义”。
  也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替换关键词,游离了主旨。如不能把中性的“不知”变成贬义的“无知”,客观上的“不尽知”变成主观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不能因为材料的两面性,而写成“选择”“进与退”“真相”等。
  [作文示例]
  花未全开月未圆
  翻阅诗集,慧能和尚的一句偈语跳入我眼中:“花未全开月未圆。”既而显示注释为“生活至美”,诚哉斯言。
  花未全开,我不必于猜测他是绽放前的沉睡或是飞蛾寄居的美梦中困惑,只顾品味其娇羞;月儿未圆,“梢梢新月偃”的另一边是彩月遮面或是愁烟翳然亦不足深究。真相且让他半露半显。
  我想,对于生活的真相,不尽知之,反倒为生活增添不少滋味。
  不知真相,能让我们保有一份好奇心,增加生活中的惊喜之美。
  想起古代那些筑园的文人们。他们本不一定尽知园林之乐,只是想在喧嚣城中选择一处安宁的居所,所谓“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是也。可在他们筑园的过程中,筑园之后的安居里,发现园林的真相所在——不仅是身体的居所,更是安放精神的诗意栖居。苏子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写道:“使其子孙出门而入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这样兼顾儒家入世与道家养心的园林效用,岂是他们在筑园之处就能预见到的?
  设想,这些文人倘若在筑园之初已知晓其卓绝之处,洞悉真相的他们还会有身心俱畅时的满心欢喜么?没有了这种惊喜,苏子“于以行义求志,养生治性,无适而不可”的酣畅将何以生发?司马迁“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的兴趣也无从谈起。一切,都是不尽知真相的妙处——惊喜横生,滋味盎然。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相潜藏着痛苦折磨,不尽知真相更能让人拥有活在当下的平淡从容,添悠然而充实之滋味。
  还是说说那些筑园文人吧!他们中或许鲜有人知筑园未易事,方寸之园需万千心血呢?因而在不知真相时,他们已开始为筑园所做的准备了。他们或许曾在荒郊野外为求得竹影兰香而留下寻访的屐痕蜿蜒;或许曾因选用胡石还是黄石叠山理水而不远千里;或许曾因亭台馆榭飞檐上翘的弧度而颇费匠心……事非经过不知难,他们未曾料想到这一闲居逸所的构建“成如容易却艰辛”,只顾一点一滴地积聚着、创作着。经寒历暑,沐风滞雨,真相之艰难繁杂远非外表的花鸟缠绵。
  我暗自庆幸筑园者筑园时不知前方困境真相,他们只顾活在当下,只顾此刻努力让梦想更进一步,因而无所畏惧,因而在苦痛折磨的真相面前,自有充实而悠然的滋味。
  或许有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明悉生活奥秘的生活才有意义。可我说,当一切惊喜成为必将发生的已知,兴奋何在?当未来的重重险阻让你不得不汲汲于名利,戚戚然度日,幸福何在?也只有对生活真相不全知,才能品味生活滋味。
  王开岭的话发人深省——“向孩子学习”,他写道:“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儿童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抱有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因其不全知,所以常怀爱意。那我们何妨选择“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一知半解,满心欣然地去享用生活滋味呢?
  你看,那半开之花,未圆之月多美好。不明真相,于我无碍!
  [点评]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性散文。
  1.名句开篇,引人入胜。本文以阐释人生一大境界的“花未全開月未圆”的哲理句作为题目和开头,既紧扣材料,又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清新隽永之感。
  2.形象说理,深入浅出。本文借助“未全开的花”“未圆的月”等意象,借助筑园之乐、筑园之苦等体验,形象地阐释“对于生活的真相,不尽知之,反倒为生活增添不少滋味”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渗透到可感的意象、体验中,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3.论据丰富,论证严密。本文借助王安石(“梢梢新月偃”)、慧能和尚、苏轼、王开岭等众多名人名言和古代文人筑园的典故,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说理。尤其是“筑园”,既论述“不尽知园林之乐”的妙处是“惊喜横生,滋味盎然”;又阐述“不尽知筑园的痛苦折磨”却“更能让人拥有活在当下的平淡从容,添悠然而充实之滋味”,同一事件,两个角度,辩证分析,严密透彻。
其他文献
考点解读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归纳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对文章内
期刊
文言文阅读题,顾名思义,即在文言文阅读中解题。解题的前提和关键都在于阅读,在于结合语境。阅读,须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树木”,指题目涉及的相关语境;“森林”,指文章的全貌,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本文主要分析如何见“森林”,这一环节对解答实词理解题、概括分析文章内容题、翻译题等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从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看,文言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传记类、说理类、杂记类这三类。这三
期刊
在高考考场作文中,记叙文往往是以其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朴實的语言脱颖而出,如果再以或明或暗的线索来串联全文,无疑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记叙文是靠其线索来贯穿全文的,这个线索可以将材料串联成一条主线,从而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线索就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后被骗走9900IL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
期刊
【话题提要】  面对新材料作文或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考生将视角转向了议论文,把写作议论文作为书写作文的首选。笔者以为,在众多考生都以议论文为写作首选时,不妨考虑去写写记叙文,这样或许更有利于自己在考场作文中获得高分。仔细研究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所占比重还是很大的,如2004年高考陕西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以记叙的视角展示亲情这一主题,文章写得很有感染力;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
期刊
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我国自古即有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古人曾云:“唯书是药,可治人之愚。”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而古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名句名篇默写仍然是试卷的必考内容,并且是高考
期刊
记叙文写作要求“有我”,须把“我”摆进去,并与所写内容融合无间,否则很难避免空洞虚飘不接地气,尽管这个“我”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  记叙文写作怎样才能做到“有我”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加以简要说明。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生活的孤寂海子忍不住想“面朝大海”,身在异国的韩少功忍不住“我心归去”,身在动乱年代的食指忍不住发出“相信未来”的呐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期刊
[作文题]山东省临沂市2016年高三一模作文。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里巴巴公司上市,让万余名员工身价百万,这样的造富奇迹迅速在年轻人朋友圈中引发了一连串热议。  有人说:“在互联网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有人发出“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的感叹!  而有人则抱怨:“没赶上互联网好时代,如果早生10年,或许也成为百万富翁了。”  经过一番
期刊
阅读现代小说,我们经常会遇到“场面”“场景”“背景”这些概念,有时甚至要分析场面、场景,或分析背景。其实,明白“场景”与“背景”的特点、内涵与作用,是阅读赏析小说的重要一环。  阅读分析小说,我们会发现,现代小说,无论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还是散文化小说,总是由一个又一个板块构成的。这“板块”,实际上就是“场景”。  1.什么是小说故事的“场景”  例如从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章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