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构成故事,故事总有背景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999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现代小说,我们经常会遇到“场面”“场景”“背景”这些概念,有时甚至要分析场面、场景,或分析背景。其实,明白“场景”与“背景”的特点、内涵与作用,是阅读赏析小说的重要一环。
  阅读分析小说,我们会发现,现代小说,无论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还是散文化小说,总是由一个又一个板块构成的。这“板块”,实际上就是“场景”。
  1.什么是小说故事的“场景”
  例如从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章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以下一些“场景”构成:
  第一段,学校的一个“场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昆明下着雪,战争爆发了。第二段学校召开征调大会,可以与第一段合成一个场景。第三段:师生关于“志愿者条件”对话的“場景”。第四段,孟弗之与工学院三年级学生交谈并互相传递手帕的“场景”。第五段,孟弗之与不愿应征入伍的蒋姓学生对话的“场景”。第六段,萧子蔚老师与积极应征的学生澹台玮征调对话的“场景”。
  这一个又一个前后或“承”或“转”的“场景”构成了节选部分的故事。
  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也常常称之为“场面描写”。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小说场景,一般依据描写对象(主要是人物形象)的转换,事件的变化,活动时空的变化等因素来划分。例如《这是你的战争》,同是对话,孟弗之与蒋姓学生的对话,萧子蔚与学生澹台玮的对话,由于对象转换,形成两个“场景”;而孟弗之与工学院三年级学生对话、与蒋姓学生的对话,虽都在路上相遇,但对话的对象有变,对话的内容完全不同,也就成为两个“场景”。
  2.什么是小说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场景”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也就是说,背景应当考虑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事件。
  例如《这是你的战争》节选: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第一段“昆明下着雪”,很少下雪的昆明下着雪,其寒冷气氛就不一般(自然环境);下文有墙上标语“这是你的战争”,暗示气候象征战争形势,紧急,严峻(社会环境)。实际上包含环境(自然环境)与事件(发生战争)两方面内容,应是一个场景。
  第二段,学校召开征调大会。
  对召开征调大会来说,第一段的场景是其背景。也就是说,“开征调大会”的事件,是在上述背景下发生的。
  然而,小说节选的主要故事内容并不是“征调大会”,而是不同学生对待“志愿应征入伍不同态度”的故事,形成三个主要场景。而故事发生的前提便是“征调大会”。因而,第一段就是故事发生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段是事件,环境加事件构成小说节选故事(不同学生的故事)的背景:寒冷的冬天,昆明一所大学,战争形似紧急、严峻,学校召开征调大会。
  3.场景的主要功能(作用)有哪些
  场景的功能,从同学们目前所读的小说看,主要在三个方面。
  ①作为故事背景,营造渲染气氛。
  通过对《这是你的战争》的背景分析,我们知道,小说描写的生活故事,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生活故事。故事背景,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自然条件等自然环境,也往往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很多时候,也为故事营造某种氛围,或者给全篇“定调”,用来感染读者。例如,路翎《英雄的舞蹈》开头部分: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地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张小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小说叙述的是说书人张小赖说英雄故事致死的故事,故事从第二段开始。第一段,首先描写了小村镇的自然环境,坐落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地会合的地方”;接着描写的是社会环境,“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最后写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事件,“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准备说书。主人公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发生了。显然,第一段的作用,首先是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和人物事件,交代了全文故事发生的缘由。当然,作为“场景”,这里还营造了故事的“古旧英雄”的“悲凉”氛围,为下文的故事情节起铺垫作用。
  ②显示故事情节,揭示人物特点。
  小说叙事中的主要“场景”,主要是显示故事情节,揭示人物的特点。例如《这是你的战争》第五、六段师生对话的“场景”,就表现出两个不同的学生各自的形象特点: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自私,胆小,忧己,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无私,勇敢,忧国,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③引导人物出场,为下文故事作铺垫,或推动故事发展。
  无论是小说开头人物出场,还是故事中间新的人物出场,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因而,“场景”往往成为人物特点的衬托,或者推动人物情节的发展变化。例如,2015年浙江卷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开头有两段描写: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两段文字详细描述烤肉刘馆子经营“场景”:买卖热闹、顾客盈门。下文主要叙写了捡烂纸老头的故事,他就是这饭馆众多顾客中颇显特殊的一员。这场景既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也引出主要人物“捡烂纸的老头”,为“老头”出场作铺垫,也是“老头”故事发生的场景。
  4.“场景”作为故事背景,如何在小说中展现
  背景在现代小说中展现大体有三种情况。
  ①在小说故事发生前(开头部分)集中描写,由此引出下文故事,如《这是你的战争》《英雄的舞蹈》。
  ②在故事叙述结尾部分,补充交代背景,突出人物命运或主题。例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其背景就在小说结尾部分: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小说叙写的是一个极简单的故事:以“我”的视角叙述了一个战争中的生活故事(生活镜头),老人逃难走不动坐在桥边,与“我”展开了一场以“小动物安危”的对话。结尾叙写的是生活故事的结局:法西斯挺进,天气阴沉,老人的幸运。小说开始就直接进入故事叙述,至此,故事结束,才点出故事发生的“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天色阴沉,乌云密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背景,同时交代了发生的事件,这就是“与老人对话”的背景。这里,天气又渲染了一种氛围,衬托人物的心境。“复活节”却让生命陷入战争的悲惨中,“猫会照顾自己”成了“仅有的幸运”,明显具有深意,象征意义与比喻意义,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嘲讽与批判,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这样,小说结尾就具有如下作用:
  交代故事的结局;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③不在小说中明显出现,而分散或隐含在故事叙述过程(故事情节、故事叙述)中,需要依据故事与人物故事描写推断,如《战争》;
  战争
  [美]欧文·肖
  ①车子缓缓向前行驶,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派伏尼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迈克尔坐在后面,觉得脑袋离枪口越来越近。
  ①他们拐了个弯,来到一条街上。这儿的房子无一例外遭到了炮火袭击,废墟一直延伸到街上。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这些废墟上俯身挑拣着。这儿拣块布条,那儿挑盏台灯,还有袜子、煮饭罐。他们捡拾着这些东西,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一点都不觉察。他们只知道这曾经是他们的家,瓦砾、家具都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在生命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
  ③车子经过这些一丝不苟的捡拾者时,有那么一刻,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
  ④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没人向他们开枪,车子驶进一条街道。把车停在教堂前的小广场后,两人就从外面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教堂。昏暗的教堂里挤满还没来得及逃出去,以及一息尚存的人。几十个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的八旬老人聚在一起,双手干枯,筋脉暴露,迟钝地摸摸自己的脖子,因炎症而发红的眼睛透出垂死的光。他们随地大小便,把周围的地板弄得湿漉漉。迈克尔看着这一切,呼吸都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战争!什么在枪炮声中声嘶力竭发布号令的指挥官,什么为了正义扑向敌人刺刀的士兵,什么战况公报、嘉奖提升,都是假的!摆在眼前的是一群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从废墟中各个角落里被搜罗出来,扔在教堂里,等待被运到一个什么破城,扔在那儿自生自灭,只要不妨碍打仗就行。
  ⑤“唔,中校,”迈克尔说,“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
  ⑥派伏尼微笑着轻碰迈克尔的胳膊,他已经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两个孩子向派伏尼走过来,站在他面前。其中一个女孩大约四岁,又小又瘦,长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拉着大她两三岁的哥哥的手。
  ⑦“行行好,”女孩用法语说,“能给我们点儿沙丁鱼吗?”
  ⑧“错了,”哥哥生气地抽出手来,狠狠地往妹妹手腕上掴了一下,“不是沙丁鱼,应该向这些人要饼干。给沙丁鱼的是另外一些人。”
  ⑨派伏尼冲迈克尔笑了一下,弯下腰和蔼地抱了抱女孩。对她来说,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向前者能够讨到沙丁鱼,向后者则应该讨压缩饼干。“当然能。”派伏尼用法语回答说。迈克尔走出教堂,对眼前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感激不尽。他从吉普里取出一包军用口粮,又走回去找派伏尼。当他拿着盒子站在教堂里时,一个七岁左右的男孩直撞过来,头发乱蓬蓬的,嬉笑不停、死皮赖脸地乞讨:“香烟,能给老子点儿香烟吗?”
  ⑩邁克尔把手伸进衣兜。正在这时,一个老妇人急匆匆地冲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肩膀:“不,不要给他。”她转过去面向男孩,用那种慈爱但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生气地呵斥道:“不行,你还想不想长大?”   11一颗炮弹落在邻近的街道上,迈克尔没能听清男孩的回答。他看见派伏尼正蹲着身子和那兄妹俩说话,就微笑着朝他们走过去。派伏尼把饼干给了小姑娘,又在她额头轻轻亲了一下。兄妹俩郑重其事地后退几步,就迅速钻进教堂另一边的角落里,打开盒子,轮流小口咬着里面的巧克力棒,安安静静地分享美味。
  12迈克尔跟派伏尼走出教堂,默默地上了吉普,慢慢地向城郊开去。迈克尔依旧盯着路边的窗户,现在他不知怎么开始相信,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
  (节选自《幼狮》,晏奎译,有删改)
  小说叙述了盟军(民主主义军队)士兵派伏尼和迈克尔在战争中到在炮火中成为废墟的城镇去,面对敌人(德军)的四周埋伏的狙击手和对岸的炮声,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几个场景。一是“来到一条街上”见到的场景:街道成为废墟,炮火炮声不断,人们失去家园和生活依靠,不顾炮火、狙击手的危险(对危险“似乎一点都不觉察”)在捡拾东西。二是走进教堂见到的场景:老人无家可归。三是遇见要饼干的兄妹孩子的场景:孩子十分饥饿。四是遇见一个男孩要烟的场景:孩子缺乏管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图景:城市成为废墟;人们无家可归;食品匮乏;老人(人们尤其是)儿童处于饥饿中;战争仍在持续;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无动于衷已经麻木;战争让儿童缺少管束与教育。
  这些“场景”构成的故事,其背景是什么呢?小说中没有直接交代,而是隐含在故事情节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他们所见的“场景”,那么,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主要事件就是背景,那就是:“二战”后期的法国某地(战争炮火中成为废墟的城镇),盟军(民主主义军)与德军(狙击手)对峙。其背景虽隐含情节中,但同样起到渲染氛围、为故事作铺垫的作用。
  人物迈克尔的形象特点也可以从“场景”体现,小说故事场景中写迈克尔主要在三处:一是看到人们冒着炮火在废墟上捡拾东西的场景时产生的内心活动——想大声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这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表现;二是进入教堂看到聚在一起的老人的情景时,产生的内心活动——对所谓战争的反思,表达他对战争的批判,是其正义感的表现。三是走出教堂拿军粮、欲给孩子烟的情景,这也是其富有同情心的表现。侧面描写的主要是迈克尔询问“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派伏尼的心理活动:“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这表明迈克尔在反思战争罪恶。整合这两方面信息,人物形象的特點是:善良,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有思想,反思(并批判)战争的罪恶。
其他文献
高三语文复习,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沉迷于题山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精耕细作,突出实效;同时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沉淀的精华
期刊
考点解读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归纳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对文章内
期刊
文言文阅读题,顾名思义,即在文言文阅读中解题。解题的前提和关键都在于阅读,在于结合语境。阅读,须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树木”,指题目涉及的相关语境;“森林”,指文章的全貌,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本文主要分析如何见“森林”,这一环节对解答实词理解题、概括分析文章内容题、翻译题等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从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看,文言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传记类、说理类、杂记类这三类。这三
期刊
在高考考场作文中,记叙文往往是以其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朴實的语言脱颖而出,如果再以或明或暗的线索来串联全文,无疑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记叙文是靠其线索来贯穿全文的,这个线索可以将材料串联成一条主线,从而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线索就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后被骗走9900IL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
期刊
【话题提要】  面对新材料作文或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考生将视角转向了议论文,把写作议论文作为书写作文的首选。笔者以为,在众多考生都以议论文为写作首选时,不妨考虑去写写记叙文,这样或许更有利于自己在考场作文中获得高分。仔细研究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所占比重还是很大的,如2004年高考陕西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以记叙的视角展示亲情这一主题,文章写得很有感染力;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
期刊
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我国自古即有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古人曾云:“唯书是药,可治人之愚。”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而古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名句名篇默写仍然是试卷的必考内容,并且是高考
期刊
记叙文写作要求“有我”,须把“我”摆进去,并与所写内容融合无间,否则很难避免空洞虚飘不接地气,尽管这个“我”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  记叙文写作怎样才能做到“有我”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加以简要说明。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生活的孤寂海子忍不住想“面朝大海”,身在异国的韩少功忍不住“我心归去”,身在动乱年代的食指忍不住发出“相信未来”的呐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期刊
[作文题]山东省临沂市2016年高三一模作文。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里巴巴公司上市,让万余名员工身价百万,这样的造富奇迹迅速在年轻人朋友圈中引发了一连串热议。  有人说:“在互联网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有人发出“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的感叹!  而有人则抱怨:“没赶上互联网好时代,如果早生10年,或许也成为百万富翁了。”  经过一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