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给予分组治疗,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添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将两组最终治疗效果给予研究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心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组间指标数据对比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液透析滤过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可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减少发生的并发症,使患者的心脏功能能够得到良好改善。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心力衰竭;效果分析
肾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是该病发生的主要临床症状,若病情控制不佳,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发生肾衰竭,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针对该病常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常会受到病情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1]。为更好的提高临床疾病控制效果,本文将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4月-2020年4月,病例数:80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病例数:各40例,观察组:24例男、16例女,中位年龄(48.0±2.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中位年龄(48.5±2.5)岁。组间患者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美国贝朗CRRT治疗仪,以每小时4L置换液速度,血流量为每分钟0.25L,每天更换一次,若患者未发生出血现象,则给予患者首次0.4 mg/kg普通肝素行抗凝治疗,随后每隔一小时追加4~10 mg/kg,若患者发生出血则改用40U/kg低分子肝素,每隔一小时追加15U/kg,5小时一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添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采用一次性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给予患者每周3次透析滤过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4小时,1.2m2膜表断积和42超滤系数,使用双泵机。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1.4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达到lI级以上,未发生并发症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心功能达到I级以上,出现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者各项指标均改善较差或加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描述=( ±s)、t檢验,计数资料描述=n(%)、x?检验,当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最终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同对照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
2.2对比组间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效果较好,结果为97.5%,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85.0%和20.0%相比已存在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重症肾疾病患者主要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通过透析将血液中的毒素过滤和净化。但由于长期受到病痛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较差,因此多数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冠状动脉硬化以及尿毒素等,都可导致心肌损害,而此类合并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脏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致使临床治疗难度增加[2]。为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本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采取了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并且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滤过主要是通过使用高通透滤过膜,从而提高透析超滤率,因此能够达到透析和超滤同时进行,与传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相比,通过添加后续过滤治疗能够使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彻底清除,从而有效提高临床透析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几率,且能够减少患者心脏功能损伤程度,最终确保了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3]。本文研究结果也已证实,观察组患者通过添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最终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各指标结果已明显优于采用单独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对照组数据。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添加血液透析过滤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态的影响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6):836-838.
[2]束长东,滕玲.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37(2):144-147.
[3]邓英辉,李银平,吴雷云,等.联合在线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18(6):563-567.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心力衰竭;效果分析
肾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是该病发生的主要临床症状,若病情控制不佳,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发生肾衰竭,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针对该病常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常会受到病情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1]。为更好的提高临床疾病控制效果,本文将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4月-2020年4月,病例数:80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病例数:各40例,观察组:24例男、16例女,中位年龄(48.0±2.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中位年龄(48.5±2.5)岁。组间患者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美国贝朗CRRT治疗仪,以每小时4L置换液速度,血流量为每分钟0.25L,每天更换一次,若患者未发生出血现象,则给予患者首次0.4 mg/kg普通肝素行抗凝治疗,随后每隔一小时追加4~10 mg/kg,若患者发生出血则改用40U/kg低分子肝素,每隔一小时追加15U/kg,5小时一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添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采用一次性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给予患者每周3次透析滤过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4小时,1.2m2膜表断积和42超滤系数,使用双泵机。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1.4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达到lI级以上,未发生并发症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心功能达到I级以上,出现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者各项指标均改善较差或加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描述=( ±s)、t檢验,计数资料描述=n(%)、x?检验,当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最终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同对照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
2.2对比组间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效果较好,结果为97.5%,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85.0%和20.0%相比已存在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重症肾疾病患者主要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通过透析将血液中的毒素过滤和净化。但由于长期受到病痛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较差,因此多数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冠状动脉硬化以及尿毒素等,都可导致心肌损害,而此类合并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脏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致使临床治疗难度增加[2]。为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本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采取了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并且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滤过主要是通过使用高通透滤过膜,从而提高透析超滤率,因此能够达到透析和超滤同时进行,与传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相比,通过添加后续过滤治疗能够使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彻底清除,从而有效提高临床透析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几率,且能够减少患者心脏功能损伤程度,最终确保了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3]。本文研究结果也已证实,观察组患者通过添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最终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各指标结果已明显优于采用单独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对照组数据。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添加血液透析过滤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态的影响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6):836-838.
[2]束长东,滕玲.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37(2):144-147.
[3]邓英辉,李银平,吴雷云,等.联合在线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18(6):5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