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有时可能是凑巧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划分,是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一种常用的划分方式,有意识地开发农村市场也并非什么超常规的举措。本世纪初,我们公司在华东地区率先取得了成功,特别是苏南地区,我们的渠道深入到区县,基本覆盖了苏锡常地区的所有县市。
  当时,公司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对教育非常重视的国度,人们非常舍得在教育方面投资。我们产品是为学校服务的,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是空白市场,那里的农村学校还没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将是下一步的销售增长点。
  在总部的压力之下,为配合中西部农村市场开发,公司在2002,2003年将渠道建设的目标翻了一番,要求在每一个县级地域建立销售渠道,通过渠道的扩张实现销售增长。
  县级渠道的建立并不费劲,特别是2003年,我们在中部地区以及大部分西部省份的县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经销商,经销商也都拿到了促销产品,并开展了相应的促销活动。热热闹闹的市场拓展活动之后,促销产品消化了,县级经销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没有出现预料中市场旺盛的大好局面。但是,庞大的渠道组织加重了管理负担,消耗了更多费用。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公司不得不缩减渠道规模,通过降级、取消县级经销商,丢掉这一沉重的渠道包袱。过激的行为得罪了很多县级经销商,原先他们还能帮地市经销商消化一部分货物,现在他们干脆投靠对手怀抱。轰轰烈烈的县级渠道计划就此宣告失败。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县级市场确实是一个空白市场,它有很多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但是销售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冷静思考中国农村市场的特点:
  
  中国农村市场极度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比起城市毫不逊色,有些甚至超过了城市。那里的消费能力与城市没有两样,完全可以按照城市的运行模式进行操作。而在广太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地域的经济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不过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刺激更多的消费又从何谈起?盲目地在这些区域抓销售、出效益,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农民工的收入成为一个地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可能是一个悲剧。农民工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但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未必是件好事。农村留守现象非常突出,青壮年都跑到城市打工去了,只剩下老弱妇孺留守。这些人的消费能力能强吗?只有外面打工的“男人”回家后,消费才会快速增长。
  留守现象造成了农村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制约了当地的消费健康增长,也加剧了季节性消费波动:节日经济旺盛,日常消费冷清。
  另外,东西部发展速度的差异,使得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更加严重。东部地区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同一地区城镇人几乎同步,但是中部明显落后,西部更甚。由于观念的不同,东西部农村消费的产品、价格承受能力都相去甚远。
  
  观念超前,“山寨”是潮流
  
  “山寨”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近一两年的创新,这其实是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和经济落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节省是中国人的美德,“少花钱,多办事”是国人的消费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为了多快好省,只能损失产品的功能、质量,选择二流产品。
  信息的畅通,打工者的城市经历,让农民们认识到了很多新鲜事物,看到了城市人的生活很精彩,也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但是口袋里的钱有限,这就更助长了廉价的二流产品横行。
  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内“山寨”现象在农村不会消失,甚至会加强。
  其实,“山寨”现象也好,二流产品盛行也罢,都是积极发展中、特别是赶超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温州货几乎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是那个短暂时期过后,温州拥有了自己的一流产品和一流品牌,现在还有谁会揪住他们过去的小辫子不放?
  我不提倡到农村去卖假冒伪劣,但有一点要强调:农村确实需要那些廉价产品,哪怕是功能弱一些、质量差一点,但是,他们一样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们就经历过全国统一销售价的尴尬——农村的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别指望在农村市场快速找到补救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中国经济也迎来艰难时期,农村也不能幸免——经济危机中,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农民工,农民工收入曾经是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村市场的支柱,一旦他们失去了工作,消费能力会急剧下降。农村一直不缺消费需求,但是缺少消费的经济实力。
  农村经济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际上,城乡差别还在加剧。所以;农村市场不可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才是根本。
  前些年,我们在苏南成功地开发了农村市场,得益于当地的经济快速增长。中西部省份也有成功开发农村市场的个案,那是因为竞争对手放弃的结果。回头看看来时路,做农村市场似乎很难找到多少新鲜靓丽的招数,关键是坚持不懈。实际上,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在农村市场上普遍适用的营销策略。
  现在中国的农村市场可能与10年前或20年前中国的城市市场相似,但能不能像城市市场那样突飞猛进,还很难说,这完全取决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速度。
其他文献
曾经的优势往往成为未来的包袱,传统品牌企业辛苦十年打造的成千上万家分销店面系统和励精图治的窜货管理,却让嚣张的网络渠道把他们一夜之间拉回了“解放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让他们头痛不已,顺应潮流,要忍割肉之痛;不闻不问,则有暗疮之疾;强硬反对,几乎无济于事。  单纯地讨论如何解决渠道冲突,不具有探讨价值,就像现代渠道和传统渠道之争,超市卖场和便利店之争一样,渠道冲突是必然的,企业老板们应该思考的是
期刊
很多厂家不愿意接受退货,是因为怕影响销售任务和奖金。这个其实没必要,生意是长期做的,不担心以后卖不了。把关系维护好,何必为正常的生意环节伤害客情呢!    节前,为了迎战旺季销售的到来,供应商和卖场都会在常规库存的基础上加大备货量,以避免春节期间销售“断档”。但预估常与实际有出人,难免库存准备过量。卖场可不愿意把库存太火或滞销的商品保留在仓库,定要想办法清理。异常退货就自然发生了。  这种退货令人
期刊
背景    金龙鱼大米在全国各大电视台一露面,立即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随着金龙鱼与中粮两个巨头在粮油领域短兵相接,中国的粮食或者说大米新一轮的洗牌马上就要开始,大米要进入品牌消费时代。也有人说,金龙鱼做大米,前景未明。    大米难见油的辉煌  蒋 军    对于金龙鱼大米,很多专家认为其剑指高端的战略是清晰的,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如果战略清晰,就不会犯下“情感广告语”来进行“理智”的诉求
期刊
根据历史经验,每逢经济危机,中国的改革就要被推进一步。  最著名的改革当属78年的改革开放,那一次的改革开启了一个大时代。这按下不表,就是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97年亚洲金融风暴在国内引发的经济严重下滑趋势,就迫使朱镕基总理快刀斩乱麻,果断结束国内争论多年、国际上拉锯多年的入世谈判。跑步进入WTO,并顶住政府行政和国有企事业系统内部的巨大阻力,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放开房地产市场,引入信贷消费,一举发
期刊
编者按:2009年,伴随着外贸环境的急剧恶化,许多外销型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将市场重心放到国内市场。但由于对国内市场的生疏,以及渠道的短缺,这条回归之路势必困难重重!    订单严重不足了!    A上市公司是国内某行业的领头企业,约70%的产品都依靠出口,其产销和出口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这些年来,虽然国内市场的需求逐年增长,但A公司仍把重心放在国际市场。  2008年10月份,国际市场订单开
期刊
制定国内经济增长的新政需要又一个远见。那就是“消费光荣”。这句真言表明了中产阶级在支持中国国内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西方模式刺激不了中国    对外出口占中国国内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当全球经济减速(包括经济衰退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出口额下降,将导致工厂规模收缩,企业倒闭和失业率暴涨。这种影响将波及中国和所有的出口导向型地区。  2008-2009年,中国正希望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推动本
期刊
销售指标永远是被领导和股东压出来的。没有高不可攀的指标,企业和销售人员就缺乏行动的压力和动力。    传统制定销售目标的局限    每到年底,公司决策层必定会面临销售目标确定的问题,到底定多少合适呢?目标如何分解呢?  对渠道销售型企业而言通常有两种模式:独裁模式和民主模式。  独裁模式下,领导层直接确定一个销售目标,这种模式下销售经理参与很少,销售目标认同感非常低,因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果,
期刊
做事有些浮躁气盛的猴型人格员工,像掉进灰堆里的豆腐,吹吹不得,掸又掸不得。管理者要变成涓涓细流,既要冲掉他们身上的灰尘,又不让他感觉到你带来的种种压力。    猴型员工聪明有智慧,但也是惹祸的主,性情毛毛躁躁,像孙悟空一样,以为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得天下。帮他们稳住心神,是管理此类下属的本则。    案例:赵博升职记    叙述人:(周骋 男 50岁  北京某销售公司总经理)  有一次,在中国营销盛典
期刊
历经数次冬天的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对此,洪杰认为: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经营宛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健康“屋顶”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对健康企业定义时,提出了“房屋理论”,企业的管理层就是屋顶,要保持健康。在三棵树文化中,其源头也来自“屋顶”,或者说,来
期刊
借脑袋:一个诸葛亮,赶走臭皮匠    老板一般都不是“凡人”,过去的成功更加让老板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恰恰是昨天的成功,导致老板对国内环境的盲目自信,于是判断错位,选人失误,或唯我独尊,事必躬亲,直接导致内销之路第一轮失败。  某销售过亿的文具用品外销企业,在看清外销市场逐渐紧缩而内销市场巨大的形势后,急于打开国内市场。于是,老板空降一职业经理人。这位仁兄巧舌如簧,不仅能力差强人意,职业操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