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石蛟和他的“剪纸江山”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望城,我两次去了秦石蛟的华夏剪纸博物馆。
  那天的雨不小,我和采风团的作家艺术家们涌进了这栋陈旧的楼里,一大帮人呼呼地上楼竟有些拥挤。五层的剪纸馆,整个三层陈列着秦石蛟收集的百余年来的按剪法、地域、时间分类的剪纸。我走了一圈,还是喜欢六七十年代的剪纸,透着一种农耕民族的纯朴美好。为我们导览的秦求是博物馆创办人秦石蛟的孙女。秦求的讲解整合了剪纸走过的漫长一百年,为百年中国剪纸排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从历史到剪纸馆的作品,剪纸的前世今生和艺术史一样,有着自己的起伏波澜和流派样式。
  今天看到的百余年间的剪纸作品,往上追溯,是先民远古之声的孑遗。那些心灵手巧的神剪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大致是些爷爷奶奶级人物。晚近有名有姓的人物,是文化人参与剪纸后才有了纪录。那些细腻的、粗犷的、简率的、繁复的剪纸,对应着时间坐标上的一剪世界。有些叫得上名字的,只有在敦煌民间经卷中才能见得到称呼,显示她们来自民间的本色。浏览一过,发觉盛行在中国民间的剪纸,不管是西北东北、山东山西、江南江北,还是两湖两广,都以吉祥题材为主,一部远看有些亲近近看新奇迭出的百年剪纸史,实在是中国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灵史。走马观花看过,脑子里依然回旋着秦求姑娘在介绍作品时不断说出的一些剪纸术语,比如“打毛”“开口”“折剪”等等。我想如果退回到历史情景中,叩问那些散落在各地农村的神剪或巧手们,他们或许只会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你,这样这样然后再这样……最后摊开来给你看刚刚剪成的剪纸却美丽如花——一百多年来,早期的剪纸都出自素人,他们的作品是心灵的白描,好作品美得像映在水里的春色,不用注释。
  秦石蛟老人出场了。在没见到他时,我对他有无数种想象:老态龙钟,出来要有人搀扶着,或者有些颤颤巍巍,等拿起剪刀,眼神立马精光四射……没想到八十多岁的人,身手轻健,话语思路清晰,他要为到场的作家艺术家表演剪纸。
  在场的作家艺术家虽见多识广,但参观过南北各派各家的剪纸后,也很好奇:这位老人怎么就建起佑大一个剪纸馆?为什么还一定是望城的他?很期待眼前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剪纸艺术家的现场表演。
  站在接待室中间的秦石蛟,穿着格子衬衣显得格外精神,众目睽睽之下开始了他的表演。右手执剪左手执纸,那纸是一张黑色的有光色。剪刀不动,只有执纸的左手不断地摆动,来来回回,能感觉出来有些是凭经验的盲剪,如此来来回回该有几十个回合吧。剪的过程中一边解释,说这是他摸索发明的剪法,叫“一剪双景”,所谓的“一剪双景”是剪下来的双半纸都是作品。
  期待中的一张纸终于被剪成两半,分离的两半,各衬在有人递过来的白色卡纸上,映出两幅景致有些相近的风景。我透过画面能感受到有风的拂动,图像中亭亭华盖的大树下,坡上悄立的二人,一个是戴斗笠的男人,另一个是穿裙子的女人。我自然想起科罗那些以枫丹白露为背景的风景,也是这种视角,抒情意味特别浓重;也会想起马蒂斯那些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剪纸拼贴,被打碎的图景浓情依旧。此时此刻,我只能给秦石蛟剪下的“双景”定名为“望城牧歌”,是他的浪漫心地表达。
  当天晚上返回宾馆,翻阅秦石蛟送的《燕尾裁春》,才知道白天发生的剪纸表演,其实是他许多年前在日本和德国表演的重现。我不知道外国友人围观时是怎么评价他在五分钟内完成的表演,反正我是被迷倒了!这种单纯的美,回到了原始的人心,省略了多余细节,只靠微妙的轮廓来传达情绪。剪纸上的一男一女,我甚至推测是秦石蛟和妻子的自画像:眺望田园、守望家园。画面传达的另一层隐喻:似乎还是秦石蛟与剪纸星河间遥遥的瞻望。
  第二天下午,采风团的作家艺术家去乔口,我一个人从宾馆撑着伞徒步去夏华剪纸博物馆,走了足足二十分钟,秦石蛟等在工作室。外面的雨依然哗哗地下,和昨天见面不同,第二次见面只有我和秦石蛟。
  秦石蛟的工作室显得冷清,收拾得很有条理,有点像一个办公室,不像我熟悉的艺术家工作室。我问:“您还经常在工作室创作?”“是啊是啊,也在这里带学生。”面对秦石蛟,我忽然觉得对面坐的这个剪纸老人,还是一部活着的当代剪纸史。如果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秦玉蛟还只是一个剪纸爱好者、区域剪纸创作者,或者说有家传的剪艺传承人,那么时间到了80年代,秦石蛟逐渐走入当代剪纸的创作洪流中,走着走着,终于融入当代剪纸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那部《燕尾裁春》记录着他的绵延数代的剪纸家世;记录了他到各地东访西求的历程;记录他对剪纸过去今天未来的观察思考;记录他受命作为中国剪纸艺术家出访东洋西洋传播剪艺的片段;也记录他一路走过来的风雨阴晴。
  话题迅速从与剪纸有关的内容荡开去,涉及一些与剪纸艺术史关联不那么紧密的内容。这些话题未涉剪纸创作,却与剪纸艺人的生态、剪纸发展有关,引起了我的兴趣。
  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代年,剪纸一直是中国外销工艺品的热销产品,后来还有中国的农民画加入进来,当时的陕西户县江苏启东和浙江舟山农民画盛极一时。这段不大为人说起的历史,是剪纸在民间长盛不衰的背景。国家的外销部门注意到这一现象,曾委托中国美协组织剪纸原乡的艺人进行创作加工,直至时在陕西从事群文工作的靳之林80年代初携安塞农妇赴法国现场表演,获得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证实了西方人认可这种来自东方的乡土艺术。消息传到国内,引来国内了剪纸界的一场争论:剪纸是保持中国原本的乡土风味,走喜闻乐见的吉祥主题还是跟随时代把当代生活纳入剪纸疆域?这场争论实则是剪纸的素人化还是去素人化的讨论。
  靳之林因发掘调查民间美术的贡献,后来进入央美新创建的民间美术系任教。靳之林目睹安塞剪纸受欢迎的盛况,他从现场或西方记者的报道中接收到的信息,提炼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关键词,赢得很多寻求文化自信的美术家的共鸣,实际上包含着很强的主观选择意愿,是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的誤读(避谈审美活动中东西文化的差异),“剪纸的外汇”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支撑了这种自信。中国剪纸后来在西方星光暗淡,就与外销方面的主持者缺乏对西方文化足够的了解有关。   剪纸引发的争议与剪纸创作无关,口舌之争似乎並不影响在历史洪流中行走的剪纸人。秦石蛟是乐观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剪纸与创作内容。他说:“生活在走,剪纸总要和我们发生关系。”他主张剪纸顺应时代,才能保持它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人介入剪纸,着眼于剪纸的改良和形式的借鉴。他们的创作关乎激荡的时代,关乎于思想的扩散和传播,和素人剪纸专注于传承与中国人的生活信仰表达不同。文化人的介入及商业化给剪纸带来机遇也带来纠结,其情形跟开放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有些相似:传统还是现代化。不过剪纸遭遇的压力远没那么紧迫。也许是文化人把安塞剪紙在巴黎的遭遇作了过度阐释,问题才突出了。在今天,素人和非素人剪纸为什么不可以分道而驰同时并存呢?
  我们谈起我和秦石蛟都熟悉的吕胜中。吕胜中是我在央美求学期间的老师。那时吕胜中正在利用剪纸材料形式做现代性艺术的探索,他的“小红人”与徐冰的“天书”是当时艺术界最前卫也是最传统的艺术,涉及他们对传统与现代化命题的认识。吕胜中的“小红人”与生殖崇拜生命之源有关,如果抛开观念,是彻头彻尾的剪纸呈现,在视觉观感上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有人斥之为伪剪纸也有人说吕胜中把剪纸带入到新境。无论哪种,吕胜中的小红人都源于剪纸。秦玉蛟把吕胜中归为另类剪纸,可能想区别于传统类剪纸,勾划出两类剪纸不同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吕胜中的极端毕竟是少数人的行为,大多数剪纸人还在剪纸原有的领地耕作,受生活环境的蒙养,小步前进,发展出诸如海洋剪纸城市剪纸等品种。新一代剪纸人受动漫启发,还创作出具有梦幻色彩的新剪纸。
  我忧虑古老剪纸的未来,作为职业作为艺术作为仍然活在现代生活的元素,非遗并不解决剪纸问题。今天剪纸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剪纸由历史带来的处境,这就需要当代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一起来探讨,为剪纸提供温床,为它的发展助力。遥想当初日本人为了保存国粹日本画,建筑设计师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给和画预留合适位置,这种物质与精神上的相济,才是传统文化延续的保障。
  我称秦石蛟为剪纸而生的人。他目睹剪纸的辉煌盛景,也见证了剪纸几十年来的起起落落,至今年逾八旬壮心不已,还陪伴着剪纸。王伯敏用文字写了一本厚厚的《中国剪纸史》,秦玉蛟用生命参与当代剪纸创作的进程。
  望城最有名的平民英雄是雷锋(在我眼里雷锋是个可爱的凡人,爱写作、敏感,跟得上时代潮流,有爱心……)。秦玉蛟也是这样,几十年做着同一件事,为剪纸奔走,为剪纸立说,包括为保存中国各个流派的剪纸创作发愿做了一个专门馆,事由爱生,体现了一个平凡人的“圣心”。这不是民间的平凡英雄么?
  那个下午,缘于秦石蛟,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见到了历史上很多的剪纸人物、作品、剪纸事。时光呼啸而去,幸有秦石蛟,才留住了百年光声中的人与剪纸。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我却在那个雨天,两次踏入华夏剪纸博物馆,记得那个叫秦石蛟的老人。
  2020年11月6日
其他文献
王思宁,号竹溪逸士、幽篁廬主人,湖南长沙人,湘中美术馆馆长、湖南艺术收藏家协会理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书画家。其少喜书画,始工笔,后写意,风格多样,精于花鸟动物,亦擅山水、人物、书法、诗文、油画、篆刻等。画风奇崛古逸,立意深邃,耐人寻味,独具个人风格特点,作品广为艺术机构及愛好者收藏。  王思宁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画家,他是一个智慧的实践者,善于学习和思考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的特点。他钟情于山
期刊
李再湘,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1984年数学本科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现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学书法教育硕士导师、湖南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教练、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得主、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金石篆刻家、作家和诗人。现任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华文众合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湘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
期刊
杜大伟,1959年生于河南开封,祖籍安徽萧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书法导报社副总编辑。以书法、国画、篆刻创作为业,从事书法、国画艺术理论研究、编辑工作40多年。多年以来在国内部分省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10多次;出版个人书法、国画、篆刻作品集20多部;编辑书画专著几十册。  2016年所观摩的书画展中,杜大伟先生在开封举办的画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他举办了两三次画展,更主要的是我在
期刊
王绪生,字子衡,1965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入展第六屆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二屆全国草书艺术大展、第六屆全国楹联书法展、中书协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大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获第二屆中国
期刊
杨强立,196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当代画家、收藏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湖南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2019年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如何画好中国画?是技艺的问题,也是情感的问题,亦是智慧的问题。技艺在于笔墨、布局和章法,情感在于思想和感悟,
期刊
收藏的乐趣,全在于寻宝和考证的过程。试想,如果收藏没有寻寻觅觅寻宝、艰难辛苦考证而至苦至乐的过程,而只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付钱走人,还有何乐趣可言?  本人十年前得到一件顶级画稿刻铜作品,经过三年的艰苦考证才搞明白其中的奥秘,兴奋持续至今。今天就对各位藏友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刻铜认识的逐步提高以及这件作品的考证过程吧!  对于刻铜艺术的认识和认知,也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丰富、逐步清晰的过程。2003年以
期刊
湖南老公安阳红光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部曲终于完成了。从第一部追寻因为各种原因而从人们视野里消隐的老红军战士并为他们造像,到第二部以情景再现的手法再现湖南公安民警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动人情景,再到此次展出的为因公牺牲或致残的公安民警们以及拍摄其家人的思念与伤残民警的现在状况的第三部,作为整体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以丰富的艺术手法讴歌公安干警为人民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并且以对于他
期刊
非常感谢《艺术中国》杂志社邀请我参加这次座谈。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文学艺术界研究王憨山写意花鸟画的专家和艺术家,比我有更多的见解,更有发言权,值得我好好学习。我很庆幸能和王老有这么一段忘年交,他的艺术人生和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今天我在这里想谈些与王老师交往的感受。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认识王老的。这段缘分还是缘于父辈。记得那是齐白石纪念馆办纪念活动时,我父亲负责接待娄师白先生,当时王老也来了,我因
期刊
江南水乡,烟雾微茫。柳林江畔的虎形山村(益阳市牌口乡),就像一块镶嵌在铂金上的翡翠,妖艳迷人,水润清透而有底色,一摩挲就能散发出袭人的灵气。  传说黄帝南巡,走到金雞凼金鸡叫,走到老虎凼(虎形山)老虎叫,走到猫精山猫叫。因此,虎形山变得更神秘,也更美丽,波光腾异彩,草木斗奇辉。  在明朝洪武二年,虎形山刘氏先祖世麟公携家人自江西迁徙入湘之新康都,后来晚辈一支斐俊公又从新康再度迁出,一路辗转察看,相
期刊
巨画《炎帝万岁!炎黄子孙万岁!》,这是我22年前亲自见证作者王憨山老师创作完成的。今天与人闲聊,我还有些津津乐道。  该巨画创作的时间是1998年10月23日,地点在株洲市炎陵县桃源洞珠帘山庄。当时,株洲市人民政府为把“’98中国株洲炎帝节”举办得更加丰富更加完美,特邀省里和市内一批书画家举办了一个“丹青歌盛世,翰墨颂炎陵”的主题笔会。我作为本次活动的采访记者和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书画家们参加了公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