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科人员都在积极探讨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迫切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本人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1.什么是“素质”?
“素质”的原意是指先天素质,这往往是心理学上所指的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理解。
用现代教育论观点来看,又把素质扩大为广义的理解。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从这一广义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两方面的分析:一是以先天禀予为基础,素质是指可以开发的人的潜能;二是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人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指的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对以上两点要联系起来认识,才能对素质有个较完整的了解。
2.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为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总之,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教书与育人相合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
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
(1)通过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圾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今天的学习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联系起来。每一位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专题队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邀请社会有关人士或家长有目的地介绍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能力。
(2)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充满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可以利用本学科固有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首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如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计量的产生等,浅显地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其次,环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通过数的分解和组成、等与不等、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正向题与反向题等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的要素结合构成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是具有同一层次知识水平的人,他们的素质也时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这往往是每个人能力结构效应的反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个体对所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摄取、转化、贮存、提取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了能力结构的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思考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上述要求,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要从儿童的思维水平出发,二是教学要从儿童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以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只有当学生用圆片、小棒等自己动手去分一分、摆一摆,才能逐步懂得为什么有的能除尽,有的除不尽还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严格地说,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了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有人说数学实质是:符号+逻辑。小学生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来学习数学、正是把这种材料作为中介物,又借助于手的操作,使数学本身某种抽象的逻辑关系物化成自己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把这些动作的外部程度内化成智力活动的方式、比起物质化材料本身来说,孩子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动作。在内化过程中,言语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特级教师马芯兰在教20以内加减法时,根据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把教材重新组合,先讲加后讲减,在讲进位加时重点突破“凑十”的难点,在讲退位减时着重抓住“破十”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由感知阶段,到表象阶段,最后达到抽象概括阶段,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
智力因素一般指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是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的范畴。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狭义的理解是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自始至终相互作用的。
实验证明,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兴趣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有不同层次,由外在兴趣到内在兴趣,由短暂的兴趣到持久的兴趣。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多采用直观教学、游戏等形式;到了中年级,则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到了高年级,则往往是自己解决了难题,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苦犹乐,刻苦学习。如教学“求比一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一套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
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对应起来,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由形象思维逐入转入抽象思维,再具体分析算式“5+3=8”中的三个数量各指向是什么。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會给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这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的。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培养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祖国需要人的主体性,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特征是自觉能动、自主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密切地结合,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改革评价制度
我们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改革评价制度。对数学教学的评价,可从“三个结合”下手。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平时考查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的,这种考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作出自我矫正。
(2)他人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尤其要加强自我评估。
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作出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做到这点,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必然大大加强。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结合。
根据小学数学课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1.什么是“素质”?
“素质”的原意是指先天素质,这往往是心理学上所指的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理解。
用现代教育论观点来看,又把素质扩大为广义的理解。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从这一广义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两方面的分析:一是以先天禀予为基础,素质是指可以开发的人的潜能;二是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人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指的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对以上两点要联系起来认识,才能对素质有个较完整的了解。
2.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为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总之,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教书与育人相合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
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
(1)通过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圾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今天的学习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联系起来。每一位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专题队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邀请社会有关人士或家长有目的地介绍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能力。
(2)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充满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可以利用本学科固有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首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如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计量的产生等,浅显地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其次,环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通过数的分解和组成、等与不等、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正向题与反向题等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的要素结合构成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是具有同一层次知识水平的人,他们的素质也时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这往往是每个人能力结构效应的反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个体对所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摄取、转化、贮存、提取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了能力结构的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思考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上述要求,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要从儿童的思维水平出发,二是教学要从儿童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以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只有当学生用圆片、小棒等自己动手去分一分、摆一摆,才能逐步懂得为什么有的能除尽,有的除不尽还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严格地说,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了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有人说数学实质是:符号+逻辑。小学生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来学习数学、正是把这种材料作为中介物,又借助于手的操作,使数学本身某种抽象的逻辑关系物化成自己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把这些动作的外部程度内化成智力活动的方式、比起物质化材料本身来说,孩子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动作。在内化过程中,言语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特级教师马芯兰在教20以内加减法时,根据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把教材重新组合,先讲加后讲减,在讲进位加时重点突破“凑十”的难点,在讲退位减时着重抓住“破十”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由感知阶段,到表象阶段,最后达到抽象概括阶段,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
智力因素一般指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是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的范畴。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狭义的理解是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自始至终相互作用的。
实验证明,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兴趣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有不同层次,由外在兴趣到内在兴趣,由短暂的兴趣到持久的兴趣。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多采用直观教学、游戏等形式;到了中年级,则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到了高年级,则往往是自己解决了难题,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苦犹乐,刻苦学习。如教学“求比一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一套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
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对应起来,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由形象思维逐入转入抽象思维,再具体分析算式“5+3=8”中的三个数量各指向是什么。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會给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这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的。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培养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祖国需要人的主体性,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特征是自觉能动、自主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密切地结合,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改革评价制度
我们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改革评价制度。对数学教学的评价,可从“三个结合”下手。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平时考查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的,这种考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作出自我矫正。
(2)他人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尤其要加强自我评估。
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作出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做到这点,那么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必然大大加强。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结合。
根据小学数学课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