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地探究学习呢?
一、让学生当探索者,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不按照教材上先带着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有的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几个近似的三角形,先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求出所有三角形的面积和,同样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还得出了对折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图形越接近三角形。也有的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多种多样,出乎我的教学预料。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探险家,体会到探究发现规律的无比快乐。
二、创建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要去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也不要太明显,也就是一定要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设计那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五、六年级准备了3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80÷2=19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分法,请问:你怎么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相等呢?如果一个年级有180人,另一个年级有20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說:“实际上五年级有学生194人,六年级有学生186人。”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促进学生体验成功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组织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在其探索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比如在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中,对创新解法,以小朋友的名字来命名此算法,这些算法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要给以赞赏和肯定,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使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学生因学习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使他们会更喜欢学习,使学习洋溢着快乐。
总之,探究学习,学生应是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认真钻研,就能得到新的发现;数学是实用的,生活中缺少不了它,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他。让我们热爱数学,去探索还未被发现的知识吧!
一、让学生当探索者,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不按照教材上先带着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有的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几个近似的三角形,先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求出所有三角形的面积和,同样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还得出了对折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图形越接近三角形。也有的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多种多样,出乎我的教学预料。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探险家,体会到探究发现规律的无比快乐。
二、创建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要去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也不要太明显,也就是一定要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设计那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五、六年级准备了3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80÷2=19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分法,请问:你怎么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相等呢?如果一个年级有180人,另一个年级有20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說:“实际上五年级有学生194人,六年级有学生186人。”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促进学生体验成功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组织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在其探索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比如在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中,对创新解法,以小朋友的名字来命名此算法,这些算法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要给以赞赏和肯定,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使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学生因学习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使他们会更喜欢学习,使学习洋溢着快乐。
总之,探究学习,学生应是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认真钻研,就能得到新的发现;数学是实用的,生活中缺少不了它,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他。让我们热爱数学,去探索还未被发现的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