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真心 不教育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九岁还有大半年”。实际上,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会经历精力旺盛的多动期、自我成长的转折期、敏感叛逆的青春期,整个小学阶段,让人嫌的可不仅是七八岁。
  “或许刚做班主任的时候还有些不知所措,但二十多年下來,我的心已经和孩子牢牢连在一起了!”刘晓兰一点儿都不觉得她的学生惹人嫌。
  维护学生自尊,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做学生期望的教育,这是刘晓兰秉持的教育之道。
  孩子喜欢被赞扬,那就让鼓励更自然
  小孩子总是希望被大人认可。认可孩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赞扬和鼓励。
  刘晓兰也是这么做的。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赞扬和鼓励学生方面,一件事情给了她启示。
  每周一次的班队总结会到了,像往常一样,刘晓兰拿着十几朵小红花进了教室。这群一年级的小朋友明白,表扬时间到了,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
  “这个星期,小睿和小琪的字写得很漂亮,小怡最讲卫生,最守纪律的是……”
  得到了红花的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没得到的学生有的着急,有的已经露出失望的表情。
  根据班级评比结果,该表扬的孩子都表扬了,但刘晓兰的手里还剩下一朵小红花。孩子们都在眼巴巴地看着,见此情景,她灵机一动,转过话题说:“老师这里还有一朵红花,你们自己说说应该奖给谁,要说出理由。”
  孩子们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开始叽叽喳喳说起来:应该奖给最听话的小利,或者是最爱帮助同学的小吴,又或者是最爱劳动的小欧……大家都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希望把小红花奖给自己最认可的那个同学,这一点,刘晓兰很欣慰。
  可是,这朵小红花到底奖给谁呢?刘晓兰有些犯愁了。她朝全班扫视了一眼,发现平时有些好动的小瑞涨红了脸,似乎有什么话想说。
  “小瑞,你说说看?”
  “老师,我觉得……我觉得应该奖给我。”
  全班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都转向了小瑞。
  看着他不好意思的表情,刘晓兰柔声说:“说说看,为什么要奖给你呢?”小瑞顿了顿,说:“因为我以前上课总爱动,可是这周我能管住自己了,每天都认真听讲,所以红花应该奖给我。”
  原来是这样。刘晓兰马上接过话题,说:“老师真为你骄傲,你能自己改掉毛病,这是很大的进步,这朵小红花就奖给你吧!”
  小瑞的事情让刘晓兰明白,赞扬和鼓励要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与孩子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育人于无形。
  小勇,上课坐不住,总是打扰其他同学,老师提醒也没用。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常规的鼓励治标不治本,刘晓兰只能另想他法。
  “六一”快到了,她悄悄把小勇拉到一边说:“老师准备给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送一份‘六一’礼物。”小勇高兴极了,但刘晓兰转而故作神秘地说:“如果你上课能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纪律,‘六一’时我会送你一份不一样的神秘礼物。”小勇立即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小勇果然收敛了许多,也顺利获得了刘晓兰的特殊礼物。
  为了让小勇养成好习惯,刘晓兰时刻留意他的心理需求。小勇想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刘晓兰就要求他上课不能和同学讲话;小勇想调整座位,就要做到两周不违纪……目标在前,鼓励相伴,表扬在后,既满足了孩子的小愿望,也培养了他的好习惯,一举多得。
  “满足孩子的小愿望就像是抛出了‘诱饵’,既爱护了学生的自尊,达到了转变的目的,又加深了师生感情。”刘晓兰这样说。
  人格健康:自我与集体的协调
  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个体差异开始凸显,独立意识加强,对老师也不再那么言听计从了。此时,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而怎样引导是关键。
  这个过程中,把握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非常重要。
  明明不慎在运动会上受了伤,需在家休养一段时间。于情于理,班主任都应该带着同学们去探望。但谁去呢?这引发了一场风波。
  原来,在准备探望明明之前,刘晓兰号召每人写一张小小的问候卡片,表达对同学的关怀之情。孩子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寄语,不少学生还准备了小礼物,希望能在探望明明的时候表达心意。
  临近探望的时间,刘晓兰宣布,只带几名班干部作为代表,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纷纷嚷着不公平,老师偏心,要全班一起去,等等。刘晓兰只好向大家解释:路途较远,明明需要静养,大家心意带到即可。孩子们还是不肯罢休。
  不过是一件小事,为什么孩子们不肯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呢?一个孩子无意间说的一句话让刘晓兰明白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老师就是喜欢班干部才带他们去的。我也要去!”原来,很多学生把去探望同学看作是一种荣誉,并非真正关心明明。
  这件事表现出了学生好的一面,就是勇于表现、敢说敢做,但也有让人忧心的一面,那就是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虚荣心强。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自私的心理。
  经过私下了解,摸清学生的具体心理感受后,刘晓兰心里有了底。
  第二天,她就以“谁应该去”为主题召开班会。
  班会上,刘晓兰首先肯定了大家对受伤同学的关心,然后明确只能由几个同学作为代表去探望,但具体应该谁去由大家讨论决定。在讨论人选之前,她先申明了三条原则:
  第一,个人服从集体。全班同学讨论后,按集体的决定安排探望活动。
  第二,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被推选出来的同学,要明白去探望受伤的同学是一种责任,是传达全班同学的关怀,而不是一种个人荣耀。
  第三,牢记初心。我们的出发点是关心同学,而不是表现,即便这次不能代表全班同学去探望,也可以单独探望。
  整个教室沉默了几分钟。接下来的讨论,孩子们理性多了,甚至出现了互相谦让的现象。最终,孩子们自己定下了探望受伤同学的人选。   首先确定的人选是班长,他是班级的代言人;其次是明明的同桌,他们的关系非常好,明明受伤后同桌急得不行,早就想去探望了;还有体育委员,因为明明是在运动会上受的伤,体育委员有责任去探望;还有一名探望代表是明明的邻居,因为路程比较远,班主任和同学都不知道明明家的具体位置,需要他带路,而且他也可以顺路回家。
  民主推选的4名代表,孩子们都没有异议。
  让刘晓兰欣慰的是,在之后的几天里,陆续有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明明家里探望。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目光看向更宽广的一面。”刘晓兰如此总结这一事件的经验。“让孩子始终能在集体中和谐成长,逐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面是关心和尊重,一面是方法和原则
  不少小学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学生,中低年级时能管理得井井有条,学校评比屡屡得优,但到了高年级,学生却变得桀骜不驯,让人头疼不已。原因出在哪里?
  刘晓兰认为,当学生开始进入敏感而又叛逆的青春期时,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不懂事的孩子”来称呼他们了。面对这个阶段的学生问题,她有自己的解决路径。
  小洁是一名瘦瘦小小的女生,平时表现还好,但进入六年级后,变得懒洋洋的,上课总是趴在座位上,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她这是怎么了?
  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刘晓兰不好直接询问她,便专程去家访。原来,小洁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小洁由奶奶照顾。妈妈已经很久没有联系小洁了,甚至连奶奶打過去的电话也不接。奶奶年纪大了,有心无力,无奈地委托刘晓兰跟小洁的妈妈联系沟通一下。
  责任心促使刘晓兰在家访后马上给小洁妈妈打了电话。小洁妈妈非常通情达理,听刘晓兰介绍自己是孩子的班主任后,耐心了解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最后,刘晓兰告诉小洁妈妈,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本来就容易走向孤僻,作为母亲,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孩子一些注意事项,思想上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刘晓兰还为小洁妈妈支招,告诉她自己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经验,建议她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一段时间。刘晓兰的真诚打动了小洁妈妈,她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了几个月。渐渐地,小洁开朗了许多,刘晓兰心里的石头这才放下。
  敏感孤僻的孩子需要关心,但面对叛逆的学生,在关心尊重他们的同时,也要讲究恰当的方法,更要坚持原则。
  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生总是留着很长的头发。刘晓兰多次叫他理发,他都以各种理由搪塞。硬来是不行的,怎么说服这个男生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弄清楚孩子的想法是关键。于是,刘晓兰找来该同学,问他为什么要留这个发型,这个同学说这发型是他崇拜的一个歌星的发型,他也想成为这个歌星一样的人。原来如此!
  刘晓兰告诉他:“我也很喜欢这个歌星,他的发型确实很有特色。不过,歌星一般都是在开演唱会的时候才做这样的造型,那是为了舞台效果,平日生活中,他的头发也没这么长。况且头发留得太长了,都不像个学生了。如果发型总体保持不变,只是修剪短一些,老师和同学会更喜欢你。你觉得可以吗?”在刘晓兰的诚恳劝告和坚持要求下,他终于去理了发。
  在这件事上,刘晓兰没有硬碰硬,而是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高年级的孩子内心敏感多变,要花更多的精力在维护学生心理发展上。”刘晓兰并不觉得敏感和逆反心理的孩子难管理。她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问题的学生自然会转变。
  班主任除了是学生成长的导航者,也是学生心灵发展的护航人。时至今日,刘晓兰还记得刚开始做班主任时自己定下的座右铭: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班本课程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比较高端的内容。  杜威说,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就学生而言,班本课程的本质是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核心素养,获得幸福感;就班级而言,活动是对班级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具体落实和实施;从长远发展来看,活动是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技能及心态的重要保证,是
前天,电视剧《都挺好》迎来大结局,很多人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苏大强,哭成苏明玉”。  Happy Ending?大团圆?其实,每个家庭追求的也不过就是一句“都挺好”罢了。或许,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才是真圆满。  -01-  真正的和解,不是获得原谅,而是获得平静  苏大强大半辈子都活在苏母的阴影之中,苏母去世后,苏大强人格反弹得如此明显,其实就是在跟世界过不去。  他这个人物的闪光之处,在于他是先跟世
一  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年过百岁的老艺术家,问他长寿的秘诀在哪里?老艺术家说,因为他有追求。  记者问,追求与寿命有什么关系呢?  老艺术家说,一个人有追求,他的前面就有希望和目标,那希望和目标就会不断地招引他向前走,因此一个有追求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前面都会有路走,都会有走不完的路,所以一个有追求的人,他的人生之路才会比别人走得更长。  记者说老艺术家讲的是精神追求之路而非生命旅程之路。  老艺
前些时候,本人参加过一场“成功创业模式”的讨论。众说纷纭,议而未决。今天阅读了小羽的创业故事,颇有感触,想趁机发表自己的愚见。  从小羽在科技兴国的大环境下,凭借聪明才智,依靠传统工艺研发出新式花茶的情况分析,创业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  托尔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成功创业与幸福家庭一样,其大体模式,即中华国学经典中所言的追求“天地人和”。  这里所说的“天
《光明日报》曾载文指出:家校合作在學校和家庭之间呈现“剪刀差”,形成一个剪刀的形状,趋势相反,即父母参与较高的,教师参与较低;教师参与较高的,父母参与较低,父母关注在家,老师关注在校。家长关注在家发生、与自己子女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教师参与较高的活动则多发生在学校,活动对象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某个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当家长或学校为某一方主导时,另一方却多是被动参与,结果常常是一方热情高涨,而
班主任工作如此煩琐,只有确定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增值,才能让教育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找寻幸福,实现自身的不断增值呢?在丰厚的底蕴积累中提升班主任价值  优秀的班主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主动学习、主动积累、主动反思。  班主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底蕴。要想在班级管理上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曾獲“河南省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著有《光辉岁月》《高中系列班会课》(三卷)《创意微班会》等。  秦 望  思考力停滞不前,其实就是瓶颈期的出现。越是有自我觉察的教师,对瓶颈期带来的焦虑感与恐惧感的表现就会越严重。如何解决?我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思考力来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自身成长了,瓶颈期突破了,职业倦怠也会烟消云散,因而
教育者应立足生命,站在生命的角度开展教育活动。然而,现实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自杀、校园暴力等教育问题不时出现。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多一些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将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作为终极追求。  不过,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安全、矫正生命问题的初级层面,而要基于学生生命的内在诉求,充分挖掘生命潛能,培养生命积极力量,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所以,作为教育者
黄崇飞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首届新锐班主任,武汉市功勋班主任,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十佳教学能手,黄陂区十大名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新班主任》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教育著作3部。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全国先锋中队、湖北省先锋中队、武汉市优秀班集体等称号。  新时代,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学校不断创新实践,总结出
在众多关于学生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和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探索与主张是独树一帜的,也是动人心扉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李家成老师作为该领域的代表,其著作《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更是闪烁着先知的光辉,凸显一个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者的学生立场、实践立场、专业立场、创生立场及情怀立场。  学生立场。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基于对学生发展的认识,醒思学生的存在状态,挖掘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