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绝大多数学生的痛苦。虽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在课堂上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可结果怎样呢?除少数学生拼命地记笔记外,多数学生是昏昏欲睡,反应冷淡,不知老师所云为何物,而课堂气氛也是相当的沉闷。在学生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学习苦,学生怕,最怕是语文。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还被学生美其名曰是“第二外语”,喻为鸡肋,学得翻白眼,考得焦头烂额,学而无趣,学而无味,学而无果,学而无用。文言文课堂真成了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又轻松,从而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变低效文言文课堂为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诵读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语文学习,重在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加强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决固然重要,但也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这样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诵读,是心灵深处的放歌。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加强语感,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诵读,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三维目标要求,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并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下面,我就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谈一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散文,篇幅虽然较长,但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21个“也”字,使得文章读来琅琅上口,神彩飞扬,摇曳生姿,富有音韵美。因此,这篇文章的诵读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课前预习,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方法是学生自己看注释,查字典,翻阅资料。2.二读课文,要求不减字,不加字,读准句逗,力争字正腔圆。3.三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并有意识的重点体会文中21个“也”字的韵味。4.四读课文,要求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快慢有致,初步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其次是课堂讲解,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教师表情范读课文: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朗读,员能够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能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如诵读“环滁皆山也”一段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读“环滁皆山也”时配以环顾四周的动作,读(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时配以手搭凉篷的远望,读“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时,配以侧耳聆听的专注神情。读(背)最后一句段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可以一气呵成,语速逐渐加快,读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戛然而止,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样的诵读换来的是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2.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朗读,可吟诵,也可以唱读,力求读出自己的特色,让整个课堂形成“人声鼎沸”“沸沸扬扬”的氛围。
  3.学生齐声诵读课文:学生集体试读课文,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注意读出“也”字的韵味,第二种方式是去掉21个“也”字,品一品有“也”无“也”的区别,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专注投入,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进入课文情景,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4.师生共同讲读课文:读且译,懂文意。一读助翻译,读一句译一句,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可以这样讲读:学生读一句“环滁皆山也”然后自己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这样边读边译,既加深了对课文文句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背诵。二读梳文脉,析内容:仍以第一段为例,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采用解说词的方法,再现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快地进入文章情景。
  诵读,不仅陶冶学生的性情,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文章句子的长短,句式的骈散,声调的平仄,音调的高低,音韵的和谐,语气的缓急等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诵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诵读,不仅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而且使自己的感情与认识客体产生审美共鸣,并借助想象对美的事物或情境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是开启学生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海市蜃楼。诵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诵读当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而应当贯穿全文、贯穿整个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和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实验等,如今已步入一个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以形式之“微”、内容之“精”、效果之“妙”,改变了过去教师笔耕舌耘、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福音。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语言精美,意境深邃,韵味悠长,情感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积淀、知识库存等有所欠缺,再加上常规教学循
期刊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学生都期盼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写出高分作文。那么,怎样在短短的45分钟内写出美妙的作文呢?  一、慧眼传神的标题  要在考场中取悦阅卷教师,就要先用传神的标题去构建作文的佳境,标题是眼睛,好的作文就要有一双迷人的慧眼。现在学生训练了大量的话题作文,大部分学生却把标题拟得老气横秋,或者干脆用话题作为文章的标题,让人一看就不愿给高分。所以作为考生,要充分意识到阅卷教师的
期刊
很多教师在一年一度的开学时,第一堂课的教学安排都较为随意。因为有了定势的影响,反正今天只是预备课,提提要求,自习自习,预备预备,这堂课就可以了。其实这节“见面课”不能随便,更不可懈怠,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全心投入,因为很明白:一见钟情缘于第一印象。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谓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在日常的教学里,我们往往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爱上作文。因此就导致了一个为了作文而作文,为了分数而作文的怪圈,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我更为关注的是如何让作文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  一、作文是打开交流之门的钥匙  以往我们在写作练习的时候,往往是给定一个题目或者
期刊
一、课堂激“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是一块激情燃烧的阵地,激情四射的课堂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各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因此,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合作小组。这种方法让整个课堂像一轮太阳,每个学生都发出光芒。他们让课堂生机勃发。有感于学生爱
期刊
语文教材的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阅读的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步累积升华而成。  一、构建版块阅读模式——让经典在敬畏中重现辉煌  四川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我曾记得有位教授明清文学的大学教授朱泽吉先生。他在课堂上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他在讲台上背,学生在下面对着原著看,盼着他“打奔儿”或出错,但学生却每每失望……当时学生们没有觉出这情景有多稀奇,多少年后,朱先生作古了,学生却一次次驱遣着自己的心重回那渐去渐远的课堂,有时竟会莫名地淌下热泪。  我记得这位教授曾说,
期刊
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整理和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  1.把整理和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2.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  3.重知识点复习,忽视知识间的联系。  4.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时间、空间太
期刊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诗歌的重要地位被日益发掘,语文教材明显的对诗歌宠爱起来,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古今中外的诗歌经典篇目都有着超乎想象的诱人美丽,尤其是中国诗词,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透露着无法言说的内容,而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空”,去形成学生自己独有的“画面”,领略“诗中有画”的真谛,必然是诗歌部分被重视的原因,也是对诗歌教学的一贯要求。很多流行歌词运用通俗的语言创设出诗歌的意境,重要的是学生追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