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6月,笔者在武汉高校开展一项“‘数字出版’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与使用率调查研究”,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武汉高校学生对数字出版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数字出版产品的使用情况,从而了解国内大学生群体对数字出版的整体认识水平。其中,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是本次问卷设置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出版界和教育界探讨数字变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有关阅读、出版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河南大学的王振铎教授早在2008年就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论述,内容包括传媒的阅读接受、数字阅读和文本阅读对编辑出版教育的影响,以及出版与教育如何为阅读服务等。此论述是本文将阅读与数字出版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理基础。数字环境下,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媒体语境的变迁使阅读的性质、方式发生变化,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大学生作为当前数字化阅读的生力军,其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效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版界的数字化转型成效和未来发展趋向。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查研究,能够从出版产业链的消费视角帮助出版者和教育者正视数字化阅读的新特质,积极应对数字出版时代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运作的思维和技术能力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呈现出向数字阅读转型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有更强的意愿和能力去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数字阅读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特征。调查结果显示,57.14%的学生认为数字出版使自己的阅读量较之前增加了;在数字阅读时间上,一天花2~3个小时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9.11%。种种迹象表明,数字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体验和阅读文化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出版业的生态结构,生态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市场会对出版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出版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策略的改变。就目前的数字出版发展而言,内容平台的开放性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服务方向;可穿戴设备、3D打印、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数字出版的全新业态;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出版的重心转移;各种渠道和终端产品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并传播。这些发展态势需要数字出版教育积极求新求变,形成“多位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
网络的开放性正在迅速改变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传统社会文化关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造和传播文化的主体。这样一来,编辑出版的原有流程、内容产品的生产模式,以及出版人的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类型越来越多,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博客、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等数十种,这成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一道难题。鉴于数字出版实践的客观需求,加强数字出版教育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原有出版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数字出版课程,也可以专门开设相关专业,比如武汉大学2012年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对行业发展与出版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出版教育还可以选择与业界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应当具备对出版内容的深刻理解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拥有新媒体运作的思维和技术能力。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巧借“他山之石”, 鼓励不同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知识领域的拓展,将传播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资源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科技与出版相结合、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式教学模式,推动数字阅读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移动化、社交化阅读背景下的媒介思维和媒体应用能力
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阵地和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的兴起,使“分享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也进一步促进了移动阅读市场的繁荣。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数字阅读的优点,66.07%的大学生认为“随时能看”是数字阅读的最大优点,可见,移动化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数字阅读工具的选择,81.25%的大学生选择用手机上网或阅读,手机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其多功能、低价位和便携性的特点使它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庞大的市场。另外,在数字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微博微信(76.79%)仅次于时事新闻(81.25%),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阅读对象,这说明学生群体对社交媒体比较依赖。社交化阅读由于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好友分享阅读收获,与内容发布者进行阅读反馈,所以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阅读。
移动化、社交化的阅读背景,促使数字出版教育把媒介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介教育已经发展到基于人的社会文化关系而形成的媒介素质、知识智能与新型科技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式教育。随着全球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媒介教育主要侧重于新媒体专业教育与培训。尽管新媒体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各高校的院系分布也不均衡,但培养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的人才是各大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共同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为数字媒体设计和创新性表达提供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赋予学生实用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适应新媒体系统的工作环境。例如,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时间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设计;另一个是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互动媒体设计。前者是传统的出版数字化教育,后者是移动化阅读背景下的媒介体验教育。从这个层面看,数字互动营销也是数字出版人才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一种必备技能。新媒体强调以用户为核心,数字互动营销可以将出版内容与诉求对象完美结合,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该技能需掌握的知识包括用户行为分析、个性化推送服务等,这些都离不开网络经济、数据挖掘等知识的支撑。 媒介体验教育既有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自身特性,又有与数字出版等专业彼此互渗的交叉性特征。如今的数字出版教育离不开媒介思维和媒体应用能力,国际数字出版与新媒体教育培训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在英美发达国家,部分高校已设置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学习和研究视野,同时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保证学生在媒介体验教育中获得丰富直观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出版学教育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纸媒向数字出版方向的转型,近几年,直接以新媒体或数字传播命名的本科专业也获得了国家批准,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担当意识以及 “把关”能力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大家庭的一员,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的重任,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不能忽视出版业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数字出版教育尽管还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但培育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与职业追求,应该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从阅读效果来看,46.43%的学生喜欢纸质阅读,15.18%的学生则偏好喜欢数字阅读,而两者都喜欢的学生比例为38.39%。这说明在数字阅读的大趋势下,纸质阅读仍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比如,23.21%的学生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良莠不齐是其最大缺点,还有4.46%的学生认为有文字和排版错误是影响他们选择数字阅读的最大原因。另外,关于是否愿意付费阅读数字出版物,25.8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4.29%的学生表示愿意,还有59.82%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而定”,这说明学生在付费意愿上更加注重出版物的内容价值。无论是对纸质媒体的信赖,还是对内容质量的看重,实际上都是对传统出版人“把关人”角色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出版人责任意识的一种有力诠释。从电子书到手机报,从博客微博到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的形式可谓日新月异,但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受众对内容(优质内容)的需求始终不变。在数字时代,内容的选择与加工,知识的引导与传播,依然需要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这是出版业存在的理由,也是出版教育不可忽视的方向。
在出版实践活动中,编辑出版主体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通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以确保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数字出版所处的网络环境更加复杂,编辑出版人员更应在提高数字出版技能的同时强化“把关人”意识。目前,我国很多网络文学存在内容低俗、编排混乱、错误迭出等现象,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某些网站上的标题,经常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甚至题文不符。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网络编辑内容把关和文字加工意识的淡薄。因此,建立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体系已成为促进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针对网络编辑等新兴数字出版职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职业资格考试、岗前培训等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例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已将电子与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纳入进来,并将网络编辑的职业资格分为四个等级。目前,部分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已组织毕业生参加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这是从就业和任职的角度开展的有关职业培训,实际上,专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应该从学校教育阶段开始抓起。因为,无论出版业如何发展与变迁,语言文字、句式语法、编排规则等,并不会因为光电技术或网络技术而被彻底改变,这是出版的本质特性,也是我们的出版教育不能被取代的部分。因此,在数字出版教育中,传统的责任意识与新兴的媒体思维,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总之,数字出版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把握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传统出版专业知识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培育既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又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储备量,同时也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徐丽芳,刘锦宏,丛挺. 数字出版概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15.
[2]王振铎. 阅读、出版与教育——数字阅读、文本阅读与编辑出版教育之变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3-182.
[3]朱晓军.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J]. 教育探索,2008(8):83-84.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Q126) 研究成果]
有关阅读、出版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河南大学的王振铎教授早在2008年就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论述,内容包括传媒的阅读接受、数字阅读和文本阅读对编辑出版教育的影响,以及出版与教育如何为阅读服务等。此论述是本文将阅读与数字出版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理基础。数字环境下,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媒体语境的变迁使阅读的性质、方式发生变化,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大学生作为当前数字化阅读的生力军,其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效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版界的数字化转型成效和未来发展趋向。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查研究,能够从出版产业链的消费视角帮助出版者和教育者正视数字化阅读的新特质,积极应对数字出版时代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运作的思维和技术能力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呈现出向数字阅读转型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有更强的意愿和能力去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数字阅读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特征。调查结果显示,57.14%的学生认为数字出版使自己的阅读量较之前增加了;在数字阅读时间上,一天花2~3个小时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9.11%。种种迹象表明,数字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体验和阅读文化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出版业的生态结构,生态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市场会对出版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出版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策略的改变。就目前的数字出版发展而言,内容平台的开放性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服务方向;可穿戴设备、3D打印、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数字出版的全新业态;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出版的重心转移;各种渠道和终端产品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并传播。这些发展态势需要数字出版教育积极求新求变,形成“多位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
网络的开放性正在迅速改变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传统社会文化关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造和传播文化的主体。这样一来,编辑出版的原有流程、内容产品的生产模式,以及出版人的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类型越来越多,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博客、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等数十种,这成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一道难题。鉴于数字出版实践的客观需求,加强数字出版教育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原有出版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数字出版课程,也可以专门开设相关专业,比如武汉大学2012年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对行业发展与出版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出版教育还可以选择与业界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应当具备对出版内容的深刻理解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拥有新媒体运作的思维和技术能力。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巧借“他山之石”, 鼓励不同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知识领域的拓展,将传播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资源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科技与出版相结合、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式教学模式,推动数字阅读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移动化、社交化阅读背景下的媒介思维和媒体应用能力
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阵地和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的兴起,使“分享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也进一步促进了移动阅读市场的繁荣。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数字阅读的优点,66.07%的大学生认为“随时能看”是数字阅读的最大优点,可见,移动化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数字阅读工具的选择,81.25%的大学生选择用手机上网或阅读,手机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其多功能、低价位和便携性的特点使它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庞大的市场。另外,在数字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微博微信(76.79%)仅次于时事新闻(81.25%),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阅读对象,这说明学生群体对社交媒体比较依赖。社交化阅读由于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好友分享阅读收获,与内容发布者进行阅读反馈,所以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阅读。
移动化、社交化的阅读背景,促使数字出版教育把媒介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介教育已经发展到基于人的社会文化关系而形成的媒介素质、知识智能与新型科技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式教育。随着全球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媒介教育主要侧重于新媒体专业教育与培训。尽管新媒体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各高校的院系分布也不均衡,但培养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的人才是各大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共同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为数字媒体设计和创新性表达提供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赋予学生实用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适应新媒体系统的工作环境。例如,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时间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设计;另一个是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互动媒体设计。前者是传统的出版数字化教育,后者是移动化阅读背景下的媒介体验教育。从这个层面看,数字互动营销也是数字出版人才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一种必备技能。新媒体强调以用户为核心,数字互动营销可以将出版内容与诉求对象完美结合,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该技能需掌握的知识包括用户行为分析、个性化推送服务等,这些都离不开网络经济、数据挖掘等知识的支撑。 媒介体验教育既有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自身特性,又有与数字出版等专业彼此互渗的交叉性特征。如今的数字出版教育离不开媒介思维和媒体应用能力,国际数字出版与新媒体教育培训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在英美发达国家,部分高校已设置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学习和研究视野,同时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保证学生在媒介体验教育中获得丰富直观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出版学教育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纸媒向数字出版方向的转型,近几年,直接以新媒体或数字传播命名的本科专业也获得了国家批准,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担当意识以及 “把关”能力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大家庭的一员,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的重任,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不能忽视出版业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数字出版教育尽管还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但培育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与职业追求,应该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从阅读效果来看,46.43%的学生喜欢纸质阅读,15.18%的学生则偏好喜欢数字阅读,而两者都喜欢的学生比例为38.39%。这说明在数字阅读的大趋势下,纸质阅读仍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比如,23.21%的学生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良莠不齐是其最大缺点,还有4.46%的学生认为有文字和排版错误是影响他们选择数字阅读的最大原因。另外,关于是否愿意付费阅读数字出版物,25.8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4.29%的学生表示愿意,还有59.82%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而定”,这说明学生在付费意愿上更加注重出版物的内容价值。无论是对纸质媒体的信赖,还是对内容质量的看重,实际上都是对传统出版人“把关人”角色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出版人责任意识的一种有力诠释。从电子书到手机报,从博客微博到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的形式可谓日新月异,但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受众对内容(优质内容)的需求始终不变。在数字时代,内容的选择与加工,知识的引导与传播,依然需要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这是出版业存在的理由,也是出版教育不可忽视的方向。
在出版实践活动中,编辑出版主体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通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以确保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数字出版所处的网络环境更加复杂,编辑出版人员更应在提高数字出版技能的同时强化“把关人”意识。目前,我国很多网络文学存在内容低俗、编排混乱、错误迭出等现象,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某些网站上的标题,经常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甚至题文不符。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网络编辑内容把关和文字加工意识的淡薄。因此,建立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体系已成为促进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针对网络编辑等新兴数字出版职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职业资格考试、岗前培训等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例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已将电子与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纳入进来,并将网络编辑的职业资格分为四个等级。目前,部分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已组织毕业生参加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这是从就业和任职的角度开展的有关职业培训,实际上,专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应该从学校教育阶段开始抓起。因为,无论出版业如何发展与变迁,语言文字、句式语法、编排规则等,并不会因为光电技术或网络技术而被彻底改变,这是出版的本质特性,也是我们的出版教育不能被取代的部分。因此,在数字出版教育中,传统的责任意识与新兴的媒体思维,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总之,数字出版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把握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传统出版专业知识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培育既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又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储备量,同时也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徐丽芳,刘锦宏,丛挺. 数字出版概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15.
[2]王振铎. 阅读、出版与教育——数字阅读、文本阅读与编辑出版教育之变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3-182.
[3]朱晓军.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J]. 教育探索,2008(8):83-84.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Q126) 研究成果]